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 - 話題

    中國新聞傳播事業100年
    查看(1363) 回復(0)
    tingyu
    • 積分:12375
    • 注冊于:2010-09-06
    發表于 2010-12-12 01:58
    樓主

    轉自:圣才學習網。方漢奇
      內容提要:20世紀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報業活動時期,后一階段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新聞業時期。這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是中國新聞事業由近代化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由被剝奪了在新聞傳播媒體上發言的權利到成為新聞傳播媒體的主人的歷史,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由單一的媒體向多媒體發展的歷史。
      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交的月黑人靜的深夜,一位中國的報人,正坐著船旅行在由日本到美國途中的太平洋上,驀然想起自己正處在“新舊二世紀之界線,東西兩半球之中央”,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寫下了下面的詩句:“海底蛟龍睡初起,欲噓未噓欲舞未舞深潛藏,其時彼士兀然坐,澄心攝慮游茫,……胸中塊壘突兀起,斗酒傾盡蕩氣回中腸。獨飲獨語苦無賴,曼聲浩歌歌我二十世紀太平洋。”(注: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見《飲冰室合集·文集》之45下17頁。)當時,這位報人剛剛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運動,被迫流亡海外,新辦的一份報紙。又因失火而陷于停頓,家事國事天下事俱無可為,中心搖搖,nì@①焉如@②。上面的詩句,反映的正是這樣一位中國新聞工作者,在上一個世紀之交的,難以排遣的寂寞和壓抑的心情。
      一個世紀過去了。同樣處在世紀之交,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卻是另一番心態。三座“大山”已經推倒,新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綜合國力正在不斷提高,國家繁榮昌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和整個國家的新聞事業都在蓬勃發展,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紀之交的奧運會上,又以28塊金牌,一雪“東亞病夫”的恥辱,進入體育強國的行列。同樣的撫今追昔,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再也不會有上個世紀之交的那位報人的那些感慨了。
      過去的一百年間,隨著國家民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新聞事業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一百年來的中國新聞事業,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可以分為新舊中國兩個階段,大體上各占了半個世紀。
      前一個階段是舊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即199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統治時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和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清朝政府統治時期約11年,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沖破封建統治者的網羅,在海內外廣泛開展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時期內,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競相辦報,立憲黨人主辦的報刊各類政府官報陸續出臺,外商投資創辦的報刊也有一定的發展。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約16年,是資產階級的政黨報紙和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全面發展的時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的影響,民辦的商業報紙進入她的黃金時期。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推動下,各種宣傳新思潮的報刊相繼問世,黨的報刊也由此誕生。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以袁世凱為首的幾任民國總統都曾對新聞出版事業進行過迫害,出現過“癸丑報災”那樣的辦報活動的低潮,但并沒有遏制各類報刊發展的勢頭。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也誕生在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約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8年,是國民黨各級黨報大發展的時期。京津滬等大城市和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幾個主要城市的民辦報紙,在夾縫中求生存,也獲得了一定的空間。共產黨主辦的報刊,先是在白區秘密出版,繼而在蘇區邊區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公開出版,由小到大,發展更為迅速。通迅社和廣播事業,也有長足的進展。國民黨當局曾頒布過近百種各式各樣的法規,對進步和革命的新聞出版事業實行限禁,但都未能得逞。
      后一個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辦報活動的時期。這一階段也可以分成四個小階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國初期的階段,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階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階段。建國初期的階段共7年,主要作了兩件事,一是有步驟地進行了新聞事業的恢復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體系。1957年至1966年的階段共9年,是新中國的新聞事業有較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需要,報紙和廣播電臺大量增長,同時開辦了電視事業。1961年起,受調整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一度壓縮了新聞事業的規模。60年代中期以后,又重新得到恢復。