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節
壟斷471弄
(一)壟斷的社會成本壟斷造成社會福利損失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在壟斷市場上廠商生產較少的產量,索要較高的價格,消費者因此會受到損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壟斷廠商生產的產量更大并索要更低的價格,則消費者的境況會得到改善,社會福利會因此增加,問題是壟斷企業一般不會這樣做,因此,壟斷使社會福利受到損害。輔導
壟斷的其他社會成本除此之外,壟斷還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損害,例如壟斷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從而社會生產既定的產量花費較多的成本。471弄
由于壟斷可以使廠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了保持這種超額利潤,壟斷廠商的往往會采取各種形式的維持壟斷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說政府制訂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這種為了尋求額外的利潤而進行的活動被稱為尋租行為,尋租不僅要花費成本,而且會滋生政府腐敗。院
由此經濟學家斷言,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建議政府采取反壟斷政策。6554 8814
(二)反壟斷政策與反壟斷法針對不同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采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根據反壟斷法制訂的。研
行業的重新組合如果一個壟斷的行業被重新組合成包含許多廠商的行業,那么,廠商之間的競爭就可以把市場價格降下來。被重新組合的行業競爭程度越高,市場價格就越接近于競爭性價格,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壟斷廠商或掃除進入壟斷行業的障礙并為進入廠商提供優惠條件。輔導
⑴如果一個行業壟斷是通過行業中的廠商兼并或者一家廠商依靠較大的規模設置進入障礙而形成的,那么,就可以依靠政府力量把行業中的壟斷廠商分解為幾個或多個較少的廠商,例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微軟肢解案,以前也有類似例子,如1983年前,美國的電話電報公司是一家具有壟斷力量的廠商,它在全國范圍內提供95% 以上的長話服務和85% 的地方電話服務,并出售大部分電訊設備,為加強這一部門的競爭,美國政府迫使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將地方電報電話公司賣掉,使其規模減少了80% ,從而降低了電訊市場的壟斷程度增強了競爭。研
⑵一般而言,對壟斷行業的重新組合并不馬上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即使大廠商被分解后形成的小廠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支配力,為配合把競爭因素引入壟斷行業,讓新加入一個壟斷行業經營的廠商有能力與原有的廠商競爭,政府要對新廠商給予一定的優惠,減少進入障礙。考
對壟斷行為制止預防。第一,如果一個行業不存在進入障礙,那么,一般廠商不會在長期內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已經取得壟斷地位的廠商總是試圖設置進入障礙,或者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排擠競爭者,以維護自身市場的支配力,為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種處罰手段加以制止。院
對壟斷行為的制止重點在于清除進入障礙,鼓勵更多的廠商進行競爭。
網絡督察
對不執行反壟斷規定的廠商或個人,政府可以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對壟斷行為受害者支付賠償金和罰金。課
反壟斷法反壟斷法又稱為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對壟斷及壟斷行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反壟斷法。院
(三)行業的管制對壟斷的采取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矯正手段是對壟斷廠商實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價格控制或者價格和產量的雙重控制,稅收或補貼以及國家直接經營。659 76674
價格管制的含義假定政府對壟斷行業只實行價格管制,即規定一個低于壟斷市場價格的管制價格或最高限價,壟斷企業會獲得一定量的超額利潤,但這一利潤額低于壟斷廠商自主定價時決定的超額利潤,政府規定低于廠商自主定價的最高限價,一個適當的選擇是按市場需求等于廠商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管制價格。
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所謂自然壟斷是指在行業中,規模經濟在很大的產量范圍內存在,以致于相對于市場需求所決定的范圍而言,隨著產量增加,廠商的平均成本逐漸減少。這類行業通常需要大型的資本設備和大量的固定要素,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公用電話局等。在這樣的行業,任何低于市場需求量所需要的生產成本都較高,這就意味著試圖通過競爭來消除壟斷是不現實的,因為生產規模小于現有廠商時,進入經行業的廠商不可能與原有廠商進行競爭,反之,如果進行競爭,就會花費更大的固定投入量,從而使生產能力過剩。共
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不能只是價格管制,可供選擇的管制政策措施是既管制價格,又管制廠商的產量,從理論上說,在市場需求曲線上的任何一個價格與產量組合者可以作為政府對壟斷廠商的管制。但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按平均成本定價,廠商只獲得正常利潤。同濟
之所以要對產量限制,是因為在這一價格下,如果允許廠商自主決策,它會按照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產量,從而使得產量并不等于市場需求量。
以上分析同樣適用于一般壟斷行業。同濟西苑
對壟斷行業的其他管制措施在實踐中,政府管制所遵循的原則是“ 對公道的價值給予一個公道的報酬” ,為實現這一原則,配合價格及價格和數量管制,政府往往采取補貼或稅收手段,如果壟斷廠商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或者價格和數量雙重管制而蒙受損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補貼,以便使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如果在政府管制后,廠商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那么政府就應征收一定的特殊稅收,以有利于公平分配。密云路
