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學校控制系簡介
查看(6695) 回復(13)
|
大雄winder
|
下面將介紹下國內牛逼的一些大學的控制系專業情況,大家可以了解下
|
|
大雄winder
|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為特色,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1959年西北工業大學成立九系,設立了飛行器儀表傳感器、航陀螺儀設計、光學儀器與制導、航空微電機設計、自動駕駛儀等專業。1953年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設立飛機自動駕駛儀、飛機電器設備、航空火控及瞄準具等專業,1970年遷并于西北工業大學九系。2003年建立自動化學院(九院)。
學院設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及儀器、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方向)、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6個本科專業;承載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7個一級學科和17個二級學科,其中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和1個國家二級重點(培育)學科,6個省部級二級重點學科;擁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領域。目前,在讀本科生1500余人、碩士研究生930余人、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學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年齡結構與職稱比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0人,其中專職教師12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4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6人,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支,陜西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成績顯著,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近年來獲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4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1篇。學院形成了多個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十一五”以來承擔國家自然基金、863、973、國防基礎科研和國家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500余項,科研經費累計超過2.5億元;獲國家獎1項,省部級獎26項,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累計發表重要學術論文2000多篇。學院累計向國家輸送本科生7000余名、研究生5700余名,涌現出一大批杰出院友,為祖國的各行各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將堅持“突出空天行業優勢,堅持服務國防特色,提升學科學術水平”的“三并重”原則,加強“高標準平臺建設、高集成科研項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三高”科技創新建設,努力實現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學院的發展目標。
學院基本形成了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為特色優勢學科,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2001年獲控制理論及應用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投資建設,成為學校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平臺。
控制科學與工程2002年和2007年兩次國家一級學科評估排名分別列第5位和第7位。
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重點學科
| 控制科學與工程
(博士學位授予權)
(博士后流動站)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培育)
|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省部級二級重點學科
| 系統工程
| 省部級二級重點學科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省部級二級重點學科
|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
近5年,在研和完成科研項目共62項,科研經費6352萬元:其中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863計劃”項目3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項,總裝創新項目1項,總裝預研項目2項,國防基礎科研、各類基金項目18項。
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9項;共發表學術論文720余篇(其中SCI 43篇,EI 313篇,ISTP 87篇);出版專著6部,教材5部。
|
|
大雄winder
|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前身是1957年籌建、1962年正式掛牌招生的東南大學自動控制系,是國內最早設立自動化專業的院系之一,同時,還有教育部批準設立的自動化研究所。現任院長是博士生導師 費樹岷教授。
學院設有 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在國內控制科學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較大的影響。一級學科下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此外還和電氣工程學院共同設有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點。其中,1988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設立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現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重點支持單位。
自動化學院不僅擁有以 馮純伯院士為首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還擁有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掌握計算機先進技術的中青年技術骨干,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員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2人,獲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骨干教師3人,博士生導師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歲以下的年輕博士有16人。
學院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電力部等部委項目和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基礎與應用基礎性項目近二十項。年均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國際權威性刊物和國內一、二級學報上。在系統辯識,自適應控制,預測控制,魯棒控制等領域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文革后國內自動化領域僅有兩家獲得過此獎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數十項獎勵,在國際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響。
學院在注重理論研究的同時,十分注意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從事先進制造技術和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和研究,承接了電力,化工,機械,造紙,冶金,輕紡等行業的數十項大中型企業的應用項目。近年來有三十多項成果通過了鑒定并獲獎,許多成果屬于“國內領先水平,有廣泛的應用推廣價值”,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機床廠CIMS工程(863應用項目)曾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特等獎,以及美國CIMS工業領先獎,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學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養中,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原則,注重實施素質教育。近年來,持續深入地開展了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對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實踐環節進行了全面優化。課程建設規劃有效落實,先后編寫出版了二十余套課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獎,多門課程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教學改革成果獎。各類課程實驗及實踐環節條件不斷改善,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動化本科專業2005年獲得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每年招生碩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還有成人教育學生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等。40多年來,學院已累計培養了數千名本科生、幾百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幾十名外國留學生。他們以扎實的專業基礎、很強的科研能力和優良的人文素質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國進修,短期訪問,合作研究或參加國際會議,同時,也邀請了許多國際著名學者來所訪問講學或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國外專家來所作高級訪問學者。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
所長: 孫長銀
成員: 李世華、劉慶山、楊萬扣、楊俊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是國家重點學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以及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并建有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5 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 人,江蘇省“333 ” 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1 人,江蘇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 人,教授/ 博士生導師2 人,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 人。目前研究所全體教師都有1 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訪問的經歷,與香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等相應科研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全體教師都非常年輕、非常有活力,他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動控制原理I 》、《智能控制概論》、《航天與自動化》、《模式識別導論》、《非線性控制系統》、《非線性系統分析與控制》等課程的主講。
