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筆記
查看(5319) 回復(0) |
|
tingyu
|
發表于 2010-09-19 15:59
樓主
第四講、媒介、新聞傳播的發展與當代社會
(講授提綱) 主要探討以下八個方面的問題: 一、弄清五組概念 1、傳播 、 媒介 、 傳播媒介 、新聞傳播媒介; 2、媒介 、 媒體; 3、新聞傳播 、 大眾傳播 、 網絡傳播; 4、新聞傳播媒介 、 大眾傳播媒介、 網絡傳播媒介; 5、新聞傳播媒體 、 大眾傳播媒體、 網絡傳播媒體; 6、手機短信 、 手機媒體; 7 、傳統媒體 、 網絡媒體、 新媒體; 8 、第四媒體、 第五媒體; 二、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語言媒介產生口語新聞:“口頭新聞”、“口傳新聞” 口語新聞的特點: (二)文字媒介產生手抄新聞: (三)印刷媒介產生印刷新聞: (四)音響電子媒介產生廣播新聞: (五)圖像、音響電子媒介產生電視新聞: (六)20世紀 60年代至今,通訊衛星、光導纖維、有線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等新媒介出現,網絡新聞時代到來: 三、第四媒體的內涵及其特點 (一)計算機互聯網與第四媒體: (二)第四媒體的內涵及產生過程: (三)第四媒體的特點: (四)第四媒體近幾年在全球的發展現狀: 四、第四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問題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三個發展階段: (三)各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情況: 五、第四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討論) (一)積極的影響: (二)消極的影響: 六、關于手機短信與第五媒體(討論) (一)手機短信與手機媒體 (二)手機媒體的產生及其特點 (三)手機媒體的未來發展 七、新聞傳播與當代社會 八、媒介文化與新聞文化問題 一、弄清以下幾組概念: 1、傳播 、 媒介 、 傳播媒介 、新聞傳播媒介; 2、媒介 、 媒體; 3、新聞傳播 、 大眾傳播 、 網絡傳播; 4、新聞傳播媒介 、 大眾傳播媒介、 網絡傳播媒介; 5、新聞傳播媒體 、 大眾傳播媒體、 網絡傳播媒體; 6、手機短信 、 手機媒體; 7 、傳統媒體 、 網絡媒體、 新媒體; 8 、第四媒體、 第五媒體; 人 類 新 聞 傳 播 發 展 概 念 圖 語言媒介—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音響電子——圖像---- : 計算機互聯網絡 媒介 音響電子媒介 口語新聞—手抄新聞—印刷新聞(含圖片)--廣播新聞—-電視新聞 : 網絡新聞 泛記者 文字記者(含攝影記者)— 廣播記者— 電視記者 : 網絡記者(泛記者時代) (因特網) 人的嘴巴 ——— 報 刊 ———— 廣 播 —— 電 視 : 計算機國際互聯網 (計算機互聯網) 人際傳播 —————— 新聞傳播 ————— 大眾傳播 : 網絡傳播 新聞傳播媒體 ——— 大眾傳播媒體 : 網絡傳播媒體 傳統媒體 : 新媒體 第四媒體 第五媒體 概念辨析1:傳播 、 媒介 、 傳播媒介 、新聞傳播媒介 傳播是人們交流信息的一種社會性活動。 傳播------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他們所屬的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所進行的信息傳遞 、接受和反饋行為的總稱。 英文: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um (復數media), 指事物之間發生關系的中介體和傳導體。 媒介就是負載信息的載體。 傳播媒介--指負載信息,以供傳遞各種信息符號的載體。 新聞傳播媒介--指以負載新聞信息為主,面向社會大眾傳遞各種信息符號的載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 概念辨析2: 媒介與 媒體 加拿大的著名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魯)漢 馬歇爾-麥克盧(魯)漢(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多倫多大學文化與技術中心主任。 代表作品:《傳播工具新論--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 《谷登堡的燦爛群星:印刷文人的誕生》; 提出的媒介理論觀點: 1,媒介延伸論 2,媒介涼熱論 3,媒介訊息論 我的觀點:實際上,把報紙、廣播、電視叫“媒介”,從概念上說,是不準確的。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新聞傳播媒介”,或者叫“新聞傳播媒體”。 概念辨析3:新聞傳播 、大眾傳播 、網絡 新聞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報紙、新聞性雜志、通訊社 、廣播 、電視 、互聯網 、手機短信等現代化的新聞傳播媒介,面向社會廣大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大眾傳播--西方傳播學術語。