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大綱)
看名詞解釋,論述題
第一章 、需求和供給
復習提示:重點是理解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說明市場價格如何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處形成,理解彈性概念。難點是理解影響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了解移動后的結果。
一、
名詞解釋
1、
需求:特定時期內xfz在各種可能的jg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sp的數量。根據這一定義,xfz對某種sp的D必須具備意愿和購買能力兩個特征。
2、
供給:一個特定時期內生產者在各種可能的jg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該sp的數量。根據這一定義,生產者對某種sp的S必須具備意愿
和能力兩個特征。
3、
需求規律: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決于該商品價格的高低。如果商品價格上升,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相應減少;反之,如果該商品的價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也就是說,消費者對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著該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呈反方向的變動關系。因此,需求規律就是市場上的價格與其需求量之間的關系的描述。如果把需求規律反映在坐標圖上,則這一規律就表現為需求曲線具有的負的斜率,即需求曲線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微觀經濟學中經常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和消費者無差異曲線來解釋這種規律。應注意的是,需求規律只適用于一般商品即正常商品;對低檔商品或吉芬商品商品,則不適用,消費者對低檔商品或吉芬商品的需求量是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增加的。需求規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來研究商品價格與其需求量之間的關系的。
4、
供給規律:
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的供給量的大小,取決于該商品價格的高低。如果商品價格上升,則生產者對該商品的供給量就相應增加;反之,如果該商品的價格下降,其供給量就減少。也就是說,生產者對一種商品的供給量隨著該商品價格的上升而增加,隨著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減少,商品的供給量與價格呈同方向的變動關系。如果不供給規律反映在坐標圖上,則這一規律就可以表示為供給曲線的正斜率,即供給曲線自左下方向右上方的傾斜。微觀經濟學中經常用收益遞減規律來解釋這一規律。應注意,供給規律只適用于一般商品。供給規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為常量的前提下對商品的價格及其供給量關系的揭示。
5、
均衡價格:一種sp的市場jg是該市場上供求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當供求力量達到一種平衡時,jg或jg機制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此時,所決定的市場jg就被稱為jhjg,而供求相等的數量被稱為jh數量。
6、
比較靜態分析:比較分析不同jh狀態的方法。當一個經濟mx的外生變量發生變化時將對內生變量的jh數值產生影響,比較靜態分析考察這種影響的程度和方向而忽略內生變量的變動過程。
7、
需求的價格彈性:度量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對于需求量變動的敏感程度。其彈性系數定義為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收入變動的百分比。
8、
需求的收入彈性:在收入水平變化時,某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反應的敏感程度,是購買者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與收入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Ey=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收入變動的百分比。當0<Ey<l時,稱為低收入彈性;當Ey>1時,稱為高收入彈性;當Ey<0時,稱為負收入彈性。收入彈性值為正的商品被稱為“正常物品”,收入彈性值為負的物品被稱為“劣等品”。影響需求彈性的因素包括: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廣泛性;商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應于價格變動,消費者調整需求量時間的長短。
9、
需求的交叉彈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相關商品價格是決定商品需求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商品需求量的變化。需求交叉彈性可表示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對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的百分比的比。根據需求交叉彈性,可以把兩商品之間的關系分為相關商品和無關(非相關)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彈性非零,則兩商品為相關商品;如果需求交叉彈性為零,則兩商品為無關商品。在相關商品中,如果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值,則兩商品是相互替代的商品或稱替代品;如果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值,則兩商品是相互補充的商品,或稱互補品。
10、
供給的價格彈性:
供給量變化率對商品自身價格變化率反應程度的一種度量,等于供給變化率除以價格變化率。
11、
支持價格:政府規定的,位于市場均衡價格之上的商品價格。由于支持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導致供給大于需求。為此,政府需要增加庫存和擴大外需。
12、
限制價格:政府規定的,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商品價格。由于限制價格低于市場均衡價格,導致需求大于供給。為此,政府往往需要配額、票證等輔助措施。限制價格常常造成黑市交易。
二、
簡答題與論述題
1、
分析并說明引起需求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jg以外,影響xfz對一種spD的其他因素還有:xfz的偏好、xfz的收入水平、相關sp的jg、xfz的預期以及政策因素等。考慮到影響D量的所有因素,xfz對一種sp的Dd可以一般地表示為:x=x(pr,p,m,p1,…)其中,x代表sp的D;pr者的偏好;p表sp的jg;m表示xfz的收入;p1表示其他sp的jg等。這一函數是一般形式的D函數。
2、
分析引起供給變動的因素是什么。它們是如何影響供給的?