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航天一院與高校創新基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線性系統的分析與綜合,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預測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動態飛行器、無人機等飛行控制系統的先進控制方法研究,圖象處理及其應用,機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現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碩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內外擁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加盟,歡迎具有自動化、數學、飛行器、計算機、物理等相關專業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博士生5-6名,碩士生10-15名。
復雜系統控制研究所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
所 長: 田玉平,教授,博導
副所長: 李世華,教授,博導
副所長: 張侃健,教授,博導
成 員: 馮純伯,院士,博導; 費樹岷,教授,博導; 魏海坤,教授,博導; 翟軍勇,副教授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人。
研究所教師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負責自動化專業主干課和全校電工電子類平臺課--《自動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礎課《程序設計與算法語言》(即C++程序設計),專業基礎課《信號與系統》,研究生學位課《線性系統理論》,研究生課程《神經網絡設計》;博士生課程《魯棒控制系統設計》等課程的主講。附屬的自控原理專業實驗室負責承擔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實驗。
研究所多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國家高科技“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多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復雜系統的建模、分析與控制,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自學習和智能控制,魯棒控制,通信網絡的優化與控制,混沌控制,設施農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機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復雜系統控制理論的若干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發展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
2008-4-10 8:13:09
所 長:周杏鵬
副所長:符影杰 陳夕松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具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該研究所長期從事檢測技術與自動檢測系統、智能化儀器、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的科研和設計開發工作,尤其在干擾嚴重環境中應用的在線智能化檢測儀器與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工程化設計與研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技術水平。
近年來,該研究所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機械工業部重點科研課題、江蘇省重點產學研課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部省級科研課題9項,承擔企業委托的研究開發項目21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獎2項。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江蘇省國家技術創新項目1項和其它科研課題近十項。
本研究所可按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或按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招收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歡迎優秀學生申請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計算機測控系統與自動化裝置
2.檢測技術與智能化儀器儀表
3.信號處理與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精密定位與系統研究
2.檢測技術及智能化儀器
3.三維物象重建系統研究
4.工業檢測技術與智能測控系統
5.系統辨識與專家系統
6.自動化裝置及可靠性技術
本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聯系電話:
劉京南 博導 025-83794996
周杏鵬 博導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導
符影杰 碩導 025-83689397
余玲玲 碩導 025-83689496
戴義保 碩導 025-83793294
陳夕松 碩導
陳從顏 碩導 025-83689542
王曉俊 博士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研究所
所 長:袁曉輝(兼)
副所長:夏思宇
該研究所具有“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博士和碩士授權點,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博導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識別理論及其應用
2.計算機視覺
3.數字圖象處理及其應用
4.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5.自動目標識別
6.多媒體技術
已完成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企業委托等三十余項科研項目,其中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出版著作“數字圖象處理”獲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已發表三百多篇學術論文。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
所 長:
嚴洪森
副所長:汪崢 周俊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博士3人。他們是嚴洪森博士、三級教授,趙霽教授,汪崢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蔣珉副教授,黃東副教授,張希副教授和孫琳講師。學科帶頭人嚴洪森教授是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青藍工程”第二期計劃省級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IIE)高級會員,《系統工程學報》編委會成員。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與管理綜合自動化,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管理信息系統(MIS),復雜知識處理理論與知識化制造,基于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精益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仿真,和系統工程等。
經過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在獲CIMS應用國際性大獎和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色。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15項、部省級項目6項;獲美國SME頒發的“工業領先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其余部省級獎勵3項,2007年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全國200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獎,第一作者)1項;發表論文355篇,其中,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6篇,被SCI收錄34篇,EI收錄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嚴洪森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知識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種全新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知識網,有關基于知識網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知識與數據工程界最權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發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這也是該刊物發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國國內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國國內獨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關知識網決策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生產研究領域最權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國際生產研究基金會官方期刊)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識化制造單元控制方面的論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該期首篇論文)。自2000年提出知識化制造新理念以來,已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同行學者開始從事知識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7,13(8))。他帶領其團隊進行了持續9年的知識化制造研究,終于2009年獲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國家項目具體如下:
1.
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
基于知識網的知識化制造系統自重構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知識化制造系統的自重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
制造系統成品需求短期預測模型研究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
混批制造系統的生產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組織、過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
基于RFID/EPC技術的網絡化單件生產實時監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8.
精益設計過程動力學宏觀與微觀綜合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9.
混批生產車間作業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和仿真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車裝配件制造執行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1.