是指傳播組織通過報紙、雜志、通訊社 、廣播 、電視 、互聯網 、手機短信、電影 、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面向社會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網絡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等新興網絡傳播媒介,面向全球網民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概念辨析4,5,6,7,8 4、新聞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網絡傳播媒介; 新聞傳播媒介 :指報紙、新聞性雜志、通訊社 、廣播 、電視 、互聯網 、手機短信等 大眾傳播媒介:指報紙、雜志、通訊社 、廣播 、電視 、互聯網 、手機短信、電影 、書籍等 網絡傳播媒介:指計算機互聯網等 5、新聞傳播媒體 、大眾傳播媒體、網絡傳播媒體; 新聞傳播媒體 :有報社、新聞性雜志社、通訊社 、廣播電臺 、電視臺 、互聯網站 、通信公司等 大眾傳播媒體:有報社、雜志社、通訊社 、廣播電臺 、電視臺 、互聯網站 、通信公司、電影公司、出版社等 網絡傳播媒體:互聯網公司等 6、手機短信 、 手機媒體; 7 、傳統媒體 、 網絡媒體、 新媒體; 8 、第四媒體、 第五媒體; 二、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階段: 新聞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類的群體社會活動。它是適應人類的社會需要,主要是人類溝通信息、交流情況、交流思想和經驗的需要而產生的。 原始社會: “體語”和“手勢語”: 勞動產生了“語言”。 (一)語言媒介產生口語新聞:“口頭新聞”、“口傳新聞” 口語新聞的特點: (二)文字媒介產生手抄新聞: (三)印刷媒介產生印刷新聞: (四)音響電子媒介產生廣播新聞: (五)圖像、音響電子媒介產生電視新聞: (六)20世紀 60年代至今,通訊衛星、光導纖維、有線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等新媒介出現,網絡新聞時代到來: 尼葛洛龐帝 : 《數字化生存》----- 比特新聞時代 考察分析新聞傳播歷史發展階段后的啟示 1、人類的新聞傳播產生于人類的社會需要,新聞傳播的發展絕不是孤立的、單方面的發展,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 2、傳播媒介是新聞傳播的核心因素,在新聞傳播發展過程中,不同傳播媒介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新聞傳播發展的不同階段。 3、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尤其能夠推動新聞傳播的進步與發展。 三、關于第四媒體 (一)計算機互聯網與第四媒體: 所謂計算機互聯網絡是指互相隔離的單個計算機通過電纜、光纖、電話線等通信手段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息中心,而一個信息中心或幾個新息中心之間再互相連接,進而形成共享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的計算機信息傳播系統。 從目前看,由于物理結構、使用范圍及用途的不同,計算機互聯網絡又大致分為兩類: 地區性互聯網(局域網、廣域網)和國際性互聯網。 地區性互聯網,眼下在世界各國、地區大量存在;而國際性互聯網目前全球最大、最流行的是Internet(因特網) ,我們所說的第四媒體就是指這個網。 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年會,正式提出了第四媒體的概念,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會上指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圖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國際互聯網,以加強新聞傳播工作。因此,計算機互聯網與第四媒體之間,嚴格地說是兩個概念,不能完全劃等號。 (二)、第四媒體的內涵及產生過程: 第四媒體最早起源于美國國防部在1969年創辦的一項工程,名叫阿帕計算機(ARPANet)工程。 起初,國防部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只用4臺計算機互聯進行實驗,發展到1977年網節點達57個,連接各類計算機100多臺。在ARPANet網發展的同時,美國一些機構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面向全國的計算機廣域網,并且這些網絡大多使用與ARPANet網相同的網際協議(IP)進行運作。 到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立覆蓋全國的NSFnet,連接美國所有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通過以校園網為基礎的區域網,再互聯各地的區域網形成全國性的廣域網(1)。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門的計算機網絡也相繼建成。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等,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以及北美加拿大等國也在積極發展本地的網絡。大約到1990年前后(2),上述各國和地區的計算機互聯網又先后聯網,形成了Internet網。 Inter英文的意思是“相互的” 、 “在……之中” ;net英文的意思是“網絡”。 如果僅從英文字面上看,Internet是一個網絡之間的網絡,或者說是一個網絡的集合體。 因此,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有人意譯Internet為“互聯網”、“國際互聯網” ,也還有人譯為“網際網”等。 為避免概念使用混亂,1997年7月18日,國家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式規范此譯名為“因特網”。 