除了sp本身的jg以外,生產技術水平、投入品的jg、相關sp的jg預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對S產生影響。如果以y表示sp的S,T表示技術水平,p代表該sp的jg,rl,r2代表各種投入的jg,p1,p2表示其他相關sp的jg等,那么,生產者對一種sp的S,可以一般地表示為:y=y(T,p,r1,p1,…)該函數被稱為S函數。
影響供給量的其他因素之一發生變動,生產者的供給就會發生變動。首先是生產技術水平。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使產量提高,從而使得供給增加。其次是生產過程中投入品的jg。投人品jg提高,sp的供給減少。第三,相關sp的jg。如果一個cs生產兩種在原料上具有競爭性的sp,那么相關spjg提高導致一種sp供給減少;相反,如果另一種sp是一種聯合的副產品,相關spjg提高將導致一種sp的供給增加。
3、
運用供求分析說明:“谷賤傷農”的道理何在?為什么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要限制石油產量?
“谷賤傷農”是指農產品獲得豐收不僅不能使得農民從中獲益,可以還會因農產品jg下降而導致收入降低。一般來說,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的jg彈性很小,即農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當農產品的jg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難以彌補jg下降對收入的影響,從而使農民的總收益下降。同樣的道理,由于石油為各國的重要能源,其需求jg彈性較小。在石油的需求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限制石油的供給,會使得石油的jg將上漲。由于各國對石油的需求缺乏彈性,因而石油jg上漲將使得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總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給,供給增加將導致石油jg下降,而供給量的增加不能彌補jg下降對收益所造成的損失。故而他們要限制石油產量。
三、
計算與證明
1、
若市場需求曲線為Q=20-4P,求價格P=4時需求價格的點彈性值,并說明怎樣調整價格才能使得總收益增加。
解:當價格P=4時,需求量Q=100。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定義有
Ed=-dQ/dP×P/Q=5×4/100=0.2
由于價格彈性系數小于1,即缺乏彈性,故提高價格會使得總收益增加。
第二章 、效用論
復習提示:難點是理解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重點是如何利用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得到需求曲線。
一、
名詞解釋
1、
效用:是指商品或勞務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勞務時所感受的滿足程度。
2、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基數效用論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其他商品或勞務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勞務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或勞務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原因在于追加消費的商品或勞務對消費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漸下降。
3、
消費者均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并將保持不變的一種狀態。在既定的收入約束條件下,當消費者每單位貨幣支出的邊際效用都等于貨幣的邊際效用時,消費者處于均衡狀態,即RCS1,2=MU1/MU2= P1/P2
和P1X1+P2X2=M
圖形表示為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的切點。
4、
預算約束線:在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收入對效用最大化形成約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費可以購買到的商品組合構成的曲線即為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方程為P1X1+P2X2=M。預算約束線限定了消費者能夠選擇的商品的范圍。
5、
無差異曲線:可以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描繪出來的軌跡。在一條無差異曲線上,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對消費者而言是無差異的,通常具有特點
l)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都不會相交;(2)無差異曲線有無數條,每一條代表著一個特定的效用等級,并且離原點越遠,所代表的效用等級就越高;(3)無差異曲線向右下方傾斜;(4)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
6、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無差異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費者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增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種商品的數量。以RCS代表。呈遞減趨勢。
7、
替代效應:
因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使得消費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用較便宜的商品代替較昂貴商品而對商品需求量產生的影響,為替代效應。
8、
收入效應:在收入不變的條件下,由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消費者改變消費數量而對商品需求量所產生的影響,為收入效應。
二、
簡答題與論述題
1、
為什么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試利用基數效用論加以說明。
①基數效用論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數加以衡量,并且是遞減的。
②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會以貨幣的邊際效用λ為標準來衡量增加商品消費的邊際效用MU,以便獲得最大滿足。若 MU/P>λ,消費者就選擇消費商品;若MU/P<λ,消費者則選擇消費貨幣。因此,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條件是MU/p=λ。它表示,為了獲得最大效用,消費者購買任意一種商品時,每單位貨幣購買該商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
③上式意味著,如果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動(比如提高),那么消費者選擇的該商品的消費數量也會隨之變動(減少)。這說明,價格與消費者的需求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即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2、