對壟斷行業,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經營的方式來解決由于壟斷的造成的市場失靈由于政府經營的目的不在于利潤最大化,所以可以按照邊際成本或者平均邊際成本決定價格,以便部分地解決由于壟斷所產生的產量低和價格高等低效率問題。
第二節
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的含義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相對,是指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
2.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含義排他性是指某個消費者在購買并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如:甲購買了一塊巧克力,他就獲得了消費這塊巧克力的權力,其他人就不能消費同一塊巧克力了。與巧克力不同,國防使我們免受外敵的侵略,很顯然,我們都享受國防提供的保護,并沒有因為我享受保護而得你的保護減少,警察航標燈等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力機制出現失靈。對廠商而言,必須把那些不付錢的人排斥在消費商品之外,否則,他就很難彌補生產成本。對于一個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的購買行為,顯示了他對于商品的偏好。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就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 搭便車”。消費者的這種行為意味著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抵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可見公共產品很難要求市場提供。
非競爭性的含義競爭性是指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私人產品大都具有競爭性,如,甲多吃一塊巧克力,生產者就必須多生產一塊,而生產一塊巧克力需要花費廠商一定數量的成本,從而減少用于生產其他商品的資源,也就是說對其他產量的生產形成競爭,但是公共產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如廣播、電視、航標燈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消費者人數的增加并不對生產成本產生影響。如增加一些人聽廣播看電視并會影響電臺的發射成本,汽車通過橋梁只要不是大擁擠,則它們就是非競爭性的。因為通過一輛汽車對橋造成的折舊很小,接近于零。
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產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就能被發現,如在橋頭設立收費站,但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如果橋梁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于邊際成本的費用,既然每輛車花費廠商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于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二)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量所有社會都面臨著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公共產品的供給通常由政府負責。
我們已經知道,私人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均衡所決定,同樣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也該物品的需求與供給所決定,從供給的角度來看,制造一輛坦克與制造一輛汽車一樣并無多大區別,因而,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的關鍵是需求。
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可以看作是所有消費者個人需求的加總,但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并不能通過每一價格下對所有消費者需求數量的加總,如,假定電視每小時收費0.1 元,消費者A 愿意每天看8小時,B 愿意看9 小時,C 愿意看10小時,那么,在價格為0.1 時,市場需求量每天為27小時,這已超過了一天的總天時/ 數,這使得橫向加總并沒有意義,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同時消費同一數量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從單個消費者給消費數量橫向加總失去意義,解決方案是把所有消費者在這一價格水平下愿意支付的價格縱向相加,可以得到社會為得到,這一既定的公共產品數量愿意支付的價格,這一價格構成了提供公共產品的人的總收入。
公共產品供給曲線由生產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決定,與收益與成本相比,就可以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
(三)市場失靈公共產品的特點使以上分析充其量是概念性的,因為既然每個消費者在經濟上都是理性的,而公共產品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每個消費者都將利用這一點,如農村里的有線電視安裝,很多農民利用鄰居安裝的閉路電視,自己接一插口逃避價格,從而必然產生搭便車行為,這就意味著即使單個消費者能準確地了解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程度,從而確定自己的需求曲線,對供給者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消費者不會把有關信息吐露出來。因此,公共產品使得市場失靈。
第三節
外部經濟影響
(一)外部經濟影響外部經濟影響或外在性的含義外部性是指某
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于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
(二)外部經濟影響對效率的影響外部性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在于它使得私人行為與社會需要的數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加以說明。