敏捷制造環境中客車裝配車間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
所 長:戴先中
副所長:馬旭東 張凱鋒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機器人控制,運動控制,過程控制,智能控制,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等。本研究所現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
多年來,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個博士及碩士學位點-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學位授予點和電力電子及電力傳動學位授予點,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碩士生四十多人。
近幾年來,在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四十多項,獲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獎10多項,在國內自動化專業中處于一流地位。
|
|
|
|
大雄winder
|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前身是1957年籌建、1962年正式掛牌招生的東南大學自動控制系,是國內最早設立自動化專業的院系之一,同時,還有教育部批準設立的自動化研究所。現任院長是博士生導師 費樹岷教授。
學院設有 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在國內控制科學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較大的影響。一級學科下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此外還和電氣工程學院共同設有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點。其中,1988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設立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現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重點支持單位。
自動化學院不僅擁有以 馮純伯院士為首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還擁有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掌握計算機先進技術的中青年技術骨干,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員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2人,獲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骨干教師3人,博士生導師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歲以下的年輕博士有16人。
學院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電力部等部委項目和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基礎與應用基礎性項目近二十項。年均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國際權威性刊物和國內一、二級學報上。在系統辯識,自適應控制,預測控制,魯棒控制等領域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文革后國內自動化領域僅有兩家獲得過此獎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數十項獎勵,在國際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響。
學院在注重理論研究的同時,十分注意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從事先進制造技術和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和研究,承接了電力,化工,機械,造紙,冶金,輕紡等行業的數十項大中型企業的應用項目。近年來有三十多項成果通過了鑒定并獲獎,許多成果屬于“國內領先水平,有廣泛的應用推廣價值”,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機床廠CIMS工程(863應用項目)曾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特等獎,以及美國CIMS工業領先獎,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學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養中,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原則,注重實施素質教育。近年來,持續深入地開展了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對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實踐環節進行了全面優化。課程建設規劃有效落實,先后編寫出版了二十余套課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獎,多門課程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教學改革成果獎。各類課程實驗及實踐環節條件不斷改善,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動化本科專業2005年獲得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每年招生碩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還有成人教育學生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等。40多年來,學院已累計培養了數千名本科生、幾百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幾十名外國留學生。他們以扎實的專業基礎、很強的科研能力和優良的人文素質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國進修,短期訪問,合作研究或參加國際會議,同時,也邀請了許多國際著名學者來所訪問講學或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國外專家來所作高級訪問學者。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
所長: 孫長銀
成員: 李世華、劉慶山、楊萬扣、楊俊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是國家重點學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以及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并建有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5 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 人,江蘇省“333 ” 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1 人,江蘇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 人,教授/ 博士生導師2 人,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 人。目前研究所全體教師都有1 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訪問的經歷,與香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等相應科研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全體教師都非常年輕、非常有活力,他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動控制原理I 》、《智能控制概論》、《航天與自動化》、《模式識別導論》、《非線性控制系統》、《非線性系統分析與控制》等課程的主講。
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航天一院與高校創新基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線性系統的分析與綜合,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預測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動態飛行器、無人機等飛行控制系統的先進控制方法研究,圖象處理及其應用,機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現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碩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內外擁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加盟,歡迎具有自動化、數學、飛行器、計算機、物理等相關專業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博士生5-6名,碩士生10-15名。
復雜系統控制研究所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
所 長: 田玉平,教授,博導
副所長: 李世華,教授,博導
副所長: 張侃健,教授,博導
成 員: 馮純伯,院士,博導; 費樹岷,教授,博導; 魏海坤,教授,博導; 翟軍勇,副教授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人。
研究所教師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負責自動化專業主干課和全校電工電子類平臺課--《自動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礎課《程序設計與算法語言》(即C++程序設計),專業基礎課《信號與系統》,研究生學位課《線性系統理論》,研究生課程《神經網絡設計》;博士生課程《魯棒控制系統設計》等課程的主講。附屬的自控原理專業實驗室負責承擔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實驗。
研究所多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國家高科技“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多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復雜系統的建模、分析與控制,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自學習和智能控制,魯棒控制,通信網絡的優化與控制,混沌控制,設施農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機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復雜系統控制理論的若干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發展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
2008-4-10 8:13:09
所 長:周杏鵬
副所長:符影杰 陳夕松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具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該研究所長期從事檢測技術與自動檢測系統、智能化儀器、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的科研和設計開發工作,尤其在干擾嚴重環境中應用的在線智能化檢測儀器與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工程化設計與研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技術水平。
近年來,該研究所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機械工業部重點科研課題、江蘇省重點產學研課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部省級科研課題9項,承擔企業委托的研究開發項目21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獎2項。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江蘇省國家技術創新項目1項和其它科研課題近十項。
本研究所可按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或按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招收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歡迎優秀學生申請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計算機測控系統與自動化裝置
2.檢測技術與智能化儀器儀表
3.信號處理與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精密定位與系統研究
2.檢測技術及智能化儀器
3.三維物象重建系統研究
4.工業檢測技術與智能測控系統