對正常物品而言,為什么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請運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加以說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隨著消費者收入增加,消費數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價格變動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可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就正常物品而言,這兩種效應的變動方向是一致的。即當價格下降時,消費者會在保持總效用不變前提下,通過改變商品組合,增加該物品的消費量(替代效應);同時,由于價格下降使得實際收入增加,消費者也會增加其消費量(收入效應)?傂褪沁@兩種效應的加總。即隨著價格下降,消費量增加。在圖形上,即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3、
何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線形狀如何?試利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加以說明。
(1)吉芬商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品,其消費量隨價格的下降而減少,其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左上方傾斜的曲線。(2)商品價格變動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可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當價格下降時,消費者會在保持總效用不變前提下,通過改變商品組合,增加該物品的消費量(替代效應);同時,由于價格下降使得實際收入增加,消費者又會減少對這類特殊低檔品的消費量(收入效應)。總效應就是這兩種效應的加總。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應會大于替代效應,即隨著價格下降,消費量減少。反映在圖形上,就是需求曲線向左上方傾斜。
第三章 、生產和成本論
一、
名詞解釋
1、
邊際產量:
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個單位變動投入要素所得到的總產量的增加量。如果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L)作為可變投入,那么勞動的邊際產量可以用公式表示為MPL=ΔTP/ΔL。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成立,要素的邊際產量在可變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遞減的。
2、
等產量曲線: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可以生產相同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不同組合描述出來的一條曲線。特征:①有無數條,每一條代表一個產量,且離原點越遠產量越大;②任意兩條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傾斜;④凸向原點(由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決定)。
3、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又稱邊際報酬(產量)遞減規律,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當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產量增加量是遞減的。
4、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邊際技術替代率表示在保持產量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種要素的數量。一般說來,由于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生產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隨著一種生產要素數量的增加,另外一種要素則更為需要,從而出現增加要素的邊際產量遞減,而被替代要素的邊際產量遞增。這樣,在保持產量不變的前提條件下,隨著一種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對其他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呈遞減趨勢。由于邊際技術替代率是等產量曲線斜率的絕對值,故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與等產量曲線凸向原點相一致。
5、
生產要素最優組合:在生產技術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者在成本既定時實現產量最大或產量既定時成本最小目標時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組合。在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方程的圖形中,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表現為這兩條曲線的切點。該最優組合表明:使用任意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相應的價格比,或者說,每單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購買所得到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廠商的生產要素最優組合與利潤最大化是一致的。
6、
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用來說明廠商產量變動,也就是規模變動,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對于一個廠商而言,如果產量擴大一倍,而廠商生產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廠商的生產存在規模經濟。如果產量增加一倍,而廠商的生產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廠商的生產存在規模不經濟。
7、
規模收益:規模收益分析的是廠商的生產規模變化與產量變化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全部生產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產量變化有三種情況:①如果生產要素增加一倍,產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產過程存在著規模收益遞增;②如果產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產就是規模收益不變;③如果產量少于一倍,則存在著規模收益遞減。
8、
等成本方程:
在要素價格一定的條件下,廠商花費同樣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組合。用rL和rK表示勞動和資本的價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為:C=rLL+rKK
。廠商面對的要素價格和所花費的成本總量變動都會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轉或者移動,這類似于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
9、
平均成本:平均每個單位產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總成本除以產量。平均可變成本等于可變總成本除以產量。