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含義私人成本是指一個經濟單位從事某次經濟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是指全社會為了這項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加上這一活動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的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不經濟,則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則社會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同樣地分析可以用于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外部經濟帶來的利益)
外部經濟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在存在外部不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于社會最優產量,在存在外部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于社會最優產量。
因此,無論一個經濟單位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是正或是負,私人自主決策所決定的最優產量是缺乏效率的。
(三)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由于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門用于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并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準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并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并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并,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流行于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于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 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干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并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么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么忍受,要么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并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第十章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宏觀經濟學的含義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系統整體運行的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第一:作為消費者的家庭部門和作為生產者的廠商部門如何作出選擇,以決定消費和投資數量,從而決定整個經濟的總需求。
第二:家庭和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
第三: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決定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
第四: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
第二節
國民收入核算
(一)宏觀經濟運行的特點兩部門經濟的宏觀經濟運行兩部門經濟是指一個經濟體系中只存在廠商與居民戶兩主體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居民戶向廠商提供各種生產要素,并得到各種收入;廠商用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并向居民戶提供產量與勞務,居民戶用收入購買產量與勞務。此時,經濟循環的基本模型如下:
圖中:⑴表示:居民向廠商提供生產要素;⑵廠商向居民提供產量和勞務;⑶廠商向居民戶支付生產要素的報酬;⑷居民戶向廠商購買產量和勞務。
三部門經濟的宏觀經濟運行三部門部門經濟包括了廠商,居民戶和政府,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主要通過政府支出與稅收表現出來,政府支出分為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與轉移支付兩部分,政府購買是指政府為了滿足政府活動的需要而進行的對產品與勞務的購買,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換取產品與勞務為目的支出。如各種補助金,救濟金等。政府的稅收包括直接和間接稅,前者是對財產和收入征收的稅,其特點是稅由納稅人承擔無法轉嫁,后者是對商品和勞務所征的稅,它的特點是稅可以轉嫁,可以向前轉嫁給消費者,或者向后轉嫁給要素的所有者。
三部門經濟的收入循環模型。
①工資利息地租利潤②消費支出③稅收④轉移支付⑤稅收⑥政府購買
(二)國民收入核算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1.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表明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的總規模。
理解國內生產總值概念需要注意的問題⑴GDP 包括所有經濟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同時包括勞務。
⑵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的貨幣價值來計算的,之所以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來計算,其目的是為了避免統計中可能出現的重要計算,因為最終產品是直接進入消費的產品。
⑶貨幣價值以市場價值來計算,市場價值以經濟活動中的價格總額來計量,所以,GNP 在統計過程中會產生以下情況,第一,凡是經過市場交換的最終產品在統計過程中不容易出現誤差,但大量的未經過市場交換的最終產品,在統計過程中極易遺漏,如農民生產的用于自己消費的那部分糧食的價值;家務勞動的價值等;第二,經過市場交易交易但是逃避登記的經濟行為如走私等地下經濟活動的形成的交易量,也會被疏漏;第三,市場價格經常變動,所以衡量GDP 的增長必須以不變價格計算,剔除物價變動的GDP 稱為實際GDP ,而沒有扣除物價變動了GDP ,稱為名義GDP.幾個重要的總收入量1.國內生產凈值(NDP ):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年內新增價值之總和,即從國民收入中扣除折舊后的總值。