由此可見,所謂因特網就是指世界各國的計算機互聯網相互聯網后,所形成的共享人類信息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國際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 因特網名稱及編碼分配公司(ICANN)是1998年11月在美國加州注冊設立的一個非政府、非贏利的因特網自治管理機構,負責因特網域名的注冊和管理及域名爭端解決,1999年底該組織通過了《統一域名爭端解決規則》及其執行細則,目前,該規則正在成為國際通行的域名爭端解決程序。 (三)、第四媒體的特點: 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高速、海量傳遞信息,所傳信息極大豐富,且形態各異; 2、可以進行實時、交互傳播; 3、第四媒體上的信息可以自由傳遞、自由交流,在網上所有網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第四媒體是一種跨國界傳播信息的媒體; 因特網最終要實現的信息傳播目標是,讓任何人(who )、任何時侯( when )、在任何地方(where)、向任何一個人(whom)、提供或獲取任何信息(what)成為現實,這是第四媒體信息傳播的五個W目標。 5、網上信息以超級鏈接(super—link)方式發布,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強。 6、第四媒體傳遞信息還具有匿名性; 7、第四媒體上的信息還可以低成本的進行復制。 (四)、第四媒體近幾年在全球的發展現狀: 1、 在外國的發展情況: 第四媒體在全球的發展概況 年 代 全球統計數 亞 洲 歐 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 洲 1969年 4臺組成計算機互聯網 美國 1990年 幾十萬臺 日韓新馬 英法德荷 美加 澳 印尼香臺 瑞芬挪 1992年 2000萬 1994年 3500萬 1995年 1996年 7000萬 1997年 9996萬 1000多萬 800多萬 5468萬 100多萬 十100多萬 1999年 1.8億 6600萬 4000萬 7000萬 1000多萬 2000年 3億 1.1億 6800萬 9000多萬 3000多萬 幾十萬 2003年 5億 1.6億 1.1億 1.2億十4600萬 4000多萬 2000多萬 2004年 2005年 10.8億 1.2億十近1億十1億多 近2億 1.98億十3000多萬 1億多 5000多萬 十1億多 2006 12億多 1.37億十近1億十1億多 近2億 2億多十4000多萬 1億多 7000多萬 十近2億 2007年 16.7億 2010年 近20億(預計) 2、中國的發展情況 : CNNIC歷年中國互聯網統計數字 發布時間 網民數 上網計算機 CN域名 寬帶用戶 撥號用 戶 2007.07.06 16200萬(含3700萬農村網民) 2007.01.19 13700萬 2006.07.19 12300Íò 5450Íò 1190617 7700Íò 4750Íò 2006.01.19 11100Íò 4950Íò 1096924 6430Íò 5100Íò 2005.07.19 10300Íò 4560Íò 622534 5300Íò 4950Íò 2005.01.19 9400萬 4160萬 432077 4280萬 5240萬 2004.07.20 8700萬 3630萬 38萬 3110萬 5155萬 2004.01.15 7950萬 3089萬 34萬 1740萬 4916萬 2003.07.21 6800萬 2572萬 25萬 980萬 4501萬 2003.01.16 5910萬 2083萬 17.9萬 660萬 4080萬 2002.07.22 4580萬 1613萬 12.6萬 200萬 2682萬 2002.01.15 3370萬 1254萬 12.7萬 未統計 2133萬 2001.07.17 2650萬 1002萬 12.8萬 未統計 1793萬 2001.01.17 2250萬 892萬 12.2萬 未統計 1543萬 2000.07.27 1690萬 650萬 9.9萬 未統計 1176萬 2000.01.18 890萬 350萬 4.8萬 未統計 666 1999.12.05 400萬 146萬 2.9萬 未統計 256萬 1998.06.30 117.5萬 54.2萬 9415 未統計 46萬 1997.10.31 63萬 29.9萬 4066 未統計 25萬 1994.4. 接入 四、第四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問題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指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最終是全世界的四通八達的電子通信網絡,它將每個人都連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電子通信。諸如遠距離的聊天、教學、醫療診斷、電視會議及商場購物、納稅、點播電影、銀行業務等。 信息高速公路的最早提出者: 美國副總統戈爾----1993年9月15日,美國政府公布了一項計劃: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三個發展階段: 初級階段——Internet、新媒體; 中級階段——Internet2、Internet3 高級階段——大媒體階段。即全世界各國及各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再次聯網 出現“大媒體”時代。 (三)、各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情況 美國: 日本: 韓國: 歐洲: 澳大利亞: 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阿根廷: 馬來西亞: 新加坡: 印尼: 泰國: 中國: ( 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 ) 印度: 非洲: 五、第四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一)、積極的影響: 1、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2、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3、對科技、教育的影響 4、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對報刊媒體的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第四媒體對報刊的直接影響突出的表現是: (1)時效沖擊。