1966年至1978年的階段共12年,其間,屬于“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新聞事業特別是其中的報刊出版事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相對于報刊說來,這一時期的通訊社廣播電視事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也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這一階段,近22年,則是中國新聞事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新聞事業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報紙的種類和期發行量成倍增長,收音機和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急劇增加,新聞媒體的總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報紙為主體,逐漸轉移到電視、報紙、期刊、廣播、通訊社、新聞攝影、新聞電影等多種媒體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新格局。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能夠滿足各種受眾需求的新聞媒體體系。
      這就是過去一百年間,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簡單的歷史。概括地說,這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由近代化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由被剝奪了在新聞傳播媒體上發言的權利到成為新聞傳播媒體的主人的歷史,是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由單一的媒體向多媒體發展的歷史。
      回顧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一百年來的歷史進程,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以報紙為例,世紀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影響,發展到250家。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報紙的種數,大多數50年全國專區以上報紙的總數為179家,1952年為276家(注:據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刊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報》。),1955年為392家(注:據第三次報刊推廣工作會議公布的數字,見1956年3月9日新華社所發消息。),這是建國初期的情況。此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年遞增,1960年一度達到1274家(注: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485頁,199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報紙的出版受到極大影響。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重新恢復。此后20年,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8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一個高潮,1980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1日的4年多會超過10萬份,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版的報紙的印數動輒以億計,1950年為8億,1980年為163億,1999年為300億(注:見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報》所刊《中國記協負責人答本報記者問》。)。后一個數字是1901年全國報紙印數的30萬倍。如果按照這一方式來比較的話,發展的速度更為驚人。
      廣播事業發展的速度,也是驚人的。中國的廣播事業肇始于1923年,第一座廣播電臺是美國人的公司創辦的,1926年才開始有中國人自己辦的廣播電臺。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廣播事業主要在一些較大的城市內發展。據統計,整個國統區1937年共有廣播電臺78座,總發射電力100多千瓦,收音機擁有量約20萬架;1947年共有廣播電臺131座,總發射電力460千瓦,收音機擁有量100萬架左右。此外,從1940年起,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為代表,在一些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也開始有了黨領導的人民廣播事業,建國前夕,全國各地已經有了40座人民廣播電臺。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對舊廣播事業的改造,廣播事業完全由國家經營,1950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65座,1960年增加到135座;1987年增加到386座,收音機擁有量2.6億架,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68%。90年代后期經過調整,到1999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98座,縣臺1287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740座,收音機擁有量近3億架,人口覆蓋率達到90.35%(注:見1999年9月16日《中華新聞報》及2000年9月28日《新聞出版報》。)。20年代初開始有廣播的時候,收聽的范圍僅限于廣播臺所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到世紀末,不僅覆蓋了國內的絕大部分地區,而且沖出了國門。在北京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現在每天用43種語言廣播211個小時,聽眾已經遍布全世界。
      電視事業的發展更為迅速。中國從1958年起開始興辦電視,當年播放的只有黑白一種,1979年以后,才有彩色電視。從一開始起,中國的電視事業就以非常的速度發展。1978年全國電視臺只有32座,社會電視機擁有量300萬臺。還沒十年,到了1987年,全國就有了各級電視臺366座,社會電視機擁有量11601萬臺,全國電視覆蓋率達到總人口的73%。再過十年,到1997年,全國已有電視臺932座,社會電視機擁有量32000萬臺,電視覆蓋率達到總人口的87.6%。兩年后的1999年,經過整合,電視臺集中為368臺(另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740座),而全國電視覆蓋率則達到了總人口的91.95%,電視的受眾接近11億,其中有線電視的受眾為8000萬(注:見1999年9月16日《中華新聞報》及2000年9月28日《新聞出版報》。)。后面這兩個數字,均屬世界第一。僅僅20年的