由于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當可變成本隨產量變動而變動時,平均可變成本也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但其變動的趨勢要根據不同廠商生產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說來,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變動成本一開始可能下降,但產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變動成本將會逐漸上升。這一變動趨勢正好同連續投入可變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變動趨勢相反。當按單位要素計算的平均收益一開始隨可變要素的增加而遞增時,按單位產品計算的平均可變成本就呈下降趨勢;當平均收益達最高點轉而遞減時,平均可變成本就呈上升趨勢
10、
邊際成本:廠商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為MC=ΔC/ΔQ。在短期內,由于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作用,廠商的邊際成本呈現U形。在長期內,規模經濟的狀況將決定廠商的長期邊際成本形狀。
11、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長期內廠商平均每單位產量所花費的總成本。它是基于長期總成本曲線而得。在生產由規模經濟到規模不經濟階段,長期總成本曲線呈U形。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因為對應于每一產量,廠商在長期內把生產要素調整到最優組合點,從而在這一產量下實現的平均成本為最小。
12、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長期邊際成本是長期中增加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長期邊際成本也是隨著產量的增加先減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線。
長期邊際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的關系是:在長期平均成本下降時,長期邊際成本小于長期平均成本,在長期平均成本上升時,長期邊際成本大于長期平均成本,在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長期邊際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交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長期邊際成本等于長期平均成本。
二、
簡答題與論述題
1、
單一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是如何確定的?其間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各有什么特點?
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可以把一種可變要素的投入區間劃分為三個階段。①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產量最大;②為由平均產量最大到邊際產量為零;③為邊際產量為負值。在①階段,變動要素的邊際產量大于其平均產量,使平均產量呈上升趨勢,理性的廠商不會把變動要素的投入量確定在這個區間。在第③階段,變動要素的邊際產量小于零,這意味著變動投入的增加使得總產量減少。而在第②階段,雖然變動要素的邊際產量小于其平均產量,但卻能夠增加總產量。故,第②階段為合理投入區域。
2、
為什么邊際技術替代率會出現遞減?
MP之所以會出現遞減,直觀的解釋是,在固定的投入量既定的條件下,當變動ys數量較少時,固定投入量相對過剩,增加變動投入量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固定投入。但當變動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變動投入出現相對過剩,從而MP呈遞減的趨勢。
3、
生產要素最優組合是如何確定的,它與廠商的利潤最大化有何關系?
生產技術和ysjg不變的條件下,既定成本下的產量最大還是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為此,cs的ys最佳組合在等成本方程和等產量線上的切點。{RTSL,K=rL/rKp;rL*L+rK*K=c}或{MPL/rL=MPK/rK;rL*L+rK*K=c},可以看出,無論是既定成本下的產量最大還是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利潤max的cs都將把ys的量選擇在每單位成本購買的要素所能生產的邊際產量都相等之點。
在短期內,由于cs只能調整可變的生產ys,因而其最優化行為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長期,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cs在生產每一個產量時都將會以最低的成本組織生產ys。這樣,成本函數將由{y=f(L,K);c=rL*L+rK*K=c;MPL/rL=MPK/rK}組成。只有當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方程相切時,cs所花費的成本才是生產該產量的最低成本。短期內由于固定投入不變,cs可能處于某一成本方程上,但長期中cs將把投入調整到該等產量曲線對應的切點處。
4、
試說明短期總產量曲線與短期總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在短期內,產量曲線與成本曲線存在著對偶關系。如果說短期產量曲線是由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所決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線則是由短期產量曲線所決定的。下面以只有一種要素可以變動的影響為例。短期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與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MC=rL/MPL和AVC=rL/APL。即cs的邊際成本與可變投入的邊際產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平均變動成本與平均產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這就意味著,在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成立的條件下,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先增后減,從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一定是先減后增的,即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線呈現U形。不僅如此,由于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相交于平均產量的最大值點,因而平均成本一定與邊際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點。總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增。由于邊際成本是先減后增的:且反映了總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總成本曲線在邊際成本遞減階段,增長速度越來越慢;相反,總成本曲線在邊際成本遞增階段,增長速度加快。
三、
計算與證明(2003年)
1、
已知廠商的生產函數為y=10L—3L2,其中L為雇用工人的數量。試求:
(1)、廠商限定勞動投入量的合理區域?