5.系統辨識與專家系統
6.自動化裝置及可靠性技術
本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聯系電話:
劉京南 博導 025-83794996
周杏鵬 博導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導
符影杰 碩導 025-83689397
余玲玲 碩導 025-83689496
戴義保 碩導 025-83793294
陳夕松 碩導
陳從顏 碩導 025-83689542
王曉俊 博士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研究所
所 長:袁曉輝(兼)
副所長:夏思宇
該研究所具有“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博士和碩士授權點,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博導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識別理論及其應用
2.計算機視覺
3.數字圖象處理及其應用
4.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5.自動目標識別
6.多媒體技術
已完成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企業委托等三十余項科研項目,其中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出版著作“數字圖象處理”獲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已發表三百多篇學術論文。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
所 長:
嚴洪森
副所長:汪崢 周俊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博士3人。他們是嚴洪森博士、三級教授,趙霽教授,汪崢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蔣珉副教授,黃東副教授,張希副教授和孫琳講師。學科帶頭人嚴洪森教授是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青藍工程”第二期計劃省級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IIE)高級會員,《系統工程學報》編委會成員。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與管理綜合自動化,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管理信息系統(MIS),復雜知識處理理論與知識化制造,基于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精益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仿真,和系統工程等。
經過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在獲CIMS應用國際性大獎和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色。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15項、部省級項目6項;獲美國SME頒發的“工業領先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其余部省級獎勵3項,2007年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全國200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獎,第一作者)1項;發表論文355篇,其中,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6篇,被SCI收錄34篇,EI收錄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嚴洪森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知識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種全新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知識網,有關基于知識網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知識與數據工程界最權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發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這也是該刊物發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國國內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國國內獨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關知識網決策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生產研究領域最權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國際生產研究基金會官方期刊)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識化制造單元控制方面的論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該期首篇論文)。自2000年提出知識化制造新理念以來,已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同行學者開始從事知識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7,13(8))。他帶領其團隊進行了持續9年的知識化制造研究,終于2009年獲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國家項目具體如下:
1.
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
基于知識網的知識化制造系統自重構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知識化制造系統的自重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
制造系統成品需求短期預測模型研究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
混批制造系統的生產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組織、過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
基于RFID/EPC技術的網絡化單件生產實時監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8.
精益設計過程動力學宏觀與微觀綜合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9.
混批生產車間作業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和仿真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車裝配件制造執行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1.
敏捷制造環境中客車裝配車間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
所 長:戴先中
副所長:馬旭東 張凱鋒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機器人控制,運動控制,過程控制,智能控制,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等。本研究所現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
多年來,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個博士及碩士學位點-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學位授予點和電力電子及電力傳動學位授予點,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碩士生四十多人。
近幾年來,在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四十多項,獲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獎10多項,在國內自動化專業中處于一流地位。
|
|
|
|
大雄winder
|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前身是1957年籌建、1962年正式掛牌招生的東南大學自動控制系,是國內最早設立自動化專業的院系之一,同時,還有教育部批準設立的自動化研究所。現任院長是博士生導師 費樹岷教授。
學院設有 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在國內控制科學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較大的影響。一級學科下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此外還和電氣工程學院共同設有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點。其中,1988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設立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現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重點支持單位。
自動化學院不僅擁有以 馮純伯院士為首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還擁有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掌握計算機先進技術的中青年技術骨干,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員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2人,獲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骨干教師3人,博士生導師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歲以下的年輕博士有16人。
學院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電力部等部委項目和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基礎與應用基礎性項目近二十項。年均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國際權威性刊物和國內一、二級學報上。在系統辯識,自適應控制,預測控制,魯棒控制等領域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文革后國內自動化領域僅有兩家獲得過此獎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數十項獎勵,在國際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響。
學院在注重理論研究的同時,十分注意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從事先進制造技術和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和研究,承接了電力,化工,機械,造紙,冶金,輕紡等行業的數十項大中型企業的應用項目。近年來有三十多項成果通過了鑒定并獲獎,許多成果屬于“國內領先水平,有廣泛的應用推廣價值”,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機床廠CIMS工程(863應用項目)曾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特等獎,以及美國CIMS工業領先獎,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學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養中,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原則,注重實施素質教育。近年來,持續深入地開展了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對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實踐環節進行了全面優化。課程建設規劃有效落實,先后編寫出版了二十余套課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獎,多門課程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教學改革成果獎。各類課程實驗及實踐環節條件不斷改善,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動化本科專業2005年獲得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每年招生碩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還有成人教育學生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等。40多年來,學院已累計培養了數千名本科生、幾百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幾十名外國留學生。他們以扎實的專業基礎、很強的科研能力和優良的人文素質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國進修,短期訪問,合作研究或參加國際會議,同時,也邀請了許多國際著名學者來所訪問講學或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國外專家來所作高級訪問學者。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