2.國民收入(NI),這是狹義的國民收入:它是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資+ 利息+ 利潤+ 地租。
3.個人收入(PI):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勞動收入,業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來自政府的轉移支付等的總和。
4.個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個人所得到的收入總和扣除個人納稅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為消費與儲蓄兩個部分。
五個指標的關系:GDP-折舊=NDP NDP- (間接稅- 津貼)=NI (津貼是政府給予企業的應被看成是- 稅負稅)
NI- 公司利潤- 社會保險稅+ 膠息+ 政府轉移支付和利息支出=PI PI- 調節稅=PDI我們一般用GDP 來衡量國民收入,如果不作特殊說明,我們以GDP 來代表國民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用支出法來測算GDP.支出法是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經濟單位用于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加總起來用于測算GDP 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別表示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的商品和勞務數量,而P1P2…Pn分別表示對應的價格,則GDP= P1Q1+P1P2+ ……+PnQn 從支出的主體的角度來看,支出方法測算的GDP 主要包括家庭,廠商和政府的支出,家庭部門的支出包括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以及勞務支出。廠商部門的支出包括用于機器設備、廠房、民用住房及存貨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對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還包括凈出口。
設家庭支出為C ,廠商支出即投資為I ,政府購買為G ,出口為X ,進口為M.則 GDP=C+I+G+(X-M )如表:
利用支出法計算GDP ,簡單易行,但在實際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有些支出項目不應計入GDP 中。這些項目包括①對過去時期生產的產品的支出(如購買舊設備),②非產品和勞務支出如(購買股票、債券的支出)以及對進口產品和勞務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轉移支付也不應計入。
第二,避免重復計算,這主要是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往往無明顯的區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復計算。
支出收入個人消費(C ) 1. 個人收入耐用消費品工資和薪金非耐用消費品 2. 租金收入其他勞務支出 3. 凈利息私人投資(I ) 4. 利潤機器設備 ⑴公司利潤廠房 股息民用住房 未分配利潤存貨 公司所得稅政府購買(G ) ⑵非公司利潤凈出口(X-M ) 5. 間接稅出口(+ ×) 營業稅、稅等進口(-M) 6. 折舊總計:支出方法測算GDP 總計:收入方法計算的GDP
2.用收入結束測算GDP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終產品和勞務獲得的收入來測算GDP 的方法,由于廠商出售產品獲得的收入是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測算的GDP 是所有生產要素的貨幣收入總和,(其構成見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為GDP=個人收入+ 租金+ 利息+ 利潤+ 間接稅+ 折舊這些收入按最終用途可分為消費(C ),儲蓄(S ),稅收(T )。
所以GDP=C+S+T 要注意的:第一,銷售上一期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取得的收入不計算在內。
第二,與生產無關的收入不計在內,如出售股票和債券它們只是一種金融交易。
第三,政府的轉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
(三)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兩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Io;S 三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恒等式I+Go;S+T 四部門經濟中的核算恒等式I+G+Xo;S+T+M
(四)名義GDP 和實際GDP 名義GDP 的含義名義GDP 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
實際GDP 的含義實際GDP 是指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
GDP 折算指數的定義GDP 折算指數= 名義GDP/實際GDP
第三節
國民收入核算與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一)核算恒等式與均衡條件國民收入核算相當于度量了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時的總產出水平。而為了說明這一總產出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就需要分析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條件。
(二)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構成總需求和總支出的構成因素總需求= 總支出= 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 政府的需求+ 國外的需求= 消費支出+ 投資支出+ 政府的支出+ 國外的支出=C+I+G+X-M總供給的構成因素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生活的總供給由消費、儲蓄和稅收三部分構成。
AS=C+S+T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四部門、三部門和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總供給=總需求。
在四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M=I+G+X在三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T=I+G在二部門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是: S=I
