已解決
四川大學物理化學分數線大概多少,胡常偉、陳耀強、儲偉這幾位導師的詳細情況如何?
懸賞分:5
請問誰知道川大胡常偉、陳耀強、儲偉這幾位老板的詳細情況?另外川大物化大概多少分能上?
相關院校:四川大學研究生院 熱點關注:2021考研輔導班上線 如何自考研究生
提問者:龍文 - 2011/11/30 11:50
最佳答案
胡常偉
男,1963年5月出生,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學院院長,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99年以合作教授身份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2004年順訪美國SCRIPPS研究所、加州理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主要從事生物質轉化、綠色合成化學尤其是綠色催化反應與相關理論模擬研究工作,包括生物質結構、生物質催化液化、生物質催化氣化及相關模擬,CO、CO2、CH4及低碳烴分子的催化活化和利用,吸附態化學,精細化學品合成中的催化化學與工程,相關體系的分子模擬與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參與包括“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在內的多項科研工作,發表80余篇科研論文,其中部分發表在J. Catal.(SCI IF3.5), J. Phy. Chem. A(SCI IF 2.8), Appl. Catal. A(SCI IF 2.8), Chem. Phy. Letters(SCI IF 2.5), J. Mol. Catal. A, Theochem, Inter. J. Quan. Chem.等期刊上。
長期擔任本科生“綠色化學”,碩士研究生“分子催化”、“微觀反應動力學”、博士生“綠色化學”等課程教學。為新世紀四川省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課題“化學類本科教學體系的優化改革與實踐”負責人,參加“新型綜合大學中理工科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等教育部世行貸款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發表教改論文十余篇。著有教材《綠色化學原理及應用》、《大學化學》、《基礎化學》,參編教材《物理化學》,負責四川省精品課程“綠色化學”的建設。
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次),高校優秀教師“寶鋼獎”等獎勵。
陳耀強
1952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長,《催化學報》編委,《化學研究與應用》編委,中國稀土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81 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四川大學并留校任教, 1983 年晉升講師,1992 年晉升副教授, 1993 年在四川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晉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催化材料,吸附態化學,催化反應化學,甲烷的催化活化及轉化,汽車及摩托車的尾氣凈化,天然氣催化燃燒,光催化凈化室內空氣污染,環境催化。
1984 年以來,先后從事高分散 Rh 原子簇催化劑的制備, CO 加氫反應,吸附態化學及吸附態動力學,甲烷氧化偶聯,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氣,耐高溫高比表面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儲氧材料,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摩托車尾氣凈化催化劑,天然氣催化燃燒等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項目十八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項,九七 · 三子課題一項,四川省計委重大攻關項目一項,省部級基金五項,與企業合作項目五項。作為主研,參加項目九項,其中三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六項為省部級基金。在 Rh 原子簇高分散催化劑的制備化學, CO 吸附態、 H 2 的吸附態和 CH 4 的吸附態及其動態行為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優勢。在甲烷活化,部分氧化和完全氧化(催化燃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功的天然氣催化燃燒爐具有高效節能和環境友好的雙重優點,正在實施產業化。對高性能稀土儲氧材料和耐高溫高表面材料的制備科學規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及從起始物到最終物的結構、織構和性能的演變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在高性能稀土儲氧材料的制備科學與技術,耐高溫高比表面的制備科學與技術。貴金屬的負載規律與技術及耐久性涂層的制備規律與技術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滿足歐 Ⅱ 排放標準的高性能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已通過 10 萬公里壽命實驗, 正在實施產業化。 滿足歐 Ⅲ 排放標準的密偶催化劑和三效催化劑,摩托車尾氣凈化催化劑,壓縮天然氣尾氣凈化催化劑的研究已取得良好進展。
已正式發表論文八十二篇,申請發明專利三項,鑒定成果四項。培養研究生 33 名,已畢業 13 名。目前在讀博士生 9 名,碩士生 11 名。
儲 偉
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年起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以來已培養碩博士研究生四十余名
(已指導畢業24名碩博士研究生,另有20余名在讀);任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0.7-2001.6 在日本Hokkaido 大學 作為客座教授合作研究;
1999.9-2000.4 在法國 Montpellier 大學合作研究;
1999年獲中科院博士生導師資格。 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J. Nat. Gas Chem.》編委;
1995年經中國科學院特批晉升為研究員來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所; 工作至2001年。
曾任第六屆、 第七屆至第十屆全國青年催化研討會 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2007年);
1992-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做博士后,晉升副研究員;
1987-1991年在法國 Strasbourg大學攻博, 獲博士學位;
1985-1987年在法國Lyon大學,獲碩士學位;
1980-1984 年在南京大學學習, 獲學士學位;
獲得的獎勵及榮譽
1.2004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排名第一);
2.2003年評選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3.2000年獲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 年度11名之一;
4.在1998年評選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5.在 1995年度研究論文獲美國化學會ACS NEWS好評; 獲得北美催化學會的優秀論文獎(J. Kokes Grant);
6.在1993年度經專家評議獲 中國博士后A級資助, 并成為全國十六名獲特別冠名者之一。
科研成果
近年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 已獲得和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0項(已授權9項);
在國際核心刊物如:Chemical Reviews, J.Catal., J. Phys. Chem. B, Catal. Today, Topics in Catalysis, Appl. Catal.A., J. Mol. Catal. A, Catal.Lett.等發表的論文被三大檢索收錄100余篇次(其中SCI收錄52篇,EI收錄37篇,ISTP收錄15篇次),期刊他引300余次(SCI他引或核心他引)。
具體合作領域:
催化劑研發與國產化、納米復合材料可控制備、天然氣資源化工、 碳一化學化工、介孔分子篩與固體酸催化劑的研制與應用、精細化學品與有機合成,光催化降解有機廢水、環境友好催化劑、反應動力學、反應機理等。
(2005年初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網 教育部優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