      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幅度也很大。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起始于1904年,到1947年,全國共有各類通訊社647家,除了國民黨辦的中央通訊社和共產黨辦的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通訊社的前身)外,多數通訊社的規模都很小。特別是其中的不少民營的通訊社,往往一塊鋼板兩三個人就能辦起來。新中國成立后,通訊社一律由國家經營,保留下來的只有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兩家。在50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到在國內設有22個分支機構,設有4個分社,面向海內外200家華文媒體和各國新聞機構,擁有500名工作人員的大社。
      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展起來的。這一高的速度,到這個世紀的最后20年,發展到了極致。
      二、科技的含量越來越高
      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新聞傳播事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傳播的技術和手段越來越現代化的一個世紀。這個世紀的初期,新聞傳播媒體只有一種,即印刷報紙。2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傳送聲音的技術,促進了廣播事業的發展。3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和導線傳送聲音和圖像的技術,促進了電視事業的發展。60年代發明的,通過電腦聯網實現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傳遞的技術,促進了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后幾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引進,使得新聞傳播媒體,由傳統的報紙一種,發展成多種。出現了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并存的局面。
      這一進程,是在加速度的狀態下完成的。印刷報紙從雕板印刷,發展到用平板印刷機印刷,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報,由無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廣播,由無線電廣播發展到電視,由電視發展到網絡和電子報刊,都只用了不到30年的
      廣播、電視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已經昭昭在人耳目。互聯網由于相對晚出,剛剛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發展勢頭的迅猛,已經銳不可當。作為一種全新的互動式的信息載體,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全人類的生活,和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中國開始引進互聯網絡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網的人數還不超過1000人。此后即以加速度的方式發展。1995年為8萬人,1996年為20萬人,1997年為67萬人,1998年為210萬人,1999年為400萬人。2000年的年初,還只有890萬人,到當年的6月份,就已猛增到1690萬人。1997年起,國內開始出現網站。當年只有1500個,1999年發展到15153個,截止2000年6月,已發展到27300個(注:據《日本經濟新聞》2000年7月31日報道,見2000年8月24日《參考消息》。)。與此同時,全國已有273種報紙上網,占全國報紙總數的七分之一。辦得比較好的幾個媒體的網站,如《人民日報》的網站,新華社的網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網站等,都以其網頁設計之精美,欄目之眾多,內容之豐富,信息量之大和信息的迅速、準確、及時,受到了國內外點擊者的高度重視。在這一回合的傳播技術和手段的“革命”中,中國基本上作到了和世界同步,差距非常微小。而這一切,都只不過是過去那一世紀的最后十年間的事。
      在互聯網技術闖進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前后,其他傳統的新聞媒體也大量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舊的設備,增加傳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報紙已經告別了鉛與火,告別了紙和筆,實行激光照排,實行電腦拼版、傳版,實行膠印、彩印,和實行整個編輯部工作的電腦聯網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報紙和電視臺普遍利用衛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圖片,利用衛星進行電視轉播。到這個世紀末,全國利用衛星傳送的電視頻道已達到41個,使不少電視受眾,能夠在家里看到其他省市的衛星頻道節目。與此同時,不少媒體還引進了數碼傳送技術,實行新聞攝影的數碼化,廣播制作、傳輸、播出的數碼化,和電視后期制作和演播的數碼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結果,使新聞傳播媒體的信息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時至今日,新聞傳播媒體已經成為全國應用高新科學技術最為快速有效的部門之一。
      三、和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新聞傳播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筑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每日每時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著作為經濟的集中體現的社會政治生活,并和后者保持著相依相存的緊密聯系。這一點,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從20世紀的最初幾年開始,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個階級各個政黨各個政治團體和各派政治力量,都無不和報紙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或者自己辦報,或者以直接間接的方式控制報紙,力圖把報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為他們的政治利益服務。其他社會上的報紙,盡管有不少以不偏不倚為標榜,也無不有她們各自的政治傾向。