(三)投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傳說經濟學認為,投資來源于儲蓄,所以儲蓄與投資相等,但凱恩斯認為未必是這樣,因為儲蓄和投資是不同利益集團出自不同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所以,儲蓄與投資并不必然相等。
決定居民戶進行儲蓄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進行儲蓄是為了防老,有的人是為日后的某項開支或者為了應付意外開支,有些人希望給子孫留下遺產,有些人是為儲蓄而儲蓄。
決定投資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術、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資源、人口等,內在因素主要是投資者預期從事投資所能得到的利潤率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
總之,由于儲蓄與投資者從事投機的動機不一致,因而儲蓄不一定能轉化為投資,兩者并不必然相等。
為了防止這一現象,金融機構(銀行)就有義務把居民的儲蓄再轉化為投資,注入國民收入循環的過程中,所以,銀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只有如此,收入循環,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第十一章
課
第一節
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
(一)消費函數消費函數的含義消費函數是指消費支出與決定消費的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影響消費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消費函數一般以收入為自變量,反映收入和消費之間的依存關系,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隨收入的變動而呈現同方面的變動,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收入減少、消費減少。但消費與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變動。65976 455
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假定收入一定,消費的數量還取決于消費傾向的大小,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471弄
平均消費傾向(簡稱為APC )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用C 表示消費,用Y 表示收入,則APC= C/Y邊際消費傾向(簡稱MPC )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如以代表消費增量,以DY代表收入增量,則,MPC=DC/DY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呈現遞減的趨勢,被稱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消費曲線的含義和表示消費曲線是表示消費數量和收入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用圖表示為:院
線性消費函數的含義和表示C=a+bY在公式中,a 表示自主消費,b 表示引致消費。659 76674
(二)儲蓄函數儲蓄函數是指儲蓄與決定儲蓄大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影響儲蓄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儲蓄函數主要反映收入與儲蓄之間的依存關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儲蓄隨收入的變動而同方向變動,即收入增加,儲蓄增加,收入減少,儲蓄減少。共濟
假定收入一定,儲蓄的大小還取決于儲蓄傾向的大小,儲蓄傾向是指在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儲蓄傾向(APS )是指儲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S=S/Y (S 表示儲蓄)。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儲蓄的比例MPS=DS/DY.儲蓄曲線如圖:E 為收支相抵,此時儲蓄為零,E 的右邊為負儲蓄|OB|=a,E 的右邊儲蓄為正。輔導
(三)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之間的關系全部收入可以分為消費與儲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為消費的增量與儲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恒等于1 ,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 MPC+MPS=1655423 17
第二節
投資函數共
(一)投資的概念投資是指增加實際資本的行為,表現為一定時期內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設備以及增加或減少存貨等重置投資是指用來補償損耗掉的資本設備的投資。200092
凈投資是指擴大資本存量進行的固定資本和存貨投資。專
(二)資本的邊際效率資本的邊際效率資本的邊際效率(MEC )是指一個貼現率,該貼現率恰好使得一項資本品帶來的各項預期收益的貼現值之和等于該項資本品的價格。
共濟網
貼現貼現是指將未到期的收入變換為現期收入的過程。021-
影響資本的邊際效率的因素影響資本的邊際效率的因素是資本品的價格和投資者對資本品帶來收入的預期。同濟西苑
(三)投資函數投資函數是指投資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
123站臺
投資函數一般地可以表示為:I=I (r )
專
投資曲線如右圖所示:把投資函數以線形的形式可表示如下:I=I0-dr 其中,I0為自主投資,(-dr )為引致投資。專
第三節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共
(一)兩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均衡國民收入的構成,可以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1號
①從總供給的角度來看,一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定時期內各種生產要素供給的總和,即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供給的總和,可以用各種生產要素相應得到的收入的總和即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總和來表示。