(2)、若企業生產的產品的價格P=5,現行工資率rL=10,企業應雇用多少工人?
解:①由生產函數可以求得廠商的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
APL=(10L-3L2)/L=10-3L
(1)
MPL=10-6L
(2)
當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相交,即
APL=MPL 時,決定最低的勞動投入量:將(1)、(2)代入, 10-3L=10-6L 得
L=0
當邊際產量為零,即MPL=0時,決定勞動投入量的最大值:
10-6L=0
得L=5/3
可見,該廠商的合理投入區為[0,5/3]。
②廠商雇用勞動的最優條件為
P×MPL=rL
5(10-6L)=10
L=4/3
即勞動的最優投入量為4/3個單位。
2、
廠商的生產函數為y=24L1/2K2/3,生產要素L和K的價格分別為rL=1和rk=2。試求:
(1)、廠商的生產要素最優組合?
(2)、如果資本的數量K=27,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
(3)、廠商的長期成本函數?
解:①根據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條件
MPL/rL=MPK/rK
得(12L-1/2K2/3)/1=(16L1/2K-2/3)/2
得2L=3K,即為勞動與資本最優組合。
②短期成本函數由下列二方程組所決定: y=f(L,K)
c=rLL+rKK(━)
即
y=24L1/2×272/3
c=L+2×27
解得c=(y/216)2+54
③長期成本函數由下列三條件方程組所決定:
y=f(L,K)
c=rLL+rKK
MPL/rL=MPK/rK
即 y=24L1/2K2/3
c=L+2K
2L=3K
從生產函數和最優組合這兩個方程中求得L=y6/7/15362/7
和
K=(2/3)×(y6/7/15362/7)
代入到第二個方程中得到廠商的成本函數為
c=5/(3×15362/7) ×y6/7
3、證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必然會在生產擴展曲線上選擇投入組合。
回答三個問題:⑴利潤最大化與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既定成本下的產量最大;⑶生產擴展線方程的概念,與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一致性。)
廠商的利潤π=TR-TC=PQ-TC,將其對生產要素求一階導數令其為零以尋求利潤最大化的條件。設該廠商僅使用勞動L和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即Q=f(L,K)=Q0,TC=rLL+rKK
則分別對L,K求偏導數得: P -rL=0,P -rK=0,按邊際產量的定義替換并將兩式相除得:MPL/MPK=rL/rK。此即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入組合。
又由生產擴展線的定義為一系列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的切點的連線,等產量線上任意一點切線的斜率為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線為C=rLL+rKK=C0,其斜率為rL/rK,因此可得生產擴展線的方程為MPL/MPK=rL/rK,與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入組合相同。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必然會在生產擴展曲線上選擇投入組合。
第四章 、市場理論
一、
名詞解釋
1、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總收益是指廠商按照一定的價格出售一定數量的某種產品所獲得的全部收入,表示為:TR=P(y)y。平均收益指廠商平均每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收入,AR=TR/y=P(y)。邊際收益表示廠商增加一單位產品銷售所獲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為:MR(Q)=dTR(Q)/dQ。
2.
廠商利潤最大化成原則:是廠商決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廠商選擇使利潤達到最大化的產量,滿足最后一單位產品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于所付出的邊際成本這個條件,即MR=MC。
3.
完全競爭市場::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基本特征:①市場上有眾多的買者和賣者,每個占有非常少的市場份額,以至于都把市場價格視為既定而加以接受;②廠商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的,至少在消費者看來是如此;③行業中不存在進入障礙,廠商進入或退出是自由的;④消費者或廠商擁有完全信息。
4.
