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一節
利息率的決定
(一)貨幣的需求貨幣的需求或流動偏好的含義貨幣的需求是指人們在手邊保存一定數量貨幣的愿望,它是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引起的。貨幣需求又被稱之為流動性偏好。
引起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交易而在手邊留有貨幣的動機,因此產生的需求稱為貨幣的交易需求。
預防動機或謹慎動機:是指人們為了防止意外情況發生而在手邊留有貨幣的動機,因此產生的需求稱為貨幣的預防需求。
貨幣的交易和預防需求的決定因素是國民收入水平。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為了能夠及時把握投機機會而在手邊留有貨幣的動機,因此產生的需求稱為貨幣的投機需求。
貨幣的投機需求的決定因素是市場利息率。
流動偏好陷阱的含義流動偏好陷阱又稱為凱恩斯陷阱,是凱恩斯在分析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時提出的。它是指當利息率極低時,人們對貨幣的投機需求趨向于無窮大。
貨幣的需求函數:L=L1(Y )+ L2(r )
貨幣的需求曲線
(二)貨幣的供給貨幣供給的含義貨幣供給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家庭和廠商持有的政府和銀行系統以外的貨幣總和。
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貨幣供給的數量取決于政府的貨幣政策。
貨幣的供給曲線
(三)利息率的決定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M=L=L1(Y )+ L2(r )
利息率的決定貨幣的需求與貨幣供給的相互作用決定均衡利息率。
貨幣的需求或供給變動都會對均衡利息率產生影響。
第二節
貨幣市場的均衡:LM曲線
(一)LM曲線LM曲線的含義LM曲線是使得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的收入與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組合描述出來的一條曲線。換一句話說,在LM曲線上,每一點都表示收入與利息率的組合,這些組合點恰好使得貨幣市場處于均衡。
LM曲線的推導過程幣需求和貨幣供給變動對LM曲線的影響當決定LM曲線的因素發生變動時,LM曲線的位置會發生變動。首先,如果貨幣的需求增加,既定的收入條件下市場均衡利息率升高,從而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反之,當貨幣的需求減少時,既定收入下的市場均衡利息率下降,從而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其次,如果貨幣的供給增加,既定收入對應的市場均衡利息率下降,從而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反之,當貨幣的供給減少時,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第三節
總需求決定理論的基本框架總需求決定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上述分析包含以下要點:①作為宏觀經濟運行成果度量國際收入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總需求的大小。②總需求由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構成。③消費取決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費傾向。④投資取決于利息率和資本的邊際效率的比較,利息率取決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的均衡,其中貨幣需求由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引起。資本的邊際效率則取決于廠商預期收益和資本品的供給價格。當資本的邊際效率超過利息率時,資本家才會進行投資。
凱恩斯理論利用三大心理規律對蕭條作出的解釋以及政策對策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流動偏好和預期收益不足是導致總需求不足從而經濟蕭條的病因。
為使經濟走出蕭條,應采取的政策對策是擴大總需求。
第十三章
濟
第一節
宏觀經濟政策概述共濟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是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濟
所謂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說就勞動就業而言,充分就業并不是所有的勞動者都能就業,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有可能存在失業。政府關心了是由于經濟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業。kaoyangj
物價穩定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一般采用價格指數來表示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也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且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專
經濟增長是指一定時期內經濟已持續均衡增長。即在一個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長,它包括①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②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標是一致的。6554 8814
國際收支平衡是指一國凈出口與凈資本。進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1號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并不總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總是能同時實現以上所有的政策。
失業率的定義。季節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的含義。課
失業與充分就業凡是在一定年齡范圍內愿意工作并沒有工作,并正在尋找工作的人稱為失業。屬于失業范圍的人包括:⑴新加入勞動力隊伍第一次尋找或重新加入勞動力隊伍正在尋找工作的人;⑵為了尋找其他工作而離職,在找工作期間作為失業者登記注冊的人;⑶被暫時辭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崗位的人;⑷被企業解雇而且無法回到工作崗位的人,即非自愿離職者。業
失業人數是全部勞動力人數與就業人數之差。失業率是失業人數占全部勞動力人數的百分比。
失業率= 失業人數/ 勞動力人數充分就業并非人人都有工作,這是由于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雙方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比如,有人對其工作不滿意而辭掉工作,一般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工作;學生從學校畢業也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從整個經濟看來,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經濟學家把在這種情況下的失業稱為自然失業率,所以,經濟學家對自然失業率的定義,有時被稱作“ 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失業率” ,有時也被稱作無加速通貨膨脹下的失業率。我們用下圖表示勞動力人口與失業就業的關系。6554 8814
失業分為四種:第一,季節性失業,是指隨著季節變換而出現的失業第二,磨擦性失業,是指正處于從一個工作到另一個工作過渡之中的勞動力。kaoyangj
第三,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勞動力供求結構變動所引起的失業。65976 455
第四,周期性失業,是指由于勞動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6554 8814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理論,即上一章分析的IS-LM 模型。院
根據LM曲線的形狀,可以劃分為三個區域:蕭條區域、古典區域和中間區域。1號
在LM曲線的不同區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著很大的不同:蕭條區域(又稱凱恩斯區域)財政政策有效而貨幣政策無效。共濟網
古典區域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研
中間區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效。659 76674
第二節
財政政策輔導
(一)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總需求從而
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二)西方財政制度財政是一種分配制度,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而采取的手段,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制度。
稅收是西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包括所得稅、財產稅和貨物稅等。