所長: 孫長銀
成員: 李世華、劉慶山、楊萬扣、楊俊
導航與控制研究所是國家重點學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以及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并建有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5 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 人,江蘇省“333 ” 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1 人,江蘇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 人,教授/ 博士生導師2 人,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 人。目前研究所全體教師都有1 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訪問的經歷,與香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等相應科研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全體教師都非常年輕、非常有活力,他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動控制原理I 》、《智能控制概論》、《航天與自動化》、《模式識別導論》、《非線性控制系統》、《非線性系統分析與控制》等課程的主講。
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航天一院與高校創新基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線性系統的分析與綜合,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預測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動態飛行器、無人機等飛行控制系統的先進控制方法研究,圖象處理及其應用,機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現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碩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內外擁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加盟,歡迎具有自動化、數學、飛行器、計算機、物理等相關專業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博士生5-6名,碩士生10-15名。
復雜系統控制研究所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
所 長: 田玉平,教授,博導
副所長: 李世華,教授,博導
副所長: 張侃健,教授,博導
成 員: 馮純伯,院士,博導; 費樹岷,教授,博導; 魏海坤,教授,博導; 翟軍勇,副教授
復雜控制系統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人。
研究所教師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中承擔重要的工作,負責自動化專業主干課和全校電工電子類平臺課--《自動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礎課《程序設計與算法語言》(即C++程序設計),專業基礎課《信號與系統》,研究生學位課《線性系統理論》,研究生課程《神經網絡設計》;博士生課程《魯棒控制系統設計》等課程的主講。附屬的自控原理專業實驗室負責承擔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實驗。
研究所多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包括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國家高科技“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多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復雜系統的建模、分析與控制,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自學習和智能控制,魯棒控制,通信網絡的優化與控制,混沌控制,設施農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機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復雜系統控制理論的若干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發展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
2008-4-10 8:13:09
所 長:周杏鵬
副所長:符影杰 陳夕松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所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具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該研究所長期從事檢測技術與自動檢測系統、智能化儀器、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的科研和設計開發工作,尤其在干擾嚴重環境中應用的在線智能化檢測儀器與計算機測控與信息管理系統(網絡)工程化設計與研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技術水平。
近年來,該研究所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機械工業部重點科研課題、江蘇省重點產學研課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部省級科研課題9項,承擔企業委托的研究開發項目21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獎2項。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江蘇省國家技術創新項目1項和其它科研課題近十項。
本研究所可按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或按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招收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歡迎優秀學生申請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計算機測控系統與自動化裝置
2.檢測技術與智能化儀器儀表
3.信號處理與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主要方向為:
1.精密定位與系統研究
2.檢測技術及智能化儀器
3.三維物象重建系統研究
4.工業檢測技術與智能測控系統
5.系統辨識與專家系統
6.自動化裝置及可靠性技術
本研究所每年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聯系電話:
劉京南 博導 025-83794996
周杏鵬 博導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導
符影杰 碩導 025-83689397
余玲玲 碩導 025-83689496
戴義保 碩導 025-83793294
陳夕松 碩導
陳從顏 碩導 025-83689542
王曉俊 博士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研究所
所 長:袁曉輝(兼)
副所長:夏思宇
該研究所具有“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博士和碩士授權點,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博導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識別理論及其應用
2.計算機視覺
3.數字圖象處理及其應用
4.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5.自動目標識別
6.多媒體技術
已完成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企業委托等三十余項科研項目,其中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出版著作“數字圖象處理”獲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已發表三百多篇學術論文。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
所 長:
嚴洪森
副所長:汪崢 周俊
制造系統控制與優化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所現有教師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博士3人。他們是嚴洪森博士、三級教授,趙霽教授,汪崢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蔣珉副教授,黃東副教授,張希副教授和孫琳講師。學科帶頭人嚴洪森教授是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青藍工程”第二期計劃省級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IIE)高級會員,《系統工程學報》編委會成員。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與管理綜合自動化,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管理信息系統(MIS),復雜知識處理理論與知識化制造,基于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精益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仿真,和系統工程等。
經過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在獲CIMS應用國際性大獎和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色。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項目15項、部省級項目6項;獲美國SME頒發的“工業領先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其余部省級獎勵3項,2007年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全國200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獎,第一作者)1項;發表論文355篇,其中,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6篇,被SCI收錄34篇,EI收錄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嚴洪森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知識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種全新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知識網,有關基于知識網的復雜知識表示方法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知識與數據工程界最權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發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這也是該刊物發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國國內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國國內獨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關知識網決策方面的論文被國際生產研究領域最權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國際生產研究基金會官方期刊)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識化制造單元控制方面的論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發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該期首篇論文)。自2000年提出知識化制造新理念以來,已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同行學者開始從事知識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7,13(8))。他帶領其團隊進行了持續9年的知識化制造研究,終于2009年獲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國家項目具體如下:
1.