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整個行業規模和產量擴大而使個別廠—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減少的現象。一個由眾多廠商構成的行業整體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有時會造成一系列不利的條件,使個別企業在內部生產方式沒有變化時的平均成本提高或收益降低。根據引起外在不經濟的原因的不同,外在不經濟又可分為技術性外在不經濟和金融性外在不經濟。技術性外在不經濟是指由于行業的發展而引起的資源缺少、招工困難、動力不足、運輸緊張等非貨幣因素引起的外在不經濟。金融性外在不經濟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商業可用土地越來越少,競爭就會把地價提高,地價上漲就會使內在生產方式并無變化的個別廠商的成本提高,收益減少。
5.
價格歧視: 在壟斷的情況下,對不同顧客收取不同價格的情況。廠商對不同的顧客加以區分,并使其支付不同價格。實現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廠商不能是價格的接受者,即有權改變價格;廠商必須能夠按需求彈性對顧客加以區分;買者必須具有不同的需求彈性;廠商必須能夠防止產品的再次出售。價格歧視有以下三種情況:①完全價格歧視或一級價格歧視。廠商盡可能對每個顧客購買的每一產品按其所愿意支付的最大價格出售,這一最大價格稱為顧客的保留價格。而對每一顧客按其保留價格出售的情況叫做第一級價格歧視。然而由于顧客很多,一個廠商無法對每一顧客收取不同價格,廠商不可能知道每位顧客的保留價格。實際上,完全的一級價格歧視是不可能實現的。②二級價格歧視。在有些市場上,在每個給定時期內每個消費者可能購買許多單位的某種產品,而消費者的需求則隨著其購買量的增加而減少,它所愿意付出的價格也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降低。例如水、電、煤氣等。在這種情況下,廠商可以按照購買量的多少來造成歧視,即對同樣的產品或服務按其所屬數量層次的不同來收取不同的價格。③三級價格歧視。壟斷者能把消費者分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別,對每類消費者制定不同的價格。每一類就是一個單獨的市場。如一個壟斷者在兩個分離的市場,一是國內市場、另一個是國外市場出售其商品,分別制定不同的價格。
6.
壟斷競爭市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業中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第二,cs提供有差異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cs進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7.
寡頭壟斷市場:寡頭市場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市場上存在少數cs,單個cs的產銷量占整個市場相當大的份額,從而對市場jg具有明顯的影響力;第二,少數寡頭之間的行為相互依存;第三,寡頭市場上的jg相對穩定,競爭可以是非jg形式;第四,市場上存在進入障礙。
8.
古諾模型: 經典的寡頭分析是古諾雙寡頭mx。古諾mx可以在一個簡單的情形中得到說明。假定兩個面臨同一市場的競爭cs,它們生產無差異的產品,成本為0。起初,Acs選擇市場總量的1/2,以便利潤最大化。隨后,Bcs將余下的1/2作為其面臨的市場需求,并與A一樣選擇其中的1/2即1/4的產量。結果,Acs的利潤因Bcs的加入而未能達到最大,于是它變動產量,將Bcs生產1/4余下的3/4作為決策的依據,選擇其中的1/2即3/8。同樣,Bcs將會選擇5/16。如此最終,兩個cs各選擇1/3的產量,而且它們沒有進一步變動產量的動力,從而市場處于jh。
9.
