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
- 回答即可得2分
其他答案(3)
1. 首先得申明能夠保研的是小部分人,它需要的是硬指標。具體大概如下:
本校:GPA(70%)+思想測評分(30%),滿足這個要求后,還有一次校內的筆試和面試,能順利通過則意味著留校成功,否則只能另謀高就了。最后大概有5%的人能留校。
外校:主要看系內GPA排名,有的需要Number1,如清華;其余的大概需要前10%,如北航,北郵,北理。但保外校涉及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校外指標,大概是3%,它主要包括大學的碩士和中科院的碩士,直博。不知道社科院如何?但這個指標不包括外校大學的直博(這個指標是你申請的學校給的),所以不希望留校,但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同學可以申請外校的直博,但一定要早,晚了指標就沒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排名在前3%的高手去外校用的不是自己學校的指標,而是所申請大學的指標。原因是學校不放人(申請過程中涉及到學校的一些手續),畢竟學校希望留住優秀的人才。這不光是我們學校,據我本人了解其它學校也差不多,在浙大甚至出現為了去外面,故意把成績考的差一點。
2. 具體闡述保本校的情況:
從去年的趨勢看,學校正在淡化思想測評分,畢竟誰都知道這個東西華而不實,一開始它的要求可能沒有變(GPA(70%)+思想測評分(30%)),但在筆試和面試之后就能體現出來。有的人思想測評分權重太大,最后往往會摔得很慘。
還有,學校為了營造一種公平的氣氛,會擴大具有筆試資格的比例,然后在筆試之后把大部分人砍去,留下小部分人去面試。這使得正準備考驗的人心存幻想,弄得手忙腳亂,在筆試后卻心灰喪氣。但最慘的人往往是堅持到最后,也是被折磨到最后的人——在面試中被淘汰,最后只能是萬念俱灰。從最后的數據中不難發現,能保的都是排名前10%的。
最后發表一點,整個過程基本是公正的,最后的決策權是歸院里的,系里的老師基本沒有發言權。是否入取主要看的是實力。
3. 闡述保外校的情況
保外校需要校內的指標或外校的指標。總體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整個過程需要自己跑腿,包括寄送材料和面試筆試。寄送的材料主要需要申請表,成績單,相關證書,以及推薦信(中科院除外)。材料中本人認為成績單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要推薦信,要找牛人或對方熟悉的教授。
有個問題要指出,學校雖然是口頭上說只能填一份申請表,但多填幾個學校的申請表也不是很困難。如果運氣好就會接到多個單位的offer去參加筆試面試。雖然有筆試面試,但主要是面試,面試很能反映一個學生的
本校:GPA(70%)+思想測評分(30%),滿足這個要求后,還有一次校內的筆試和面試,能順利通過則意味著留校成功,否則只能另謀高就了。最后大概有5%的人能留校。
外校:主要看系內GPA排名,有的需要Number1,如清華;其余的大概需要前10%,如北航,北郵,北理。但保外校涉及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校外指標,大概是3%,它主要包括大學的碩士和中科院的碩士,直博。不知道社科院如何?但這個指標不包括外校大學的直博(這個指標是你申請的學校給的),所以不希望留校,但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同學可以申請外校的直博,但一定要早,晚了指標就沒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排名在前3%的高手去外校用的不是自己學校的指標,而是所申請大學的指標。原因是學校不放人(申請過程中涉及到學校的一些手續),畢竟學校希望留住優秀的人才。這不光是我們學校,據我本人了解其它學校也差不多,在浙大甚至出現為了去外面,故意把成績考的差一點。
2. 具體闡述保本校的情況:
從去年的趨勢看,學校正在淡化思想測評分,畢竟誰都知道這個東西華而不實,一開始它的要求可能沒有變(GPA(70%)+思想測評分(30%)),但在筆試和面試之后就能體現出來。有的人思想測評分權重太大,最后往往會摔得很慘。
還有,學校為了營造一種公平的氣氛,會擴大具有筆試資格的比例,然后在筆試之后把大部分人砍去,留下小部分人去面試。這使得正準備考驗的人心存幻想,弄得手忙腳亂,在筆試后卻心灰喪氣。但最慘的人往往是堅持到最后,也是被折磨到最后的人——在面試中被淘汰,最后只能是萬念俱灰。從最后的數據中不難發現,能保的都是排名前10%的。
最后發表一點,整個過程基本是公正的,最后的決策權是歸院里的,系里的老師基本沒有發言權。是否入取主要看的是實力。
3. 闡述保外校的情況
保外校需要校內的指標或外校的指標。總體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整個過程需要自己跑腿,包括寄送材料和面試筆試。寄送的材料主要需要申請表,成績單,相關證書,以及推薦信(中科院除外)。材料中本人認為成績單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要推薦信,要找牛人或對方熟悉的教授。
有個問題要指出,學校雖然是口頭上說只能填一份申請表,但多填幾個學校的申請表也不是很困難。如果運氣好就會接到多個單位的offer去參加筆試面試。雖然有筆試面試,但主要是面試,面試很能反映一個學生的
回答者:sszqm1314 - 2016/04/30 10:50