知識化制造系統優化方法研究與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
基于知識網的知識化制造系統自重構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知識化制造系統的自重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
制造系統成品需求短期預測模型研究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
混批制造系統的生產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組織、過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
基于RFID/EPC技術的網絡化單件生產實時監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8.
精益設計過程動力學宏觀與微觀綜合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9.
混批生產車間作業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和仿真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車裝配件制造執行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11.
敏捷制造環境中客車裝配車間計劃與調度的集成優化系統
國家863計劃項目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
所 長:戴先中
副所長:馬旭東 張凱鋒
智能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研究所屬于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機器人控制,運動控制,過程控制,智能控制,計算機控制,管理信息系統等。本研究所現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
多年來,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個博士及碩士學位點-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學位授予點和電力電子及電力傳動學位授予點,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碩士生四十多人。
近幾年來,在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四十多項,獲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獎10多項,在國內自動化專業中處于一流地位。
|
|
|
|
macaoyuan32
|
<span>大雄winder</span> 發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學校將有關的專業聯合歸并,組..
|
|
macaoyuan32
|
<span>大雄winder</span> 發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學校將有關的專業聯合歸并,組..
|
|
macaoyuan32
|
<span>大雄winder</span> 發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學校將有關的專業聯合歸并,組..
|
|
大雄winder
|
中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是一門研究控制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學科。該學科以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為基礎,研究各領域內獨立于具體對象的共性問題,它對各具體應用領域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而與各領域具體問題的結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豐富多樣的內容。本學科對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并在學科交叉與滲透中表現出突出的活力。同時,相鄰學科如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控制科學與工程的新發展,使本學科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控制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的二級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學者、專家;其中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60余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科研條件優越,實驗設施先進,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及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數十項;出版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碩士點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系統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
|
|
大雄winder
|
中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是一門研究控制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學科。該學科以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為基礎,研究各領域內獨立于具體對象的共性問題,它對各具體應用領域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而與各領域具體問題的結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豐富多樣的內容。本學科對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并在學科交叉與滲透中表現出突出的活力。同時,相鄰學科如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控制科學與工程的新發展,使本學科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控制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的二級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學者、專家;其中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60余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科研條件優越,實驗設施先進,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及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數十項;出版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碩士點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系統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
|
|
大雄winder
|
中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是一門研究控制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學科。該學科以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為基礎,研究各領域內獨立于具體對象的共性問題,它對各具體應用領域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而與各領域具體問題的結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豐富多樣的內容。本學科對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并在學科交叉與滲透中表現出突出的活力。同時,相鄰學科如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控制科學與工程的新發展,使本學科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控制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的二級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學者、專家;其中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60余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科研條件優越,實驗設施先進,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及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數十項;出版專著20余部,在國內外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碩士點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系統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
|
|
大雄winder
|
南京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系統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和導航、制導與控制、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5個博士點,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控制工程和電氣工程2個專業具有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學院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3個本科專業。