公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財政支出是指各級政府的開支,包括政府用于國防、公共安全、社會福利、公共衛生、教育、環保、農業、公債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三)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作用由于財政政策本身的特點,某些財政支出和稅收具有某種自動調整的靈活性,這些靈活性有助于經濟穩定對需求管理起著自動配合的作用,這些能自動配合調節總需求的財政政策被稱為內在穩定器,這些政策有:1.個人所得稅。由于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具有一定的起征點與固定稅率,因此,它能自動調節總需求,在蕭條時,個人收入減少,符合納稅條件的人減少,所交稅額減少反之則反是。
2.公司所得稅。
3.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的發放有一定標準,它發放的數量與失業人數有著直接的關系,蕭條時、失業人數增多,失業救劑金發放增多,從而增加轉移支付。
4.各種福利支出。
5.對農產品的保護價格。
這種內在穩定器自動地發生作用,調節經濟,無需政府作出任何決策,但是,這種內在穩定器的調節經濟的做法是非常有限的,它只能減輕蕭條和通貨膨脹的程度,并不能改變蕭條或通貨膨脹的總趨勢。
(四)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是指宏觀財政政策應根據“ 逆風而行” 的辦法進行具體操作:第一,在蕭條時,政府要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如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與政府購買,增加轉移支付,減少個人所得稅,減少公司所得稅等。
第二,在經濟過渡繁榮時期,政府則要通過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來抑制總需求,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包括減少政府支出與稅收,如減少政府公共工程與政府購買,減少轉移支付,增加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
(五)財政政策的效應財政政策對經濟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首先,財政政策對財政平衡產生直接影響。財政政策的力度越大,預算不平衡的程度越大。
其次,財政政策對均衡國民收入量產生影響。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國民收入,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減少國民收入。
最后,財政政策對收入的效應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財政政策對收入產生的效應所受到的各種制約因素的含義。
1.任何財政政策都有“ 時滯” 效應,在短期內很難見效。
2.財政政策會遇到“ 擠出效應” 問題。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
3.財政政策會遇到政治上的阻力和不同階層與集團的反對,如,增稅金會到普遍反對,甚至會造成政府不穩,減少政府購買會遇到大廠商的反對,減少轉移支付則會遇到一般平民及其同情者的反對。如大選前夕,一般不太會采用增稅等明顯損害選民利益的政策。
第十四章
第一節
總需求曲線
(一)總需求曲線總需求曲線的含義總需求曲線表示在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社會的均衡的總支出水平。
總需求函數的含義總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Y=AD(P )(14.1)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首先考察價格總水平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在既定的收入條件下,價格總水平提高使得個人持有的財富可以購買到的消費品數量下降,從而消費減少。反之,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人們所持有財富的實際價值升高,人們會變得較為富有,從而增加消費。總之,價格總水平與經濟中的消費支出成反方向變動關系。
其次考察價格總水平對投資支出的影響。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上升會使得投資減少,即價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資支出減少。相反,當價格總水平下降時,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廠商的投資增加,即價格總水平下降使得經濟中的投資支出增加。因此,價格總水平與投資支出成反方向變動關系。
(二)總需求曲線的推導把每一價格總水平所對應的橫軸上的產出水平描繪成一條曲線,即可以得到總需求曲線AD. 圖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三)總需求曲線的移動首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需求增加,每一價格總水平對應的總支出增加,從而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需求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其次,投資增加導致總支出增加,從而使得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投資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最后,政府購買增加,經濟中的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政府購買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第二節
總供給曲線
(一)總供給曲線總供給曲線表示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提供的產出量,總供給函數AS可以表示為:Y=AS(P )
(二)短期總供給曲線由于短期內工資等要素價格保持不變,價格總水平提高引起廠商供給量的增加,從而使得經濟中商品和勞務的總額增加。
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由于勞動供給保持不變,而勞動需求隨之增加,因而均衡就業量增加,并最終導致總供給量增加,即短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總供給曲線最初隨著價格總水平提高而平緩上升,但當價格總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序之后,總供給曲線在潛在產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條垂直的直線。
(三)長期總供給曲線長期中貨幣工資的調整使得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如圖14-4所示。
圖14-4長期總供給曲線
(四)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導致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為的災禍。
第二,技術變動。
第三,工資率等要素價格的變動。
第四,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
第三節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
(一)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如圖14-8所示,當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
在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決定的均衡點E 處,決定總需求的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以及決定總供給的勞動市場同時處于均衡。
(二)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短期均衡(1 )總需求曲線與ASS 相交于ASS 的平緩區域,如圖14-9(a )所示。這種情況表示出了經濟處于蕭條的狀態。
在蕭條情況下,政府改變總需求的政策對總產出產生較大影響,而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較小。
與原有的均衡狀態相比,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得價格總水平更高,總產出更低。這種情況表示了經濟處于滯漲的狀態,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
(2 )總需求曲線與ASS 相交于ASS 的垂直區域,如圖14-9(c )所示。這種情況表示出了經濟處于繁榮的狀態。
在繁榮情況下,增加總需求的政策對總產出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卻很大。
(三)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長期均衡在長期中總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價格總水平,而不會改變產量或收入。
(四)短期和長期總供給曲線同時使用的政策含義在短期內,相機抉擇的政策,適時地變動總需求,即在蕭條時期增加總需求,而在繁榮時期則減少總需求,以熨平經濟波動。
在長期內,經濟持續處于穩定的充分就業的狀態,因而政府的總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