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考研及就業形勢分析
查看(2048)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1-08-10 12:51
樓主
90年代中期開始,新聞與傳播教育在國內超常規發展,原有的幾位“老大”如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新聞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大,各地方院校也紛紛開辦新聞教育,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中國最著名的兩所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繼開設了新聞與傳播學院。1994年以前,國內有新聞學類專業點66個,1995~1997年增加了35個,1998~1999年又增加23個,2000~2001年新增專業點竟達104個,即目前已經有專業點230個以上。據估計,目前全國新聞專業本、?频脑谛I藬颠_到4~5萬人。
新聞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滿足傳播媒體的需要。近3~5年內,中國政府對新聞傳媒將繼續奉行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的方針,傳媒基本上維持現有的規模,對新聞學類畢業生需求量有限。據調查,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傳媒對本科畢業從事一般新聞采編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飽和,今后不再錄用大專層次的畢業生。同時,各類非新聞專業畢業生也蜂擁至媒體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顯示,2000年以前大約50萬新聞從業人員中,只有3萬人員來自新聞專業,也就是說,95%的從業人員來自其他專業!侗本┣嗄陥蟆访磕暾衅赣浾,報名與錄用的比例在50:1左右。 為了緩和專業點發展過猛帶來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聞學類專業屬于長線專業,要適度控制發展規模,應在現有專業點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畢業生的質量。但收效不大。當然,在政策范圍內媒體的增多和擴容,還是給了新聞人才一定的空間,據最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場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詢等行業,而不再是前幾年的IT、商務行業。只是市場對新聞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叫“新聞學研究進入大眾傳播研究時代”,由于這個說法比較籠統,人們可以對它有多種理解:傳統新聞學與傳播學并存;傳統新聞學完全被傳播學所取代;傳統新聞學被改造為一種新面貌新體系的新聞學。到底會是什么情況,需要深入的研究,更需要實踐的發展來證明。但我們認為,新聞學會在吸收借鑒傳播學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發展為新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的理論體系。 首先,新聞學與傳播學在學科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差別決不僅僅是研究范圍的大小,如果是這樣,那么新聞院系只要在傳統新聞學專業以外加強對廣播電視等媒介的研究就可以實現新聞學向傳播學的過渡了。新聞學是一門人文學的應用學科,傳播學則是一門社會科學的應用科學,它們分屬于不同的領域。人文學是學科而不是科學。人文學的人文性表現在它體現著人對人自身的終極關懷,它探討人的存在價值和人性的精神表現,它把諸如信仰、情感、道德、美之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它的立場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從這個角度講,新聞學的核心觀點新聞價值正是人文特性的體現。而社會科學之所以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其研究的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包含著內在規律,運用客觀的觀察程序和分析方法可以找尋這些規律,這些規律是可以檢驗的。傳播學所研究的正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這樣看來,新聞學和傳播學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道路,無法相互替代。 其次,傳播學雖然來勢兇猛,但還沒有代替新聞學的實力。從傳播學的興起和發展來看,它起源于戰爭宣傳、商業公關活動、政治選舉等活動的需要,這些在本質上是與新聞學的精神相違背的。中國的傳播理論和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理論都是舶來品,直接引進自西方,我們在感慨其潛在的巨大社會意義的同時并沒有找到一個把它應用與中國實際的道路,傳播學的本土化是現在學術界呼聲最高的問題。正如有人奚落的那樣,傳播學是個筐,什么都可裝,正是因為我們對傳播學研究的不深入不明確導致了對傳播學的泛化認識。傳播學和新聞學都面臨著時代的挑戰和現實的壓力,他們應該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完善。 我國傳統的新聞學,是貼滿政治標簽的新聞學,從基本理論到新聞業務,都強調和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不同。這樣一來,新聞學沒有了共同的規律,我國新聞學者進行的學術研究,成了“自言自語”,無法與國際同行交流,也就談不上與國際接軌。傳播學的引入為新聞理論的研究開拓了國際視角。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