其中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和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點,同時也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系統工程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自動化和電氣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是國家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品牌、特色專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本學科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被批準為兵器工業部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是南京理工大學“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0年該學科所在的“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資格,2002年被江蘇省列為重點學科。 本學科一直堅持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結合的方針,學科建設成效大。主要學科帶頭人學術水平高,學科梯隊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確,科研經費充足,取得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該學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對高水平研究人員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生來源充足,質量高,為學科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本學科重點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數(奇異)系統控制理論 任何帶有約束條件的動力學系統控制問題均屬于這一理論范疇。本方向具體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2-D奇異系統理論和非線性奇異系統控制理論研究。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2- D奇異系統控制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的創建和完善對解決更為廣泛的多維數字圖像處理、分布參數系統的離散采樣控制理論和方法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②在帶有時滯環節的1-D奇異大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獲得階段性的突破。③建立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終止點(impasse point)機理理論模型;展開分簇降維方法、幾何方法以及奇異攝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終形成適應于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穩定控制概念與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對深入了解非線性微分代數系統的實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2) 滿意控制理論與方法 滿意控制與計算機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學科發展起來的一個理論與工程緊密結合、由軍轉民、軍民
兩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創性與實用價值的控制方法,該方法突破了現代控制理論的目標函數為某些條件泛函取極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標函數集”。近期本方向著力于解決滿意策略集的更為實用的在線算法及其在大型計算機控制工程項目和XXX系統中的應用和實施研究,可望進一步取得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與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和方法 研究混雜系統的智能控制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統及
其智能化。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建立網絡環境下非線性系統智能控制的結構與方法,研究網絡信息流動力學特性及信息傳輸特征量的抽取、辨識與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驅動的魯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網絡協議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②研究
網絡環境下多個運動體的交互、規劃與協調控制理論和方法,為解決多武器平臺的互聯和協同作戰問題提供新的途徑。③在高精度交流數字伺服系統中應用智能控制方法解決高精度和高動態品質同時兼顧的難點,提出抑制系統結構諧振克服齒隙非
線性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針對彈炮結合系統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擾動力矩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統工程
本學科為前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其所在的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點之一。 系統工程是實現系統最優化的科學,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工程技術,其涉及應用數學(如最優化方法、概率論、網絡理論等)、基礎理論(如信息論、控制論、可靠性理論等)、系統技術(如系統仿真、模擬、通信系統等)等多種交叉學科。系統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于國防軍事、航天航空、大型工業企業、指揮控制部門、網絡化系統、城市與區域規劃、應急管理等相關的復雜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分析領域。 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統工程理論及應用;復雜系統的控制管理理論與技術; 指揮自動化C4ISR 仿真系統;信息安全的理論和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物聯網系統工程。
|
|
大雄winder
|
南京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系統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和導航、制導與控制、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5個博士點,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控制工程和電氣工程2個專業具有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學院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3個本科專業。
其中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和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點,同時也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系統工程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自動化和電氣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是國家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品牌、特色專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本學科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被批準為兵器工業部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是南京理工大學“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0年該學科所在的“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資格,2002年被江蘇省列為重點學科。 本學科一直堅持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結合的方針,學科建設成效大。主要學科帶頭人學術水平高,學科梯隊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確,科研經費充足,取得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該學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對高水平研究人員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生來源充足,質量高,為學科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本學科重點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數(奇異)系統控制理論 任何帶有約束條件的動力學系統控制問題均屬于這一理論范疇。本方向具體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2-D奇異系統理論和非線性奇異系統控制理論研究。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2- D奇異系統控制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的創建和完善對解決更為廣泛的多維數字圖像處理、分布參數系統的離散采樣控制理論和方法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②在帶有時滯環節的1-D奇異大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獲得階段性的突破。③建立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終止點(impasse point)機理理論模型;展開分簇降維方法、幾何方法以及奇異攝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終形成適應于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穩定控制概念與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對深入了解非線性微分代數系統的實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2) 滿意控制理論與方法 滿意控制與計算機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學科發展起來的一個理論與工程緊密結合、由軍轉民、軍民
兩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創性與實用價值的控制方法,該方法突破了現代控制理論的目標函數為某些條件泛函取極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標函數集”。近期本方向著力于解決滿意策略集的更為實用的在線算法及其在大型計算機控制工程項目和XXX系統中的應用和實施研究,可望進一步取得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與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和方法 研究混雜系統的智能控制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統及
其智能化。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建立網絡環境下非線性系統智能控制的結構與方法,研究網絡信息流動力學特性及信息傳輸特征量的抽取、辨識與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驅動的魯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網絡協議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②研究
網絡環境下多個運動體的交互、規劃與協調控制理論和方法,為解決多武器平臺的互聯和協同作戰問題提供新的途徑。③在高精度交流數字伺服系統中應用智能控制方法解決高精度和高動態品質同時兼顧的難點,提出抑制系統結構諧振克服齒隙非
線性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針對彈炮結合系統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擾動力矩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統工程
