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
查看(1256)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1-08 18:28
樓主
為什么考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改變自己的現狀,通過考研獲
得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換一個好的學校,換一個好的專業,換一個好的環境,換一個好 的前途(用經濟學的話說,叫做“帕累托”改進)。 我的本科在一個不錯的學校讀的,一個大家認為很不錯的專業(后來畢業時我手里的確有 幾個好工作),但我還是選擇考研,因為我對本科專業沒什么興趣,我覺得工作后搞下去 也沒有什么前途,我考了金融學,然后成功了。這就是我的考研動機。我需要一個更好的 前途,給父母一個更好的交待。碩士學歷給我更多的安全感。 經濟學認為:每個人從利己的動機出發,選擇各種行動策略,目標是自己的效用最大,如 果社會制度完善,那么各個行為人的分散決策就會導致整個社會也是最有效率的。如果制 度不完善,或者說制度的問題很大,那么社會的效率就將部分的取決個人的動機及由此形 成的個人決策。 記得1999年冬天考研的時候,我經?春吻鍧i先生(何是女士,稱其先生表尊重)的文章 ,說實話,何先生的文章寫得不是很好,最大的缺點是冗長。不過何先生和現在好多大嘴 經濟學家不一樣(說句不尊重的話,現在中國的好多所謂“經濟學家”都是大嘴,他們曾 經有過一點創見和貢獻,不過他們喜歡出風頭,似乎每個經濟領域他們都是專家,經濟學 發展到今天,已經包羅萬象,任何人也只能研究其中一個小的領域。在西方,薩繆爾森是 公認的最后一個全才,但我們中國,好多經濟學家仿佛都是全才,大到經濟結構調整,小 到股市波動,他們都頭頭是道,不過,能說到點子上的不多,更多時候是互相吹捧,胡說 八道。他們有時候給政客提點不痛不癢的批評,以示學術獨立;不過更多時候是為政客辯 護解釋。我曾經聽過一個赫赫有名大嘴的講座,嘩眾取寵,缺乏深度和力度),她敢講真 話,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讓眾多大嘴汗顏。 我長在農村,高中的時候,早上經?吹胶芏喟装l佝僂的老人挑著兩擔蘿卜到集市去賣, 為了賣個好點的價錢,她們要起得很早,用冰冷的河水把帶泥的蘿卜洗刷干凈。即使這樣 ,兩擔蘿卜也賣不到十塊錢(在中國各地,蘿卜都是最賤的蔬菜)。當時,我感到自己很 痛心,我相信大家年少的時候都會這么善良。后來我進了大學,以天下為己任的想法沒有 消失。工作中碰了很多次壁,我也沒有卸下這個責任,讀了研究生,我還是沒有放棄自己 的理想。相反,隨著年齡增大,思想加深,閱歷漸廣,我對自己堅持的越是執著。一次, 坐火車回家,遇一名校MBA,大家老鄉,他說自己的心路歷程:高中的時候,很有正義的抱 負;大學畢業找工作,被打磨得差不多了;上了MBA,只想如何賺錢,而且是不擇手段的賺 錢。我想,大多數人也許就是這樣的歷程。有時候,我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以 后的人生如此堅持下去會不會很失敗,連獨善自身也不可能? 前幾天看電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故事,男主角找女主角訣別的時候說:“也許每個人 都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不過,總有一些人要來背負天下的責任!蔽液芨袆。在學校里面 ,別人問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說賺錢找美女。我不想說真話,別人會恥笑我。相比二十 世紀三十年代,現在勇于背負天下責任的人更少了。 經濟學在今天的中國,是顯學,盡管中國的經濟學都是舶來品,而且還局限在新古典主義 。不過,選擇了經濟學就有更好的前途和事業,這是不假的。當一個人有高能量的時候, 他(她)為社會造福的能力越大,同時,干壞事的能力也越大。我不想從倫理學解釋這個 問題,用經濟學。人的努力有兩種,生產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簡言之,生產性努力就是 竭心盡智的把社會財富蛋糕做大,分配性努力就是處心積慮的瓜分更多的蛋糕。如果越多 的人從事生產性努力,那么個人的邊際收益率就越是接近社會的邊際收益率。這需要社會 制度的設計來完成,在社會制度不完善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從事更多的生產性努力來抵補 。 在農村,我接觸了很多基層官員,我一些朋友也在縣里面任職。大家平日聊天,我最大的 感受是中國的官員從事分配性努力的太多,任何貧瘠的地方,有權力的官僚機構即使一般 的普通工作人員也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原本就少的財富通過一些或明或暗的分配渠道,往 更少數人手里集中。 我厭惡腐敗和不公正,不過我了解這些行為的合理性。只有扭曲的制度,沒有扭曲的行為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效用函數取最大值,我也想。不過我的效用向量里面除了財富和地 位,還有良心和社會責任。當有了一定的財富保證,財富對我的邊際效用就很小了,我可 以追求良心和社會責任的實現。所以,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么崇高,我只是追求自己的 效用而已。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在自己的效用函數里面加入良心和社會責任。 時勢造人,人造時勢。如果不為時勢所左右,保持一顆光明和正大的心,為社會做更多的 生產性努力,那就不錯了;如果能改善我們的制度,那就更好。 經濟學的最偉大人物亞當.斯密先生有兩部傳世之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我想 先生終其一生都是光明磊落之人。經濟學研究到這個境界,算是封頂了,楊小凱說斯密后 人無法出其右,我開始很疑惑,斯密的貢獻雖然巨大,不過后人還是有超越。但是從境界 來說,后人不僅無人出其右,望其項背都不可能。 研究生快畢業了,寫這篇文章自勉,也與大家共勉之。 (zz)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