國民收入= 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總和= 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 工資+ 利息+ 地租+ 利潤=消費+ 儲蓄=C+S②從總需求來看,一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定時期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總和,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可以分別用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來代表,消費支出即為消費,投資支出即為投資,所以國民收入= 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 消費支出+ 投資支出= 消費+ 投資=C+I國民收入的大小是由總供給的總需求決定的,如果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表明社會上需求不足,產品買不出去,價格下跌、生產收縮,從而總供給減少,國民收入相應減少,反之則反是。如果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則生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從而國民收入處于均衡狀態,這就決定了在這種總供給與總需求水平下,國民收入的大小,由此可見,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是:總供給= 總需求這一條件可以寫成C+S=C+IT ;TS=I S是一種漏出因素,這使國民收入收縮,I 是一種注入因素,它使國民收入擴張,S=I ,國民收入保持均衡,所以,在兩部的經濟中,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的力量是儲蓄與投資。
如果 S>I,表明漏出大于注入,此時國民收入收縮S
(二)三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從總供給的角度來看,三部門經濟在兩部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政府的供給,政府的供給得到了稅收,這樣,國民收入= 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 政府的供給=工資+ 利潤+ 地租+ 利息+ 稅收= 消費+ 儲蓄+ 稅收=C+S+T(T 表示稅收)
從總需求的角度來看,三部經濟在兩部門經濟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需求用政府購買,來表示,這樣國民收入= 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 政府的需求= 消費支出+ 投資支出+ 政府的購買= 消費+ 投資+ 政府購買=C+I+G(G 表示政府購買)
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仍然是總供給= 總需求此時,C+S+T=C+I+G 結論:S+T=I+G 與S 一樣,T也是漏出的因素,它導致經濟萎縮,與I 一樣,G 也是注入因素,這導致經濟擴張。
如果S+T>I+G ,表明在經濟運行中,漏出因素大于注入因素,國民收入收縮S+T
(三)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增加使得均衡國民收入增加,而儲蓄、稅收增加則使得均衡國民收入減少。
第四節
乘數理論
(一)投資乘數投資乘數的含義注入的增加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注入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加必定大于最初的注入量,乘數正是國民收入的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間的比率,如果注入是投資,則該比率稱為投資乘數,如果注入是凈出口,則該比率稱為外資乘數,我們以投資為例來判斷乘數。
投資變動對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投資的增加之所以會有乘數作用,是因為各經濟部門是互相關聯的,某一部門的一筆投資不僅會增加本部門的收入,而且會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中引起連銷反應,從而增加其它部門的投資與收入,最終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
如果以DY代表增加的收入量,以DI代表增加的投資量,以K 代表乘數則K=DY/DI ,由于DY=DI+DC,則I=DY-DC . 則:(由于DC/DY 是邊際消費傾向)
所以乘數是一減去邊際消費傾向的倒數,也就是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如果某部門增加100 萬投資,設MPC=0.8 此時,這筆新增加的投資可以使國民收入增加500 萬,(R=1/(1-0.8 )=5,新增國民收入=100×5=500 萬)。因為邊際消費傾向一般小于一,大于零,所以乘數一般大于1 )。
當然,乘數的作用是兩面性的,即有投資增加時,引起國民收入減倍增加,當投資減少時,國民收入成倍減少,所以,它是一面雙刃劍。
乘數定理成立的條件乘數定理成立的條件是生產能力為充分利用,即經濟處在蕭條時期。
(二)其他乘數政府購買乘數政府購買乘數是指政府購買變動引起的收入改變量與政府購買支出的改變量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
稅收乘數稅收乘數是指稅收變動起的收入改變量與稅收的改變量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乘上邊際消費傾向。
平衡預算乘數平衡預算乘數是指在政府預算保持平衡的條件下政府購買和稅收等量變動引起的收入改變量與政府購買支出(或稅收)的改變量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于1
第五節
產品市場的均衡:IS曲線
(一)兩部門經濟中的IS曲線IS曲線的含義IS曲線表示使得產品市場處于均衡的利息率和均衡產出的不同組合描述出的曲線。
兩部門經濟的IS曲線的推導和特征
IS曲線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傾斜IS曲線的移動投資增加或者儲蓄減少,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投資減少或者儲蓄增加,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二)三部門經濟中的IS曲線三部門經濟的IS曲線的推導
IS曲線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傾斜IS曲線的移動政府增加購買或者減少稅收,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政府減少購買或者稅收增加,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