因特網可一天24小時不間斷滾動發布信息,而報刊做不到。 (2)編排手段、方式的沖擊。 (3)對報刊傳播范圍、讀者市場的沖擊。 (4)對報刊經濟效益的沖擊。網絡廣告的出現,無疑影響報刊廣告客戶,使報刊廣告收入減少;同時,第四媒體的迅猛擴張,使得報刊的發行、征訂也受到一定影響。 針對上述沖擊,報刊采取的措施: 首先,主動向第四媒體靠攏,利用其特點和優勢,出版電子報刊。即出版發行者通過因特網,“讀者”通過網絡終端讀取的定期連續出版物。目前的這種電子報刊大致又分兩類:專門在因特網上創辦發行的網絡報刊和現有正式出版的印刷報刊在因特網上發行的電子版(如《人民日報》網絡版)。電子報刊出現后,無疑又拓展了報刊發展的新空間。 其次,增加出版次數,調整截稿時間,加快印刷、投遞速度,以此提高印刷報刊的時效性。 第三,挖掘潛力,苦練內功,進一步提高辦報質量。 第四,進一步強化讀者意識,完善讀者服務。 第五,加強報刊經營管理,因地制宜,實施多種經營戰略。 對廣播媒體的影響: 第四媒體對廣播的最大影響是: (1)、它大大削弱廣播在三大傳統媒體中的時效性優勢,尤其是國際廣播電臺所受影響最大。 (2)它的實時、交互傳播,使這些年廣播在與報紙、電視竟爭發展中,普遍推行的讓聽眾多參與節目的看家本領,又變得灰色乏力,使廣播在今后的竟爭發展中,一時陷入了有史以來的艱難困境之中。 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一方面廣播也向第四媒體靠攏,發展網上廣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要在現有基礎上,改革運行機制,引進新技術,探索新方法,尋求新形式,揚長避短,發展數字音頻廣播。讓廣播不僅能聽,而且也能看,并且看的清晰、舒適。目前,西方國家正在開發研制,我們也應迎頭趕上。 對電視媒體的影響: 由于第四媒體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傳遞電視信號的諸多技術問題還有待完善、語言使用單一等,使得它對目前全球影響最大的電視媒體,雖也產生一定影響,如爭奪電視觀眾市場、影響電視臺的經濟效益,爭搶新聞時效,為觀眾提供大信息量的服務,能滿足各層次觀眾的興趣和愛好等,但所造成的沖擊比廣播、報刊要小得多,即使是這樣,電視媒體也未雨綢繆,主動向網上靠攏,占據有力地形,利用第四媒體的高速、互動,加強媒體與觀眾的雙向交流與溝通。 同時,電視媒體還進一步加強經營管理,改革運行機制、節目內容,網羅人才,引進新技術,發展高清晰度電視、數字電視,為傳播領域新的竟爭夯實基礎。 對通訊社的影響: 作為向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提供消息總匯的通訊社,以往發出的新聞必須通過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刊播,即所謂“落地”才能得以實現。而如今,通訊社再也不用擔心“落地”的問題,它們紛紛在第四媒體上建立網站,使自己有了一個向全球用戶直接播發新聞和提供信息的窗口。應該說,第四媒體出現后,受益最大的是通訊社。 目前,世界各國的通訊社在因特網上十分活躍。譬如:新華社主辦的新華網創建于1997年11月7日。1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新華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國內新聞網站中保持“一路領先”,在全球新聞網站中位居前列。目前,新華網以中、英、法、西、俄、阿6種文字和圖片、圖表、音頻、短信、彩信、手機報等多種形式,24小時不間斷地向全球發布新聞信息,日均發稿達1.2萬余條。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來源新華網創辦10周年座談會) (二)、消極的影響: 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1、利用計算機網絡犯罪問題:譬如:黑客、病毒、電子炸彈問題; 2、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滲透問題; 3、假新聞假信息傳播層出不窮; 4、色情信息泛濫成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個人隱私得不到有效保護; 6、知識產權遭到侵犯; 7、網上信息泥沙俱下,充斥“噪音”,出現了信息垃圾問題; 8、網上的語言使用比較單一; (三)、網絡傳播學產生 討論小結: 第四媒體的出現,把我們已經帶入了網絡新聞時代。歷史地看,這是人類新聞傳播的又一次飛躍,在人類大眾傳播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新老媒體相互間的竟爭雖然是激烈的,但是由于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點,老媒體并不會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消亡,它必然也要在新的形勢下繼續發展,如目前報紙的一日三刊、電子報刊,數字音頻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通訊社等。 同時,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往各種媒體截然分開、互不相干的情況在今天也已發生巨大變化,而一種相互揚長避短、融合的趨勢已成現實,并且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也已成為進一步發展的現實。 