      最先叱咤于20世紀中國報壇的,是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民主革命派。這兩派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辦報,都不諱言他們所辦報紙的政治傾向,甚至公開承認他們所辦的報紙,就是他們自己的“黨報”。革命派的同盟會在東京,其分支機構中部同盟會在上海開會時,討論的第一個議題,都是辦報。孫中山后來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時,曾經充分地肯定報紙的作用,認為辛亥革命之能夠取得勝利,報紙宣傳工作的功勞占了九成,武裝起義的功勞只占了一成。
      民國成立以后,受臨時約法保護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辦報熱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報紙。不僅國會中的同盟會(國民黨)和共和黨(進步黨)兩大黨團各自辦了一大批報紙,連黨員人數不多,很不起眼的,大同民黨、東社、中國社會黨、自由黨、工商勇進黨、中華共和憲政會、中華平民黨等十幾個小黨,也紛紛辦起了自己的報紙。
      在野的政黨和政客們辦報,掌權的封建軍閥也辦報。如袁世凱,就采取兩手策略,一方面對反對他的報紙嚴行查禁和迫害,一方面自己派人辦報。先后在北京上海兩地出版的《亞細亞報》,和在北京出版的《民視報》,就是直接為他造勢的御用報紙的代表。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是這樣。國會內的各個政治派系,北洋系統內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軍閥,和分疆而治的各個地方實力派,都辦有自己的報紙,為自己作鼓吹。奉系的《東方時報》,皖系的《公言報》,直系的《正義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一時期北京先后出版過90多家報紙,幾乎全部有上述的政治背景。有人對當時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每一次政局變動,同時就有一大批報紙連帶倒坍,但是過了幾時,又有一批新的日報出現在大柵欄的報攤上了。”(注:張靜廬《中國的新聞紙》64頁,1928年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當局十分注意利用報紙為自己的“軍政”、“訓政”、“憲政”活動造勢,和為自己的內外政策作宣傳。不僅中央和地方各級省市黨部辦報,政府各部門辦報,各級部隊系統辦報,連復興社之類的特務組織也辦報。此外還利用投資、津貼、配紙和戰后接收敵產等各種手段,對民辦的報紙進行控制。據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公布的材料,當年國統區共出有報紙984種,其中國民黨各級黨部辦的黨報400多種,國民黨各級部隊辦的報紙229種,以“國民黨同志”個人名義主辦的數十種。這三部分加起來就不下650多種,占了70%。剩下的30%中,還有不少是間接受其控制的地方派系的報紙(注:參看曾虛白《中國新聞史》461-500頁,1966年臺北政治大不新聞研究所出版。)。共產黨的報紙允許出版的,只有作為點綴的重慶《新華日報》一家。這唯一的一家,也在1947年被強迫停刊了。
      新中國成立以后,關閉了有帝國主義侵略者背景的報紙,和國民黨系統的報紙。通過公私合營等方式,對少數民辦的報紙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建立起了在中國共產黨集中領導下,由各級黨委機關報、部隊報、行業報、民眾團體報和民主黨派報共同組成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在1949年到2000年的半個世紀中,這些報紙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為黨的工作大局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的報紙強調政治家辦報,強調政治意識,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不論古今中外,新聞傳播與政治的關系,歷來十分密切。新聞傳播制度向來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環。但像中國的百年來的新聞傳播事業這樣,如此密切的和各時期的政治保持著聯系,在世界新聞傳播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
      四、和各時期的社會經濟輔車相依同步發展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經營管理,是和各時期的社會經濟緊密聯系,同步發展的。
      世紀初的一段時期,各資產階級政黨各派軍閥政客和各地方實力派主辦的報紙,在當時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這些報紙大多有公款支持,旨在為各自所屬的小集團的利益服務,不計盈虧,不注意經營管理。和這些報紙相連系的,還有一些依附于各派軍閥政客的報紙,她們“仰給于津貼”,規模不大,“凡具數百元資本即可創辦(注:熊少豪《五十年來北方報紙之事略》,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申報》出版。)。”后一類報紙,對發行和廣告都不太經心,“嘗有每日僅印十余份,分送給予津貼之主人翁,而外間絕未一紙者”(注:觀棋《北京報業偶談》,刊1926年5月1日《社會日報》。)。同樣不重視經營管理。比較重視經營管理的是一些老牌的商業報紙,但受當時經濟衰敝的影響,經營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稍后的一段時期,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的影響,一些老牌的商業報紙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新》兩報。《申報》一度銷達15萬份,《新聞報》一度銷達20萬份,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申報》還在上海市中心區自建了五層樓高的館舍,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增出了《申報月刊》《申報年鑒》等附屬刊物,編印了《申報叢書》和質量很高的全國地圖,興辦了《申報》流通圖書館等社會文化事業,使《申報》的業務進行了她的鼎盛時期,報社的聲望和影響空前提高。在《申報》的帶動下,狄楚青在上海辦的《時報》,邵飄萍在北京辦的《京報》,胡政之等在天津辦的《大公報》,也都在經營管理上有所創獲,取得了很好的效是。與此同時,在當時新聞出版事業最發達的城市上海,還出現了由史量才投資的包括《申報》《新聞報》和天津《庸報》在內的報業集團;和由張竹平牽頭的,包括《時事新報》《大陸報》《大晚報》和申時電訊社在內的“四社”集團。這一段時期,是舊中國的民營報紙經營成績卓著,和經濟效益最好的一段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報紙的經營管理問題,曾經引起過主管部門的重視。為了解決全國公營和民營報紙的經營虧損問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曾經召開過一個全國報紙經理會議,通過了一個《關于報紙經營的決議》,規定全國報紙都必須實行“企業化”的經營方針。“公營報紙必須把報社真正作為生產事業來經營,……條件較好的公營報紙應爭取全部或大部自給,條件較差者,亦應在政府定期定額的補貼下,爭取最大可能的自給程度。”“私營報紙亦須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經營方法。”(注:新華社消息,見1950年1月1日《人民日報》。)此后不久,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報紙相繼改組,轉為公營,新聞總署撤消,不再設專門的政府機構管理報紙。報紙的經營管理問題,也不再列入政府的議題。
