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沖刺筆記(精編版)
查看(1344) 回復(0) |
|
jevin
|
發表于 2010-08-13 20:57
樓主
新聞傳播沖刺筆記(精編版)
新聞史論 一、填空題分析 1、邸報是我國古代________報紙的通稱。 答案:官方報紙。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理論知識的識記。邸報作為我國古代官方報紙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名稱起源于"邸"。"邸"是我國古代地方政府機關在京城設置的辦事處。"邸"制起源于西漢。邸報的產生最遲不晚于唐代。 2、第一份在華出版的外文報紙是________,創刊于________。 答案:《蜜蜂華報》 1822。 分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與識記,在此意義上,我們在復習時應該著重把握,以“第一份、第一個”等表示性質的字眼的報刊,這也是考生復習時常常遺漏的盲區。 3、與《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創辦密切相關的外國傳教士是________。 答案:馬禮遜、米憐 分析:一定要牢記重要的報人的辦報活動,尤其是作為有著重要意義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4、《萬國公報》的報道內容,對當時中國影響最大的有兩類:一是________,一是________。 答案:變法宣傳、西學介紹 分析:萬國公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推動了西學東漸以及維新運動的展開,是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雖然其主觀上對中國仍持有敵對情緒,但客觀上卻促進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對于重要報紙的辦報宗旨、宣傳內容、特色一定要有清晰的記憶,不可混淆。 5、政論報刊時代,強調“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的報刊是由________主編的________。 答案:梁啟超 《清議報》 分析:梁啟超主編的《清議報》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海外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它敲響民族危亡的警鐘,做救亡圖存的呼喊,同時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這是它作為改良派報紙的先進性的一面。各位考生對于梁啟超的辦報經歷以及他對中國近代報業的卓越貢獻,一定要牢記于心。 6、太平天國領袖洪仁玕在他的________中曾較為系統的論述了設“新聞篇”的觀點。 答案:《資政新篇•新聞章》 分析:外報對中國新聞界的壟斷以及示范,加上清政府對國人的言禁,啟發并刺激了國人對報刊功能的思考。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洪仁玕受過西方新聞實務及理論的影響,在其施政綱領中對于中國的報業作出了自己的思考。這也是國人對近代報刊功能的思考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題旨在考察考生對于基本觀點的理解與記憶。 7、“豎三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份報紙。 答案:《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 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為宣傳革命思想,在上海連辦四份報紙,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做出了很大貢獻。對于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的報業活動要熟悉,此處一直以來作為考察的重點,望各位考生注意。 8、1872年,________在上海創辦,創辦人是英國人________。 答案:《申報》,美查 分析:本題考查對于上海地區在維新運動勃興之時的報業情況,上海地區作為中國近代發展程度及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報業發展對于中國近代報業史具有重要意義。 9、《立報》的創辦人是________。 答案:成舍我 分析:對于成舍我,很少涉及,但提醒考生的是,不管什么時期,對于重要的報人都不可馬虎對待。 二、雙項選擇題分析 1、近代報刊史上,登載第一條新聞(《月食》)的中文報刊是:( ) A、英國傳教士創辦的 B、德國傳教士創辦的 C、《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 D、《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E、《依涇雜說》 答案:a、d 分析:考生要對于重要報刊的基本情況要有清晰的了解,不可淺嘗輒止,對該報何年何地出版、主辦者、負責人、或是由某政黨、團體創辦、辦報宗旨、宣傳內容、特色等了然于心。 相關知識點:詳見一、3的相關知識點關于《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總結。 2、下列與《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有關的是:( ) A、創辦人林樂知 B、創辦人李提摩太 C、開設新聞專欄 D、宣傳變法 E、創辦于廣州 答案:c e 分析:作為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張中文近代報刊!