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2000—2005、2007年人文地理試題
查看(1819)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2-31 11:13
樓主
上海師范大學2000年的人文地理學試題
一.簡答 1.試述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征 2.拉采爾的主要學術觀點 3.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涵 4.人地關系可能論 5.人與自然共同創造 6.上海市的農業分布自近郊至遠郊為蔬菜帶,花卉帶,乳奶帶,棉糧帶,這是何種區位理論 7.地理中的景觀術語與社會生活中的景觀有什么不一樣 8.引力模式 9.增長極 10.點軸開發模式 11.勞動區域分工 12.人類歷史上人口自然增長的三個階段 13.人口容量 14.PRED問題 15.逆城市化 16.麥金德的中樞地帶,世界島,新月地帶各指哪些地區 17.文化區的劃分依據 18.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的形成的主要環境因素 19.民族的劃分的基本要求 20.認知地圖 二.任選其中的六題回答 1,扶貧工程中不少地方采取了移民遷出的方法,為什么不能通過增加投資,輸入人力的方法加以解決呢?為什么不鼓勵人民戰天斗地來改造自然環境來解決呢 2,某省進行城鎮體系規劃,有人提出建設一座百萬人口的中心城市,而其他地區則規劃數以幾百個的萬人以下的小城鎮,這種規劃設想對不對,為什么? 3.有人主張為減少大城市的交通,住房緊張狀況應嚴格控制人口。禁止其他地區人口和流動人口進入城市,這樣做對嗎?將造成怎么樣的后果 4.某地區開辟了一旅游基地,經過測算門票收入在10年內收不回成本,有人認為這種開發不合理,不經濟,還有人主張從區域范圍看是合理的經濟的,那種觀點對?為什么 5,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城市群的區位優勢 6,當前世界經濟區域化戰略中地緣戰略對策 7,當前世界經濟區域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三.論述題 1.論述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 2.對比“優先發展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發展”和“積極發展小城市適當發展中等城市,控制大城市的發展”兩中戰略思想的利弊 3.論加強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 2001年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試題 一 填空 1.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2.地理學主要特點 3.近代地理學的創始人 4.中心地理論的創始人 5.農業區位論的創始人 6.麥金德提出的地緣政治理論 二,辨析 1.區位,區域,景觀 2.人口,人民,民族,種族 3.環境,資源,能源 4.實證主義,人本主義 5.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 6.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生產關系決定論 三,解釋 1.增長極 2.重力模型 3.勞動地域分工 4.逆城市化 5.行為矩陣 四.論述 1,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與地理的關系 2.運用人文地理原理論述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和基本戰略 3,我國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和問題 4,文化的現代性和多樣性 5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關系 6,多極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上海師范大學2003人文地理試題 1. 填空題(每空1分,共12分) 1.1 地理學的特性主要是( )、( ); 1.2 文化由( )、( )|和( )三個層次組成。 1.3 第一產業指( ); 第二產業指( ); 第三產業指( )。 1.4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 ) 1.5 原始宗教主要指( ),民族宗教主要有( ), 世界三大宗教是( )。 2. 解釋下列術語:(每個2分,共10分) 2.1 文化 2.2 拉采爾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載力) 2.4 綜合國力 2.5 領土 3.辨析下列術語(指出相互區別,每個2分,共18分) 3.1 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與鄉土文化區 3.2地理環境決定論、文化決定論,可能論 3.3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石油農業、生態農業) 3.4種族、民族、國民 3.5旅游的客源地與目的地 3.6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3.7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3.8環境、資源、能源 3.9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 4. 辨析題(每個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問題研究基本屬于那種研究方法,為什么? (1)中國的地方志;傳統的區域地理學 (2)中心地理論、區位論; (3)一批激進地理學家研究認為城鄉地域差別是資本主義本身造成的; (4)行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歷史地理研究 (5)利用數理模型說明區域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 (6)通過研究人的行為偏好,探討生產力布局特點 (7)通過調查研究找出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的不同 4.2 指出下列現象屬于那種擴散,說明原因 (1)傳染病的擴散 (2)巴黎、羅馬發布新時裝的流行趨勢,之后在香港、東京、上海開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會大城市開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農村流行。 (3)在沒有現代媒介以前,新生產技術新生產工藝的流行。 (4)中國飲食文化在歐美、東南亞的流行。 5. 論述下列各題(88分) 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論證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口地理理論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后人口“孔雀東南飛”的現象的原因,對中西部發展的影響。談談你對解決西部人才匱乏的辦法(12分)。 5.3 我國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東地區和歐洲巴爾干地域沖突的潛在宗教影響因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地理優勢。(10分) 5.6試論保護文化多樣性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12分) 5.7為什么說種族、民族沒有優劣之分?為什么各種族、民族之間經濟發展狀況、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別?(12分) 5.8全球化將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反全球化的社會動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意義。