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教授談如何應對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考試
查看(1432) 回復(0) |
|
tingyu
|
發表于 2010-12-24 01:44
樓主
報名參加新聞傳播學碩士生、博士生考試的同學,都迫切希望了解考試時如何做答考題;而問每一位閱卷的老師,他們也只能告知,沒有標準答案,閱卷時憑借的是 一種對學生答卷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在多數情況下,參加閱卷的老師會有同感,因而才可能給出一個由幾位老師共同簽署的分數。這樣說來,如河才能答得較 好,顯得很神秘。其實不然。為了說明如何做答最好的方法是拿出一份答得較好的卷子來看看。
這里選登的是2005 年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方向博士生的考生劉寧潔做答傳播史與傳播理論、傳播實務兩門考試中的各一道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她對問題的思考較為全 面,充分而靈活地運用自己掌握的傳播學知識,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問題,冷靜地編排回答的思路,邏輯性較強。因而,她的兩份答卷分數均較高。 還有兩個技術性的方面需要向她學習。第一,字跡清楚。字跡是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字寫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但是 一定要寫得清楚,字不要擠到一起,沒有間隔。拿起劉寧潔的考卷,卷面很干凈,還沒有看具體的文字,就已經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有的考卷字跡潦草,所有的字 都擠在一起,線條色調較淺較細,加上一些涂改和添加,看起來很吃力,即使做答的內容真有水平,這樣的卷子還沒有具體看,就已注定要比同樣內容的卷子少幾分 印象分。第二,層次清晰。考試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回答問題,沒有可能查找資料,全憑自己對知識的積累。因而,在動筆前,一定要把自己對問題已經擁有的知識調 配好,胸有成竹才可能回答有序。不要把回答的內容擠在一個或兩個自然段里。有意識地按照內容分段,分得相對多些,分得準確,本身就提供了不占篇幅的許多無 聲的信息。劉寧潔的回答且不說內容如何,單就清晰的回答層次和自然而然的較多的段落劃分,就會贏得一些分數。我們不要簡單模仿回答問題的模式,沒有固定的 回答問題的模式,每個人的風格不會相同。分數較高的卷子的共同特點是: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擁有面對問題迅速調配知識的分析能力。同時,卷面整潔、層 次清晰,也是對考卷的共同要求。許多考生誤以為考前多聯絡導師,與導師見個面,送點禮,會有助于被錄取。其實這種做法導師們很反感,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正常 工作,而且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 每位導師在招生前,通常會看好幾位報自己名下的學生。但是并非看好就一定會取,考試本身是公正的一種體現。初試的面試前,我不知道有劉寧潔這么一位考生。面試的感覺,她的專業知識基礎全面而扎實。評閱筆試卷子時,發現她的回答相當好。 我感到很高興,因為發現了一位感到滿意的學生;而事先經常與我聯系的同學中,雖然有的總體考得也不錯,但是相比之下略遜一籌,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自然要取更優秀的。 劉寧潔考博答卷選(一)題:試論社會媒介化、數字趨勢下“客觀現實”與“虛擬現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答:傳播學先驅李普曼在他的著作《 典論學》 中就提出了“擬態環境”這個概念,說的就是媒介有環境再造功能,媒介通過對客觀信息的選擇、加工、建構了人們生活和認知的媒介環境,它與客觀存在的現實環 境是有著區別的。到了70 年代,麥克盧漢發出“媒介即訊息”以及“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斷言,深刻闡述了媒介技術和媒介本身對社會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介本身對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直到 八九十年代,數字媒體、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的普及使用,使我國生活數字化形式提高,也出現了一種人類社會從未出現的形態“虛擬現實”。這種社會媒介化、數字 趨勢下的“客觀現實”與“虛擬現實”是有著聯系與區別的。 第一,“客觀現實”是基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盡管由于立場、價值觀,國家利益與原因會造成新聞工作者工作中的傾向性,以及新聞事實與客觀現實不可能完全一致。但 ..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