沒有
回答者:kun1023 - 2016/05/01 08:05
1. 首先得申明能夠保研的是小部分人,它需要的是硬指標。具體大概如下:
本校:GPA(70%)+思想測評分(30%),滿足這個要求后,還有一次校內的筆試和面試,能順利通過則意味著留校成功,否則只能另謀高就了。最后大概有5%的人能留校。
外校:主要看系內GPA排名,有的需要Number1,如清華;其余的大概需要前10%,如北航,北郵,北理。但保外校涉及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校外指標,大概是3%,它主要包括大學的碩士和中科院的碩士,直博。不知道社科院如何?但這個指標不包括外校大學的直博(這個指標是你申請的學校給的),所以不希望留校,但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同學可以申請外校的直博,但一定要早,晚了指標就沒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排名在前3%的高手去外校用的不是自己學校的指標,而是所申請大學的指標。原因是學校不放人(申請過程中涉及到學校的一些手續),畢竟學校希望留住優秀的人才。這不光是我們學校,據我本人了解其它學校也差不多,在浙大甚至出現為了去外面,故意把成績考的差一點。
2. 具體闡述保本校的情況:
從去年的趨勢看,學校正在淡化思想測評分,畢竟誰都知道這個東西華而不實,一開始它的要求可能沒有變(GPA(70%)+思想測評分(30%)),但在筆試和面試之后就能體現出來。有的人思想測評分權重太大,最后往往會摔得很慘。
還有,學校為了營造一種公平的氣氛,會擴大具有筆試資格的比例,然后在筆試之后把大部分人砍去,留下小部分人去面試。這使得正準備考驗的人心存幻想,弄得手忙腳亂,在筆試后卻心灰喪氣。但最慘的人往往是堅持到最后,也是被折磨到最后的人——在面試中被淘汰,最后只能是萬念俱灰。從最后的數據中不難發現,能保的都是排名前10%的。
最后發表一點,整個過程基本是公正的,最后的決策權是歸院里的,系里的老師基本沒有發言權。是否入取主要看的是實力。
3. 闡述保外校的情況
保外校需要校內的指標或外校的指標?傮w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整個過程需要自己跑腿,包括寄送材料和面試筆試。寄送的材料主要需要申請表,成績單,相關證書,以及推薦信(中科院除外)。材料中本人認為成績單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要推薦信,要找牛人或對方熟悉的教授。
有個問題要指出,學校雖然是口頭上說只能填一份申請表,但多填幾個學校的申請表也不是很困難。如果運氣好就會接到多個單位的offer去參加筆試面試。雖然有筆試面試,但主要是面試,面試很能反映一個學生的
本校:GPA(70%)+思想測評分(30%),滿足這個要求后,還有一次校內的筆試和面試,能順利通過則意味著留校成功,否則只能另謀高就了。最后大概有5%的人能留校。
外校:主要看系內GPA排名,有的需要Number1,如清華;其余的大概需要前10%,如北航,北郵,北理。但保外校涉及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校外指標,大概是3%,它主要包括大學的碩士和中科院的碩士,直博。不知道社科院如何?但這個指標不包括外校大學的直博(這個指標是你申請的學校給的),所以不希望留校,但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同學可以申請外校的直博,但一定要早,晚了指標就沒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排名在前3%的高手去外校用的不是自己學校的指標,而是所申請大學的指標。原因是學校不放人(申請過程中涉及到學校的一些手續),畢竟學校希望留住優秀的人才。這不光是我們學校,據我本人了解其它學校也差不多,在浙大甚至出現為了去外面,故意把成績考的差一點。
2. 具體闡述保本校的情況:
從去年的趨勢看,學校正在淡化思想測評分,畢竟誰都知道這個東西華而不實,一開始它的要求可能沒有變(GPA(70%)+思想測評分(30%)),但在筆試和面試之后就能體現出來。有的人思想測評分權重太大,最后往往會摔得很慘。
還有,學校為了營造一種公平的氣氛,會擴大具有筆試資格的比例,然后在筆試之后把大部分人砍去,留下小部分人去面試。這使得正準備考驗的人心存幻想,弄得手忙腳亂,在筆試后卻心灰喪氣。但最慘的人往往是堅持到最后,也是被折磨到最后的人——在面試中被淘汰,最后只能是萬念俱灰。從最后的數據中不難發現,能保的都是排名前10%的。
最后發表一點,整個過程基本是公正的,最后的決策權是歸院里的,系里的老師基本沒有發言權。是否入取主要看的是實力。
3. 闡述保外校的情況
保外校需要校內的指標或外校的指標?傮w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整個過程需要自己跑腿,包括寄送材料和面試筆試。寄送的材料主要需要申請表,成績單,相關證書,以及推薦信(中科院除外)。材料中本人認為成績單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要推薦信,要找牛人或對方熟悉的教授。
有個問題要指出,學校雖然是口頭上說只能填一份申請表,但多填幾個學校的申請表也不是很困難。如果運氣好就會接到多個單位的offer去參加筆試面試。雖然有筆試面試,但主要是面試,面試很能反映一個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