(10分) 上海師范大學2004人文地理試題(回憶版) 1. 填空題 1.1 地理學的特性主要 1.2 文化的三個層次。 1.3人口增長各階段的特征 1.4 麥金德關于世界地理的名言 1.5 高新產業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對象 2. 解釋下列術語: 2.1 文化區,文化整合 2.2 文化景觀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載力) 2.4 可持續發展 2.5 冷戰 地理物象 國家權力要素 3.辨析下列術語 3.1 區域,區位,景觀 3.2地理環境決定論、文化決定論,可能論 3.3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石油農業、生態農業) 3.4種族、民族、國民,人民, 3.5旅游的客源地與目的地,旅游資源 3.6結構主義,人本主義,經驗主義 3.7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3.8環境、資源、能源 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人文地理 一、 填空 1.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 人文地理學主要特點是( ) 2. 世界人口增長在原始社會到農耕社會的基本表現是( );人口增長在工業革命以來到20世紀60年代的基本表現是( ) ;20世紀60年代以后到工業社會的基本表現是( );卮鹨c: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關系,人口絕對數量及其增長率速度。 3. 麥金德提出的地緣政治理論可用如下三句話概括( ) 4. 文化由( )三個層次組成。 5. 第一產業是指( );第二產業是指( );第三產業是指(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 )。 6. 世界三在宗教是( ) 7. 文化區劃分的基本依據是( )。 二、 舉例辨析下列概念 1. 區位、區域、景觀 2. 人口、人民、民族,種族 3. 環境、資源、能源 4.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生產關系決定論 5. 城市化,逆城市化 6. 地方文化,民族文化 7. 傳統文化、流行文化 8. 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主義、結構主義 9.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 三、 解釋下列術語 1. 文化景觀 2. 文化區 3. 文化整合 4. 人口容量 5. 可持續發展 6. 冷戰 7. 國家權力要素 8. 地理物象 四、 論述如下問題(每題12分) 1. 我國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多? 2. 用人口地理理論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后人才人口“孔雀東南飛”的現象的原因,對中西部發展的影響。談談你對解決西部人 才匱乏的辦法。 3. 分析中東地區地域沖突的潛在的民族、宗教、文化影響因素。 4. 試論保護文化多樣性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5. 全球化將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反全球化的社會動因是什么? 6. 分析華人經濟圈社會文化方面的有利因素。 7. 分析我國非典型肺炎(SARS)傳播與一理環境的關系。 8. 為什么APEC的區域集團化進程不如EU發展快? 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人文地理學 一、 填空 1. 地理學從( )和( )兩個視角研究地球表層。 2. 人口增長從最初的高出生率、( )、到過渡階段的( )、低死亡率、最后進入( )、( )。人口規模從最初的緩 慢增長、致電過渡階段的快速增長至最后階段的( )或( )。 3. 當前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是( )、( )和( ) 4. 文化由( )( )( )三個層次組成。 5. 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 )、東正教主要分布在( )、佛教主要分布在( ),伊斯蘭教 主要分布在( ) 二、 舉例辨析下列概念 1. 區位、區域、景觀 2. 郊區化、逆城市化 3. 等級擴散、傳染擴散、遷移擴散 4. 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主義、結構主義 5. 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生態農業 6. 文化景觀、文化區 7.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生產關系決定論 8. 文化整合與文化同化 三、 解釋下列術語 1. 環境的人口容量 2. 冷戰 3. 地理物象 4. 拉采爾 5. 綜合國力 6. 時間地理學 四、 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么不能用簡單的物理學方法研究人文地理? 2. 為什么我國的彩電、手機的普及不像非典那樣從發生源迅速傳播開來? 3. 請將我國的江浙、新疆、西藏、東北各地區的人口密度,從高到低排隊,并解釋其原因。 4. 為什么我國華南地區最近出現“民工荒”? 5. 為什么我國南方地區方言多,北方方言少?山區方言多,平原方言少? 五、 論述(80分) 1. 分析中東巴以問題的深層文化原因。(20分) 2. 黨我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其中很重要思想就是要實行五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談談你對五大統籌的看法。(提示:為什么要統籌?怎樣統籌?)(40分) 3. 對比分析北京與上海旅游發展條件和特點。 2007年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試題(部分)只回憶起這么點望同仁補加 1.地理學從( )和( )兩個視角研究地球表層。 2. 當前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是( )、( )和( ) 3.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 )、東正教主要分布在( )、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 ),分( )和( )兩派 4. 漢字文化圈包括中國、()()和()半島。 2.舉例辨析下列術語(指出相互區別,每個1分,共37分)不舉例不給分 1 區位、區域、景觀 2. 郊區化、逆城市化 3. 等級擴散、傳染擴散、遷移擴散 4. 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主義、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 5. 文化景觀、文化區 6. 可能論、生產關系決定論 7.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8.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9. 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 10等地緣說,心臟地帶學說,海權說 三.簡答題 1.利用保護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整合的思想論證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的重要性 2.為什么說種族、民族沒有優劣之分?為什么各種族、民族之間經濟發展狀況、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別? 3.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區,試從氣候地貌等方面解釋其原因 zz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