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文學院簡介
查看(749) 回復(0) |
|
ruier123
|
發表于 2014-09-08 10:56
樓主
西南大學文學院歷史悠久,實力雄厚,學風優良,享有盛譽。其前身為西南師范學院中文系,1950年10月,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并為西南師范學院,兩個學院的國文系隨之合并為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重慶大學中文系并入西南師范學院中文系。1956年更名為漢語言文學系,2003年7月成立文學院。2005年7月,西南師范大學與西南農業大學合并組建西南大學,伴隨著西南大學的誕生,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更名為西南大學文學院,揭開了文學院發展的新篇章!
在長期的發展和建設中,文學院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擁有了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89人,其中教授16人,特聘教授6人,副教授28人,特聘副教授1人;獲博士學位者51人,在讀博士10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35人,F有重慶市學術帶頭人6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5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入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層次人才1人、二層次人才2人,入選“重慶市首批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1人,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首批人選1人,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人。一大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并在國內外學術界嶄露頭角,擔當起新世紀文學院再鑄輝煌的歷史重任。 文學院已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截止2012年3月,有在校本科生1634人、碩士研究生461人、博士研究生32人,外國學歷教育留學生94人。學院設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影視藝術三個系,漢語言文學(師范)、漢語言文學(非師范)、漢語國際教育、戲劇影視文學四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按照“統籌協調,突出重點”的學科發展觀,學院在學科建設上注重凝煉方向、搭建平臺、突出創新,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與學術環境建設等納入學科建設大系統。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二級學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美學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美學、課程與教學論、美術學等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996年起,相繼建成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美學四個重慶市重點學科,2011年建成重慶市中國語言文學一級重點學科,2012年獲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院現有重慶市文科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吳宓研究中心、美學研究所、西南影視文化教育與研究中心、敘事文學研究所、中國書法研究所、中國俠文化研究中心、華語電影研究所、語文教育研究生等9個研究機構。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2007年以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6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33項(其中國家語委重大項目1項),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項目3項,中央統戰部華夏英才基金項目1項,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5項,重慶市縱橫向項目40余項,承擔重慶市教改項目5項目(其中重大項目1項)。 文學院共建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寇鵬程教授主持的《美學與人生》)、2門重慶市精品課程(2004年劉明華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文學》和2005年王本朝教授主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4門校級精品課程(漢語言文字學、美學原理、影視藝術概論、語文教學法)。漢語言文學專業2010年被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2006年以來,學院教師獲省部級以上獎20余項,其中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項,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項,獲重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15項(其中,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學院匯聚了眾多學術先賢和大師:吳宓、高亨、賴以莊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秉承他們的文化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學術傳統,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已培養了萬余名畢業生,很多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全國著名學者(如南開大學文學院曾曉渝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陳保亞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泉根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原院長龍泉明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導馮憲光教授),有的成為省廳級干部(如原重慶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中紀委、中組部國有企業巡視組組長滕久明,中共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局長涂更新,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童小平,原市委常委重慶市政協副主席羅淑芳,重慶市委常委、市宣傳部長何事忠,四川省公安廳副廳長趙健,四川省廣安市市長王建軍等),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學校長、特級教師(如西藏拉薩中學特級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劉樹群,四川省平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楊廷茂,四川西充中學校長、全國優秀教師楊明,重慶南開中學研究員左瑞林等),培養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張魯、《南方周末》駐京記者張者以及鐘鳴、范穩、錢濱、高江、王康等著名作家,為重慶和全國的社會發展及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學院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院先后與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所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漢語教學關系。學院每年選派教師出國訪學進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學院與泰國孔敬大學合辦的孔子學院,發展勢頭良好,連續三年評為全球優秀孔子學院和泰國示范性孔子學院。學院與泰國孔敬大學和西北大學開展了合作辦學項目,累計接收本科留學生418人來院留學,302名留學生順利結業。學院與泰國三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海外實習基地,每年選拔20余名學生到海外實習。許多中國學生畢業后,選擇在海外就業。隨著文學院開放辦學的發展,學院的國際聲譽不斷提升。 文學院秉承“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和“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經過幾代人薪火傳承,已發展成為學科專業齊全、教學經驗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在國內高校文學院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及科研人才培養基地。2010年以來,學院獲本科教學優秀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先進集體、科研工作先進集體、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學生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等榮譽。 傳承歷史輝煌,再塑學院風采。為建成國內外有影響的研究型學院,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文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