稏|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考生對于這份報刊,要有十分清楚的記憶。 3、下面與《昭文新報》相關的內容是:( ) A、創辦于漢口 B、創辦于上海 C、最初為五日刊 D、中國人自辦的第一份報刊 E、創辦人王韜 答案:a d 分析:對于此種具有開拓意義的報刊,考生一定要牢記。 4、在我國第一批國人自辦的報刊中,值得提到的有:( ) A、《申報》 B、《循環日報》 C、《時務報》 D、《新聞報》 E、《中國日報》 答案:b c 分析: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報壟斷中國新聞界的局面,對中國近代報業史具有重大的影響。考生要著重記憶在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時的重要的報刊及報人。 5、梁啟超經辦過的報紙有:( ) A、《新民叢報》 B、《晨鐘報》 C、《新民報》 D、《昌言日報》 E、《中外紀聞》 答案:a e 分析:考查梁啟超的報業活動,對于梁啟超對于中國近代報業史的貢獻,自不必說,考生對于其辦報活動也要有清晰的記憶。 相關知識點:參見一、5的“相關知識點”對于梁啟超的闡述。 6、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紐約報紙中,支持林肯的報紙有:( ) A、《紐約新聞報》 B、《紐約州報》 C、《紐約時報》 D、《太陽報》 E、《紐約先驅報》 答案:d e 7、普利策曾經購買了下列報紙:( ) A、《紐約世界報》 B、《圣路易斯電訊報》 C、《西方郵報》 D、《太陽報》 E、《紐約先驅報》 答案:a b 分析:普利策,美國著名報人。1868年被《西方郵報》聘為記者,開始報業生涯。1878年,普利策購買了《圣路易斯電訊報》,不到一年合并了當地《郵報》,改名《郵訊報》。普利策用煽情主義的新聞報道手段,使《郵訊報》獲得成功。 8、《國聞匯編》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 ) A、報道了“戊戌六君子”被殺事件。 B、登載了光緒關于變法的全部上諭及維新派上奏的全部條陳。 C、翻譯了《天演論》的部分譯文。 D、翻譯了《群學肄言》的部分譯文。 E、翻譯了大量的西方小說,將西方小說文體第一次介紹給國人。 答案:c d 分析:《國聞匯編》是國聞報館出版的旬刊。1897年創刊,嚴復等人主辦。主要翻譯、介紹國外學術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發表了《天演論》和《群學肆言》的部分譯文,第一次向中國人民介紹了進化論的思想。其對于維新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對于這一時期的報業活動要牢固記憶。 三、名詞解釋分析 1、露布 答案:“露布”—古代軍事長官發布戰報的手寫新聞形式。指不加封檢、公開發布的官文書。 分析:旨在考察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的代表形式。要牢記。理解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的發展特點,軌跡及其代表形式。 2、癸丑報災 答案:“癸丑報災”——1913年,袁世凱為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派人刺殺宋教仁。后為鉗制輿論,實行新聞預檢制,解散國民黨。鎮壓國民黨的二次革命。國民黨系統的報業系統遭到了空前洗劫。對其他反袁報紙查封報館,逮捕殺害報人。1913年,新聞界遭到了一次大的浩劫。報刊、報人也是動輒得咎,全無言論自由。1913年的年底,經過清洗,得以繼續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家,銳減了三分之二。 分析:癸丑報災是民國時期報業發展的重要事件,對于這一事件,考生要聯系袁世凱的其他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理解記憶。 3、《麥克盧爾雜志》 分析:美國報業巨頭麥克盧爾創辦的第一本大批量、廉價發行的雜志。該刊在20世紀初發表了三組文章,分別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勞工聯盟腐敗的問題。引起公眾的注意,在它的引導下,報刊業掀起了一股揭露丑聞、譴責腐敗、呼喚正義與良心的“掏糞運動”。 四、簡答題分析 1、請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的報業發展。 分析: 戰后法國報業在新的起點重新兼并集中,最終形成壟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⑴、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 由于報價上漲和經營不善,法國報紙數量和發行量連年下降。一些實力較強的報紙卻日益發達,為日后形成報團準備了基礎。 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在進一步的競爭中,一些中小報紙逐步依附于大報,于是全國出現了二十多個區域性報團。其中最大的四個是:阿歇特報團、普魯沃斯特報團、阿莫里報團、布薩克報團。 ⑶、70年代以后; 報業壟斷進一步升級,報紙間的聯營兼并發展為報團間的聯營兼并。一方面地區性報業壟斷繼續加強;另一方面出現了埃爾桑這樣的不斷吞并其他報團的稱霸全國的超級報團。 2、試述《紐約時報》奧克斯時期的新聞政策。 分析:1896年奧克斯接管《紐約時報》。摒棄刊登黃色新聞的做法,堅持嚴肅的辦報方針,強調“刊載一切適于刊載的新聞”,樹立莊重、嚴肅的報紙形象。注重以客觀、超黨派的態度刊登長篇報道,報道國內外一切重大新聞,這一傳統是該報享有“檔案記錄報”的美譽。此外《紐約時報》的特稿也很有特色。奧克斯還善于經營管理,堅持低價發行。奧克斯認真選用富有經驗的新聞人才擔任編輯記者。 3、試論新文化運動的性質。 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近代史具有劃時代的的意義,《新青年》的創刊正式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翻開了中國新聞事業現代史的新篇章。 ①、它發動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向封建勢力發動猛烈的進攻,給阻礙社會進步的舊勢力以狂風暴雨般的沖擊,啟發了人們特別是青年們的民主主義覺悟,把時人從封建牢籠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②、它提倡新文學、提倡白話文、提倡科學,為外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想流派涌入中國打開了閘門。為中國的先進分子迅速接受馬列主義創造了條件,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輿論方面的準備。 4、何謂新聞法規?新聞法規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是什么? 分析: 新聞法規是某一事實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許不容許公開的傳播的標準。新聞法規一般由立法機關制定,對新聞事業有強制性。目的在于約束新聞報道,以免危機國家利益。 新聞法規是以立法形式通過的法律條文和行政頒布的規定、規則,是國家對新聞媒介實施管理的主要依據。 新聞法規要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 保護新聞自由,同時必須防止濫用新聞自由,從而在確保國家利益、公眾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勵新聞媒介滿足公眾需要,促進國家發展。 保護新聞自由,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現代國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條新聞法規。防止濫用新聞自由,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保護真正的新聞自由。 5、輿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分析: 輿論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輿論作為公眾意見(公共意見)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它以公眾利益為基礎,以公共事物為指向。 輿論的主要功能: 輿論對涉及公共事務的組織、人員的行為實行監督,進行有效的制約和限制,使之服從、服務于既定的公眾共同意志,符合公眾共同利益。是社會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這種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現: ⑴、對國家政權、政府行為的監督和制約。 ①、對國家政府決策過程的監督制約。 ②、對決策的執行過程與執行結果的監督。 ③、對相關決策執行人物行為的監督。 ⑵、對公眾行為的鼓舞或約束。 ①、鼓舞公眾成員合乎社會公德的行為,約束、制止損害公德的行為發生。 ②、鼓舞公眾成員符合職業道德的行為,約束、制止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 6、怎樣理解“互動傳播”,為什么說人類正在經歷著互動傳播時代? 分析: 圖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因特網等眾多媒體共存于社會時空內。由于競爭激烈,迅速出現媒體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們稱之為互動傳播。 傳播學中的互動傳播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互動傳播模式更能體現大眾傳播的社會互動特點,: 首先,該模式克服了單向直線模式的缺點, 明確補充了反饋的環節和渠道。其次,該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并指出噪音對信息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要素都會發生影響,也使我們意識到要好好利用噪音。最后該模式還顯示了傳者與受者的信息之間會存在差異,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噪音的干擾.它還可以使用于其他的一些傳播模式如大眾傳播等。但該傳播模式也有局限性, 它簡單化了過程要素多且又復雜的大眾傳播。 在信息和數字時代,高科技使得互動技術的使用將成為日常習慣。多媒體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功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要素結合起來,給受眾以全方位的信息;蛹聪嗷プ饔、互相影響、相輔相成。新聞媒體傳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按媒體分。將此種媒體轉換成彼種媒體。 2.按形態分。有文字、聲音、動作的互動。 3.按內容分。有新聞、專欄、其它節目、脫口秀、甚至廣告。 隨著媒體競爭的激烈,將會出現更多的互動方式。尤其是網絡紙質媒介的互動傳播。 1.信息爆炸,受眾一方面想知道不僅僅是一個媒體擁有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信息源,另一方面,由于采集渠道的不同,信息被分散在多種媒體中。 2.消費者對信息應接不暇,需要媒體進行聚焦。 3.媒體互動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優勢,有利于競爭。 4.媒體互動形成新聞聚焦,放大了傳播效果,有利于媒體壯大聲勢,吸引受眾。 5.多媒體資源整合,降低生產成本。 6.傳媒集團的運作方式。 傳播事業在發展,雙向傳播模式是大趨勢。信息時代、傳媒時代的到來,互動傳播是其發達的標志。