對于我們21世紀的新聞從業人員來說,人類的新聞傳播進入網絡新聞時代已是21世紀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必經之路。眼下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熟悉網絡,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提高素質,迎接挑戰。因為第四媒體的物理基礎是高新技術,沒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在網絡新聞時代做出成就是很困難的。 第四媒體打破了民族、國家、地區和行業的限制,直接面向全球傳播,在這種環境下,新聞工作的思維方式也必須要調整,視野要更開闊,要樹立全球傳播的意識,樹立新的受眾觀念(網眾),要具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認知能力,這在今天看來已是勢在必然的事情。 第四媒體必將改變我們的新聞工作方式,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 六、關于手機短信與第五媒體 (一)手機短信與手機媒體 手機短信與第五媒體的概念之爭? (二)手機媒體的產生及其特點 A. 產生: 2004年7月18日,我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 正式開通,讀者通過手機看報紙,聽新聞已經成為現實。 2005年7月11日,我國第一個手機電臺:“SMG手機電臺”在上海開播。 B. 特點: 1,快速 2,便捷 3,可實時交互傳播 4,實現個性化傳播信息 (三)手機媒體的未來發展 手機媒體發展當前所面臨的困難: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終端限制 2,費用相對較高 3,缺乏符合手機要求的特定傳播內容 4,受眾問題 手機媒體通往一種成熟媒體的路程到底還有多遠?目前我們還無法預料。但傳播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會加速這一進程。 手機媒體的未來發展問題? 流媒體(StreamingMedia)技術:指的是在因特網上以數據流的方式實時發布音、視頻多媒體內容的媒體,音頻、視頻、動畫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體文件都屬于流媒體之列。流媒體是在流媒體技術支持下,把連續的影像和聲音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后放到網絡服務器上,讓瀏覽者一邊下載一邊觀看、收聽,而不需要等到整個多媒體文件下載完成就可以即時觀看的多媒體文件。 3G 技術(Great Global Grid):也叫“網格技術”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杰院士解釋說,網格實際上是繼傳統因特網、萬維網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網應用。傳統因特網實現了計算機硬件的聯通,萬維網實現了網頁的聯通,而網格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聯通,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信資源、軟件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等,最終實現網絡虛擬環境上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島和資源孤島。 七、新聞傳播與當代社會 (一)新聞傳播與社會的關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互動互約關系。 具體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第一層:社會的發展決定和制約著新聞傳播的存在和發展; 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往往決定著新聞傳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社會制度的結構方式也決定著新聞傳播的體制和運行規則。 第二層:新聞傳播功能的發揮,反過來又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 個人-群體-團體-組織-行業-社會 社會輿論 媒體的議程設置理論 (二)新聞傳播在當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特點 第一,多種新聞傳播媒體并存發展,形成各種優勢和差異,加上國際廣播、衛星電視、因特網和手機等傳播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使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傳播范圍都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快和廣; 第二,各種新聞媒體為爭奪時效和受眾,各自都在揚長避短,使新聞傳播領域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第三,各類新聞媒體并存發展與競爭的結果,已經使得人類的新聞傳播朝著全球一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完全變成了現實,并且嚴重影響著當今世界的政治與經濟; 第四,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新聞傳播不僅可以對其政治、經濟以及民眾社會心理的發展起積極促進的作用,而且可以替國家發展充當瞭望臺; 第五,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采用先進傳播手段采集信息,并保證信息傳遞迅速、準確、及時成為現實,加之傳播手段向著高技術、高效能發展的結果,使得傳統繁瑣的人工處理信息的過程已完全被計算機互聯網取代; 第六,新聞傳播媒體面向社會大眾,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體制,大規模復制信息和日夜傳遞信息的結果,已促成了能為大眾所接受、共享的新聞文化的出現。 