      “一五”以后,全國的經濟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報紙的經營管理也按計劃經濟的模式運作。經費按主管部門核定的預算,逐月或逐季撥付,統由國庫開支。基建和增添設備的費用,另行申報,專款專用。由于生產資料按計劃調撥,生活資料按計劃供應,除了書刊出版文藝演出以及少量公告之外,根本沒有什么廣告,報紙除了發行的收入之外,沒有其他的進賬。事業的發展,只能按國庫撥款的多少,量入為出,沒有多少回旋的余地。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改革開放以前。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執行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國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路線,情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馬克思早就提出的新聞媒體既有上層建筑的性質,同時也有經濟基礎的性質的觀點,新聞傳播事業正被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實行企業化。使新聞媒體既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個個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隨著觀念上的變化,在新聞傳播行業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聞報道的思路更加開闊,新聞的信息量不斷擴大,媒體的服務功能全面拓寬,多種經營蓬勃發展,在媒體之間和媒體內部引進了競爭機制,結構和布局也根據市場和受眾的需要作了適當的調整。經過近20年的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的媒體結構。以報紙為例,既有日報,也有早報、午報、晚報;既有各級黨和政府部門的機關報,也有行業報、專業報、都市報、農村報,和經濟、法制、科教文衛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報紙。力圖全面地滿足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們的需要。
      由于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空前繁榮,營銷兩旺。廣告的需求大增。從1979年起,各種媒體紛紛刊播廣告。當年各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即達1500萬元。此后,逐年遞增。1980年為1.1個億,1990年為25億,1991年為35億,1992年為50億,1993年為100億,1997年為200億,1998年為259億。(注:見1993年11月30日、1995年3月24日、《人民日報》,1993年1月21日、1998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進入2000年后,發展更快,僅前6個月就達282個億。(注:見2000年8月7日《人民政協報》。)廣告的收入使媒體的經濟效益逐年遞增,截止1999年,全國已經有33家報紙的廣告收入過億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廣州日報》,年廣告收入近10個億。(注:見2000年9月25日《新聞出版報》。)電視臺由于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視受眾,廣告的收入增加得更快,僅中央電視臺一個臺1997年的廣告收入即達42個億,1999年底拍賣13塊黃金時段的標版廣告時,僅其中的第一塊標版,就收入1800萬元。(注:見1999年11月9日《北京晚報》。)豐厚的廣告收入和多種經營的收入,使各種新聞媒體的經濟實力倍增。不少媒體逐年減少來自國庫的撥款,不少媒體已經完全實現經費自給,其中不少媒體還能夠向國家上交利稅。同時還紛紛以所得的收益,建造館舍,更新設備,增加編輯、采訪、印刷、發行、社會文化事業和社會公益活動的投入,使新聞事業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為了發揮群體的優勢,加強新聞傳播媒體的現代化經營,1996年起,還出現了全國第一個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截止2000年10月中旬止,全國已經有了16個報業集團。這種報業集團不同于以追逐利潤為唯一目標的資本主義報業集團,而是在產業屬性之外,兼有國家屬性、政治屬性、時代屬性,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報業集團。
      近20年來的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經營管理的發展,不僅發展了新聞傳播事業自身,也使得由多種新聞傳播媒體組成的新聞信息產業,成為中國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新聞工作者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越來越提高
      20世紀的最初幾年,全國新聞工作者只有區區幾百人。經過民國初年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三個階段近50年的發展,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總數,增加到了幾千人。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新聞事業的建立,新聞工作者隊伍也迅速擴大。但直到60年代初,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總數也還只有1萬人左右。(注:見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報》所刊《中國記協負責人答本報記者部》。)
      新聞工作者隊伍的迅速擴大,是改革開放以來近20年間的事。隨著這一時期新聞傳播事業的全面發展,新聞工作者的人數急劇增加。據1985年公布的統計材料,截止當年3月底,全國報業系統的新聞工作者已經陡增到103223人。(注:見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報》所刊《中國記協負責人答本報記者部》。)1985年以后,全國新聞工作者隊伍繼續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到世紀末的1999年,全國新聞工作者的人數已經達到了空前的55萬人。(注:見1986年7月9日《人民日報》。)是建國初期的55倍,是本世紀初期的600多倍。