人類的互動傳播時代已經來臨。 五、論述題分析 1、試論新紀《大公報》的新聞業務。 分析: 新紀《大公報》的新聞業務: ①、新紀《大公報》對版面作了改革,對于重要新聞,注意突出其地位,標題醒目,有時配有圖片。版面編排注重長短新聞搭配,且使用大小不同、字體多樣的鉛字; ②、在內容上,《大公報》以重視新聞與言論著稱。新聞力求迅速準確。言論結合時政,切中時弊,代表報社立場。新聞與言論并重,以企業經營的方式,行“文人論政”之目的。 ③、新紀《大公報》的副刊辦得也很成功,其中連續出版時間最長、在讀者中影響最大的是綜合性文藝副刊《小公園》。 ④、1936年4月1日,《大公報》增設上海辦,在津滬兩個南北商業金融中心同時發行。新紀公司從續辦《大公報》到19149年大陸解放,共創辦6館10報。 2、2003年以來,廣電總局連續下發若干文件,提出影視制作向民營資本、海外資本開放等問題。試論:民營資本、境外資本進入媒介后,怎樣才能保證黨和政府對媒體的控制,保證新聞媒介照常發揮政治喉舌作用? 分析: 民營資本、境外資本進入媒介領域,兩者作為一直徘徊在主流影視制作事業的投資方之外的資本勢力,必定會帶給媒介巨大的影響。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①、經濟:民營、境外資本的實力較為雄厚,對影視制作市場來說,他們會帶來巨大的資金,有充足的制作資金,以及靈活的資金運營形式。 ②、政治:影視制作領域歷來都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舞臺,很少出現不同的聲音,而大量民間資本的流入,必定會隨之而帶來各種思想。 ③、文化:會產生更多的影視娛樂作品,帶來文化生活的繁榮。但是同時,資本勢力的侵入不可避免。資本本身所具有的追逐最大利潤的天然本性,會迫使影視制作一味迎合受眾口味,降低文化的審美標準,產生大量的標準化的文化垃圾。 但是,即使民營資本、境外資本進入媒介領域,黨和政府仍可以對媒體進行有效的控制,保證新聞媒介照常發揮政治喉舌作用。原因如下: ①、主流影視制作事業的投資仍是政府主導。 ②、影視產品的審查批準權仍舊掌握在廣電總局手中,同時中國電影發行總公司掌握著影視制作事業的主要發行渠道。 要保證黨和政府對媒體的控制,保證新聞媒介照常發揮政治喉舌作用,黨和政府應改做到以下幾點: ①、通過操縱媒介引導和控制社會輿論,掌握主流話語權。 ②、通過持續不斷的新聞發布活動,使自己成為媒介最重要的新聞來源之一。 ③、通過制作體現主旋律的影視節目的制作傳播,向公眾傳達主流的觀念和主張。 以上是筆者的拙見,望各位考生在具體的復習思考中,自己補充完善,要知道,這也是一個提高自己的方法。 傳播理論 一、名詞解釋分析 1、傳播效果 分析:傳播效果具有兩種含義,在狹義和微觀方面,指具有說服或宣傳意圖的傳播活動在傳播對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動的變化;在廣義和宏觀方面,指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活動對社會和受眾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和。依其發生的邏輯順序和表現階段分為三個層面:⑴、認知層面上的效果;⑵、態度層面上的效果;⑶、行動層面上的效果。傳播效果歷來為考察的重點,題型不外乎名詞解釋與選擇填空,雖然很少有大型的主觀論述題,但是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好好復習各個效果觀,理解記憶。 2、媒介依存癥 分析:媒介依存癥,一種所謂的由新媒介帶來的社會病理現象,包括過度沉湎于媒介接觸而不能自拔、價值和行為選擇一切必須從媒介中尋找依據、滿足于與媒介中的虛擬互動而回避現實的社會互動、孤獨和自閉的社會性格等等。 3、分層抽樣 分析:分層抽樣:又稱為“類型隨機抽樣”,是一種將總體單位按其屬性特征先分為若干層(類型),然后在層中按隨機原則抽取樣本的隨機抽樣形式。本題涉及到傳播方法的運用,因此,對于抽樣試驗的方法應該有充分的了解。 二、簡答題分析 1、簡述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分析:美國學者庫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鏡中我”的概念,從個人與社會的聯系上說明了人際傳播的重要性。庫利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獲得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來觀察、認識和把握自己,形成“鏡中我”。因此,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形成的,這種聯系包括三個方面:①、關于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②、關于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對這些“認識”和“評價”的情感。 庫利認為,“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一般說來,這種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于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 2、簡論大眾社會理論中的“大眾”概念。 分析:在傳播學和社會學中,大眾是伴隨著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而出現的一個特定概念。這種理論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人類進入大眾傳播發展的結果,過去的那種傳統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已經打破,社會成員失去了統一的行為參照體系,變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謂大眾。 