八、媒介文化與新聞文化問題: 文化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總稱。包括建筑、產品、著作、宗教信仰、風俗習慣、 飲食器服、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思維方式等 等。 狹義的文化,是專指能夠代表一個民族 特點的精神成果。 文化有淺層和深層之分: 淺層文化一般是指物質層面的。譬如建筑、產品、風俗習慣、 飲食器服等; 深層文化一般是指精神層面的。譬如著作、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思維方式等。 還有人把文化分為物質層、制度層和心理層三類。認為“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思維方式等,屬于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 (龐樸) 媒介文化,是指在文化大系統中,以媒介為影響人的主要方式而構成的社會亞文化系統。 新聞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一種。但新聞文化是媒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課后閱讀思考(第四講): 新聞文化的特點及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一、 媒介文化與新聞文化的關系 二、新聞文化的特點? 三、新聞文化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五講 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性質、特點和功能 ( 講 授 提 綱 ) 一、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和出現 (一)新聞傳播事業的內涵: 職業 —— 事業 —— 行業 “事業是人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P1042 任何事業的出現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1、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經常性的活動; 2、要有一定的規模; 3、有一定的體系和系統; 4、要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實際的影響。 新聞傳播事業是指人類通過新聞傳播機構所進行的傳播新聞,反映、引導輿論的經常性社會活動。 (二)結論性觀點: 從人類社會總的歷史發展情況看: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和出現,并不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萌芽於古代封建社會,形成於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於現、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 具體到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上考察:新聞傳播事業是在人類新聞傳播活動達到了一定規模時才產生和出現的,它是人類新聞傳播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具體說: 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與報紙有關 古代報紙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萌芽 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具體說是在16世紀中期出現。(詳見教材P65) 二、新聞傳播事業的性質 新聞傳播事業是指人類通過新聞傳播機構所進行的傳播新聞,反映、引導輿論的經常性社會活動。新聞傳播事業是滿足社會公眾信息需求的信息傳播工具,也是反映、引導輿論的社會輿論工具。同時,階級社會中,新聞傳播事業往往又因為階級(或階層)的不同,表現為一定階級(階層)或黨派的輿論工具。 三、新聞傳播事業的特點 1、具有獨特的新聞性 2、具有突出的輿論性 3、面向社會和廣大受眾傳播,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4、對社會公眾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量 5、階級社會中,還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突出表現: 媒體的黨派性 報道內容的傾向性 四、新聞傳播事業的功能 1948年,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監視環境;協調反應;傳遞遺產。 1957年,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娛樂。 20世紀60年代,韋爾伯•施拉姆針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提出過五點研究意見: 1、守門人的功能; 2、決策功能; 3、教師功能; 4、娛樂功能; 5、商業功能; 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六大功能: 目前大家普遍認可的六大社會功能是: 第一,報道新聞,傳遞信息 (信息功能) 第二,反映輿論,引導輿論 (輿論功能) 第三,傳播知識,普及文化 (知識功能) 第四,提供娛樂,有益大眾 (娛樂功能) 第五,刊登廣告,推銷商品 (商業功能) 第六,服務社會,指導生活 (服務功能) 其基本功能:信息功能 輿論功能 派生功能: 知識功能 娛樂功能 商業功能 服務功能 五、輿論與新聞傳播事業的關系 (一)什么是輿論? 