      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也有了相應的提高。20世紀初期,中國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各方面的素質普遍偏低。當時的情況是“全國社會優秀份子大都醉心科舉,無人肯從事于新聞事業。惟落拓文人,疏狂學子,或借報紙以發抒其抑郁無聊之意興;各埠訪員,尤鮮高貴。”(注:雷晉《申報過去之現狀》。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申報》出版。)梁啟超、于右任等人的報刊政論活動,和黃遠生、邵飄萍等人的新聞采訪活動,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但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仍然不高。這以后,隨著眾多高層次的人才進入新聞工作領域,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逐步有所提高。據研究工作者對20世紀部分名記者的文化程度所作的抽樣統計,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占8%;具有國內大專以上學歷的,占22%;曾經出國留學具有國外學歷的,占30%;學歷不詳,但曾在中等以上學校擔任過教職的,占5%;曾經學習過一門以上外語的,占54%。(注:曲長纓《論中國名記者產生的內外因素》135頁,1987年打印本。)這雖然只是新聞工作者群體中最杰出的一部分人的情況,但也足以反映這一時期新聞工作者整體水平之一斑。
      建國以后,強調政治家辦報,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受到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文化素質也有所提高。據1986年公布的統計數字,全國報業系統的社長、總編輯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67%;在457名社長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共299名,占65%;在1545名總編輯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共1060人,占69%。(注:見1986年7月9日《人民日報》。)這一情況,在以后的十來年間,隨著80年代中期以后,建國初期新聞骨干的大量離退休,有很大改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新聞工作者的比重,逐年遞增。
      在提高新聞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方面,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的新聞教育起始于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到本世紀中頁,曾經先后在50多所大專院校設立新聞系或專業,為舊中國的新聞事業輸送過人才。但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數很少,累計不超過1000人。建國初期,經過院系調整,仍有4年大學新聞系和兩所新聞專科學校繼續招生。其中包括1955年新創辦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教育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間的事。1978年全國只有不到10所大學新聞系,在校學生只有五六百人。經過20年的不斷發展,截止2000年9月,全國設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高等學校已超過60所,大學新聞專業點已超過100個。此外,還在高等學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設立了新聞傳播學碩士點40個,新聞學和傳播學博士點8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在校的各類學生接近1萬人。充分發揮了新聞人才搖籃的作用。
      與此同時,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的上半葉,只有少數幾所大學設有研究機構從事新聞學研究,公開出版的新聞學專著不過數十種。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這方面的研究也只限于高等學校,累計出版的專著和教材也不過數十種。改革開放以后的20年,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空前發展。據有關方面的統計,截止1999年,除高等學校外,全國還有200家左右新聞研究機構和新聞研究社團,40多家公開發行的新聞專業期刊,累計出版的新聞傳播學專著達2000多種。(注: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成就展組委會:《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刊1999年9月30日《中華新聞報》)對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新聞事業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新的世紀之交的時刻,回顧過去一百年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的重大。
      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是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同步的。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正面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到下一個世紀的50年代,中國不僅將發展成為一個經濟上的大國和強國,也將發展成為一個新聞傳播事業的大國和強國。在可以預見的這一段
      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任重而道遠,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倍的努力。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叔下加心
      @②原字扌加士下加四下加時
      (原文載于《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50加上30等于多少?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6|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性|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日韩亚洲变态另类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第1页|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潮免费|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视频|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乱人伦中文视频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