三、論述題分析 1、簡述“培養”理論的觀點,結合中國社會,談談電視媒介在培養社會成員形成“共識”方面的優勢。 分析:“培養”理論,也稱為“培養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這種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其代表學者是喬治•伯格納。 ⑴、與人類行為發生密切關系的三種“現實” ①、客觀現實—實際存在的現實。 ②、象征性現實—傳播媒介活動形成的擬態環境(培養工具)。 ③、主觀現實—人們自己頭腦中對外界的認識。 ⑵、理論解釋:大眾傳媒揭示的象征性現實影響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理解,大眾傳媒帶有的傾向性使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偏離,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⑶、理論基本觀點:社會是作為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的,存在和發展需要成員之間具有共識,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人們的行為才實現協調。 (共識達成的途徑變遷:宗教與教育、大眾傳播) ⑷、理論意義: ①、正面:肯定了共識是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強調了大眾傳播在形成共識中的作用。 ②、負面:大眾傳播提示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差異,以及傳媒帶有的傾向所帶來的社會后果。 ⑸、文化指標研究(培養分析僅僅是其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①、制度分析——分析大眾傳播信息的生產、傳達、消費中的各種制度性壓力和制約因素,揭示大眾傳播內容的特定傾向形成的原因。(國家立法、媒介內外因素、同業壓力) ②、訊息分析系統——揭示媒介訊息系統的整體傾向性的形成原因(訊息根據一定的觀點和意識形態進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結構的系統,) ③、培養分析——分析大眾傳播的傾向性造成的社會結果。 “培養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眾傳播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意識形態服務的本質,其觀點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現狀的鮮明的批判態度和改革志向。 “培養分析”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方面的作用,認為電視除了與其它媒介的共同點以外,還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⑴電視擁有最多的受眾,每天的接觸時間最長; ⑵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識字能力; ⑶電視把視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擁有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沖擊力; ⑷現代人從幼年就與電視生活在一起,很難把“電視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加以區別; ⑸電視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包括兒童、低學歷者及貧困階層)。 2、什么是傳播學批判學派?在方法論、社會觀和傳播觀及研究重心上與經驗學派有何分歧? 分析:批判學派是在社會科學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 ⑴、在方法論上,經驗學派采取經驗主義立場,主要采用量化和實證方法來考察傳播現象,而批判學派在研究方法上以辨證分析法為主,反對實證主義態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經驗調查和量化研究。 ⑵、在社會觀上,經濟學派堅持多元主義觀點,否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支配關系,強調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共同體,認為傳播學的首要任務是通過改進傳播機制來實現社會管理;而批判學派對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傳播結構持否定和批判態度,并把它們作為變革的對象。 ⑶、在傳播觀上,經驗學派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傳播與人的行為問題上,著意探索如何通過傳播來控制和修正人的行為,在研究目的上持實用主義態度,焦點集中于考察微觀、個人層面的傳播過程,尤以傳播的說服效果為核心領域;而批判學派在理論研究上,更多地將傳播理論與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著重考察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宏觀問題,如信息生產和傳播與宏觀社會結構、信息傳播與社會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傳播制度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等等。 ⑷、研究方法的差異:傳播學傳統學派強調定量分析,注重實證、經驗、微觀。批判學派強調定性分析,注重思辯、理論、宏觀、全面。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