據孫旭培考證:“輿”在春秋末期出現,“輿論”三國時出現。 “輿”的本意:《說文•車部》:“輿,車輿也。” 段玉裁注:“車輿謂車之輿也”, “輿為人所居”。 “輿人”:《周禮• 考工記•輿人》:“輿人為車 ” 人分十等,輿人第六。(“輿人”凡指差夫、手工業者等下層群眾) “輿人之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聽輿人之誦” ——“輿人”指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的議論 “輿論”: 什么是輿論? 請舉出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英語中“輿論”一詞是: Public Opinion 輿論是指一定范圍的公眾針對某一事件或問題所形成的大致相同的意見或態度。 輿論構成的三大要素: 公眾 事情 意見 (二)輿論的特點和分類 特點:1、輿論是一種面向社會公開表達的意見 2、輿論是一種針對公共性問題的評價性意見 3、輿論也是一種群體性的集合意見 4、輿論還是針對社會現實而發表的一種快速意見 輿論的分類: 群體輿論 團體輿論 公共輿論 國內輿論 國際輿論 顯在輿論 潛在輿論 正向輿論 負向輿論 政治、經濟、科技、 教育、文化、衛生、宗教、軍事、體育輿論等 (三)輿論的形成過程: 任何一個輿論的形成,一般都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意見的醞釀階段 (事件,問題引發眾多個體意見) 2、意見的表達、討論階段(輿論圈,輿論波) 3、獲得多數人意見階段 (輿論領袖) 4、輿論形成階段 (大致相同意見與看法形成,輿論目標) (四)輿論的社會功能 : 參閱教材P52 (五)輿論與新聞傳播事業的關系 A.輿論的實現和新聞傳播事業的關系: 1、人們是否能夠獲得關于事件或事態的充分的事實信息 2、人們是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運用語言或文字來展 開爭論 新聞傳播事業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同時它也是一種輿論工具,它要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給人們不同意見的交鋒提供交流的平臺。 馬克思:“報刊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1850年) B. 新聞傳播事業對輿論的反映和引導: 所謂反映輿論,是指新聞傳播事業把輿論作為自己的反映對象。 任何新聞傳播事業在反映輿論的同時,必然在悄悄的引導輿論。 所謂引導,實際上就是新聞傳播事業有目的地通過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傳播具有傾向性的新聞報道或用新聞言論來控制輿論形成的方向。 第五講課后閱讀思考 新聞媒體在日常的新聞報道過程中怎樣做才能夠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 要求: 1,注意搜集一些成功的案例 2,結合實際和案例思考 3,在讀書筆記中記錄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 第六講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性質、特點和功能(講授提綱) 一、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和出現 二、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性質 三、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特點 四、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功能 五、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與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聯系與區別( 課后思考 ) 一、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產生和出現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前身實際上就是無產階級新聞傳播事業。 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社會主義的新聞傳播事業便伴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創立而誕生。 具體說,就是 1917年開始出現。 二、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性質 對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性質的界定,目前還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性質: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黨領導的人民的新聞傳播事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與“喉舌”;是黨和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信息傳播工具;同時,也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手段反映社會的輿論工具。