納什均衡:指如果其他參與者不改變策略,任何一個參與者都不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具體地說,在對策中,對一個策略組合(S1*,…,Sn*)而言,如果對每一個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變策略的條件下Si*是第i個局中人的最優策略,即對于任意一個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則稱(S1*,…,Sn*)是對策G的一個納什jh。<br />
二、簡答題與論述題
1、什么說廠商均衡的一般原則是MR=MC?
cs在進行決策時都試圖使得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增加一單位決策量,cs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經濟學中通常稱這一原則為利潤最大化原則。它適用于所有以利潤為目標的經濟單位對所有決策變動進行的選擇。<br />
cs提供產量一方面會帶來收益,另一方面也會形成成本。在既定產量的條件下增加產量,如果cs由此增加的收益大于生產這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C,那么生產該單位產品就有剩余,從而使得利潤總額有所增加。因此,利潤最大化cs就會把它生產出來,即在這種條件下,cs會增加產量,直到二者相等為止。相反,如果多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產這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FC,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L投入帶來的TR的增加量超過雇用這個單位L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增加L投入量,增加的每單位L投入量都可獲得利潤,從而增加L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對應于需求曲線D,將分別決定兩個不同的價格PH>
L。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買者并不知道轎車的質量,因而他會以平均質量決定供給曲線SA和PA。結果,高質車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場。因此,在這一市場上只有低質車才能成交,即用低價購買“貨真價實”的低質品。不完全信息導致市場失靈的另外一個例子是道德風險問題。以保險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險公司更了解投保對象的情況。但當雙方簽訂保險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一般而言,投保對象出險的可能性與投保人所采取的保護措施相關聯。由于保險公司很難了解投保人對保護措施的付出,因而這一市場上存在著信息不完全性。這種不完全性使得保險公司會因為出險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損失。一種可能的結果是,保險公司提高保費,不容易出險的投保人退出該市場,從而市場再次失靈。
2、簡要分析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或)長期均衡。
(l)短期均衡。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每個廠商都是價格接受者,因而廠商的邊際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場價格。按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進行生產的利潤最大化廠商選擇最優產量的條件是p=MC。
對應于上述條件,完全競爭廠商可以處于獲得超額利潤、獲得正常利潤和虧損狀態的均衡。當市場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最低點時,廠商生產要比不生產損失更大,這是廠商停止營業點。
對應于高于平均可變成本最低點的市場價格,廠商會在邊際成本曲線上確定相應的供給量。因此,平均可變成本之上的邊際成本曲線是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并且由于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作用,廠商的邊際成本曲線遞增,因而廠商的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2)長期均衡。在長期中,廠商將不斷調整固定投入的數量,使得在每個產量下,生產規模都是最優的。因此,長期成本曲線將是廠商決策的依據。與短期中的行為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選擇最優產量的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長期邊際成本。同時,由于長期內廠商沒有固定成本與不變成本之分,因而當價格高于平均成本時,廠商才提供供給;否則,廠商退出該行業。
同時,在長期中,行業中存在著廠商的進入或退出,因而廠商的長期均衡要受到行業調整的影響。假定廠商的進入和退出不影響單個廠商的成本,則行業中廠商的進入或退出只影響到市場供給,從而影響到市場價格。
如果完全競爭行業中的廠商獲得超額利潤,那么勢必會引起其他行業中廠商的進入。結果將使得市場價格降低到廠商的平均成本最低點為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單個廠商的長期均衡條件是p=LMC=LAC。
3、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行業供給曲線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長期中存在著廠商的進入或退出,因而廠商的長期均衡要受到行業調整的影響。
(1)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隨著廠商數目從而產量的增加,如果行業中單個廠商的成本降低,則稱該行業存在著外在經濟;相反,則稱存在著外部不經濟。
(2)成本不變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假定行業中單個廠商的成本不隨廠商的進入和退出而改變,再假定行業中所有廠商具有相同的長期成本,這樣,在長期內,所有廠商都會至少獲得超額利潤,因為,否則,廠商就會退出該行業。然而,如果一個行業長期內存在著超額利潤,勢必會引起其他行業中廠商的進入,結果會使市場價格降到廠商的平均成本最低點為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單個廠商的長期均衡條件是:P=LMC=LAC。如果整個行業面臨的市場需求發生變動,那將導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但由于單個廠商的成本并不發生改變,因而最終結果只是廠商的數目增減而已。因此,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是一條由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決定的水平曲線。
(3)成本遞增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假定最初廠商和行業均處于長期均衡狀態,此時出現行業的市場需求增加。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