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特點 教材P113: 1,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全民所有,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新聞傳播的主人。 2,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由國家根據法律統一管理,服從執政黨的領導,無條件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令,堅持黨性原則。 3,強調新聞傳播事業從實際出發的指導作用。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功能和任務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功能 歷史上的認識誤區: 兩個偉人的影響: 列寧:1901年 在《火星報》上發表《從何處著手?》: “報紙的作用并不限于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軍。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 ——載《馬列主義新聞學經典論著》P214 毛澤東:1958年1月12日在看完給他送去的幾份地方省報后, 親筆撰寫《給劉建勛、韋國清的信 》中: “一張省報,對于全省工作,全體人民,有極大的組織、鼓舞 、激勵 、批判 、推動的作用。” ——載《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P202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八個功能: 概括起來有如下八個方面: 1、充當黨和人民的“耳目”與“喉舌” (耳目 喉舌功能) 2、宣傳、組織和教育功能- (宣傳組織教育功能) 3、報道新聞,傳播信息-----------(信息功能) 4、反映輿論,引導輿論-----------(輿論功能) 5、傳播知識,普及文化-----------(知識功能) 6、提供娛樂,有益大眾-----------(娛樂功能) 7、刊登廣告,推銷商品-----------(商業功能) 8、服務社會,指導生活---------- (服務功能 注意區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基本功能與派生功能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任務 概括起來目前主要有九大任務如下 第一,提供新聞,解釋情況 第二,傳播真理,闡明政策 第三,報道經濟,促進四化建設 第四,正確地反映輿論、引導輿論 第五,發揚民主,監督公仆,反腐倡廉 第六,增進團結,打擊敵人 第七,普及知識,輔導娛樂 第八,指導工作,指導生活 第九,要為中央改革開放重大決策措施的出臺保駕護航。 五、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與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聯系與區別 ( 觀點參考 ) 兩種社會形態的新聞傳播事業的聯系: 第一,在性質方面,人類新聞傳播事業所具有的共性(信息傳播工具,社會輿論工具)二者都應該具有:即它們都是信息傳播工具,它們都是社會輿論機關。所不同的是個性,即階級輿論工具問題。 第二,在功能方面,它們都具有傳遞信息 ,反映輿論,服務社會,傳播知識,普及文化,提供娛樂和刊登廣告,推銷商品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三,其實在新聞傳播實務、經營管理和技術開發等方面,也都存在著許多相同點。 兩種社會形態的新聞傳播事業的根本區別: 1,雙方所建立的所有制不同,其根本性質也不同。 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私有制——新聞媒體是企業,屬私人所有。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公有制——新聞媒體是國家政府機構的一個職 能部門(事業單位),媒體屬國家和人民所有。 2, 新聞體制不同,組建方式和運行過程也不同。 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自由發展,自由競爭的企業體制,因此,新聞媒體的組建方式是:個人投資;運行過程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為個人賺錢,媒體內部的關系是老板和員工的雇傭關系。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是建立在人治走向法治基礎上的事業單位體制,因此它的組建方式從根本上說是國家、集體投資;運行過程是: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而是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最終目的,兼顧經濟效益;媒體內部的關系不是老板和員工的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同志式的合作關系。 3,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堅持黨的領導和黨性原則,因而媒體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媒體維護的是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和制度;而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則堅持遵守法律原則,在政治方面往往表現為多元化的政治方向,媒體維護的是財團、老板和資本主義的國家利益和制度。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