本學科為前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其所在的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點之一。 系統工程是實現系統最優化的科學,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工程技術,其涉及應用數學(如最優化方法、概率論、網絡理論等)、基礎理論(如信息論、控制論、可靠性理論等)、系統技術(如系統仿真、模擬、通信系統等)等多種交叉學科。系統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于國防軍事、航天航空、大型工業企業、指揮控制部門、網絡化系統、城市與區域規劃、應急管理等相關的復雜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分析領域。 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統工程理論及應用;復雜系統的控制管理理論與技術; 指揮自動化C4ISR 仿真系統;信息安全的理論和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物聯網系統工程。
|
|
大雄winder
|
南京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系統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和導航、制導與控制、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5個博士點,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控制工程和電氣工程2個專業具有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學院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和交通工程3個本科專業。
其中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和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點,同時也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系統工程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自動化和電氣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是國家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品牌、特色專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本學科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被批準為兵器工業部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是南京理工大學“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0年該學科所在的“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資格,2002年被江蘇省列為重點學科。 本學科一直堅持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結合的方針,學科建設成效大。主要學科帶頭人學術水平高,學科梯隊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確,科研經費充足,取得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該學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對高水平研究人員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生來源充足,質量高,為學科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本學科重點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數(奇異)系統控制理論 任何帶有約束條件的動力學系統控制問題均屬于這一理論范疇。本方向具體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2-D奇異系統理論和非線性奇異系統控制理論研究。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2- D奇異系統控制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的創建和完善對解決更為廣泛的多維數字圖像處理、分布參數系統的離散采樣控制理論和方法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②在帶有時滯環節的1-D奇異大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獲得階段性的突破。③建立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終止點(impasse point)機理理論模型;展開分簇降維方法、幾何方法以及奇異攝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終形成適應于非線性奇異系統的穩定控制概念與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對深入了解非線性微分代數系統的實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2) 滿意控制理論與方法 滿意控制與計算機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學科發展起來的一個理論與工程緊密結合、由軍轉民、軍民
兩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創性與實用價值的控制方法,該方法突破了現代控制理論的目標函數為某些條件泛函取極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標函數集”。近期本方向著力于解決滿意策略集的更為實用的在線算法及其在大型計算機控制工程項目和XXX系統中的應用和實施研究,可望進一步取得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與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和方法 研究混雜系統的智能控制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統及
其智能化。預期主要成果為:①建立網絡環境下非線性系統智能控制的結構與方法,研究網絡信息流動力學特性及信息傳輸特征量的抽取、辨識與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驅動的魯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網絡協議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②研究
網絡環境下多個運動體的交互、規劃與協調控制理論和方法,為解決多武器平臺的互聯和協同作戰問題提供新的途徑。③在高精度交流數字伺服系統中應用智能控制方法解決高精度和高動態品質同時兼顧的難點,提出抑制系統結構諧振克服齒隙非
線性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針對彈炮結合系統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擾動力矩對系統性能影響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統工程
本學科為前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其所在的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點之一。 系統工程是實現系統最優化的科學,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工程技術,其涉及應用數學(如最優化方法、概率論、網絡理論等)、基礎理論(如信息論、控制論、可靠性理論等)、系統技術(如系統仿真、模擬、通信系統等)等多種交叉學科。系統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于國防軍事、航天航空、大型工業企業、指揮控制部門、網絡化系統、城市與區域規劃、應急管理等相關的復雜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分析領域。 目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統工程理論及應用;復雜系統的控制管理理論與技術; 指揮自動化C4ISR 仿真系統;信息安全的理論和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物聯網系統工程。
|
|
大雄winder
|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編輯詞條
點擊認領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是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國建立最早的控制類專業之一,1955年開始培養自動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現包括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4個二級學科。設自動化、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均為國防重點專業)。
編輯摘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學科專業
該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導航制導與控制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師資隊伍
該學科有一只以院士為帶頭人、師資結構合理的隊伍,有教授34人(含中導24人),在制導控制系統中半實物仿真技術、高精度慣導測試設備等方面有顯著優勢。
|
|
大雄winder
|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編輯詞條
點擊認領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是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國建立最早的控制類專業之一,1955年開始培養自動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現包括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4個二級學科。設自動化、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均為國防重點專業)。
編輯摘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學科專業
該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導航制導與控制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師資隊伍
該學科有一只以院士為帶頭人、師資結構合理的隊伍,有教授34人(含中導24人),在制導控制系統中半實物仿真技術、高精度慣導測試設備等方面有顯著優勢。
|
|
大雄winder
|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編輯詞條
點擊認領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是前蘇聯專家幫助我國建立最早的控制類專業之一,1955年開始培養自動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現包括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4個二級學科。設自動化、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均為國防重點專業)。
編輯摘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學科專業
該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導航制導與控制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 師資隊伍
該學科有一只以院士為帶頭人、師資結構合理的隊伍,有教授34人(含中導24人),在制導控制系統中半實物仿真技術、高精度慣導測試設備等方面有顯著優勢。
|
|
大雄winder
|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一、培養目標 |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高水平綜合素質的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專門人才。取得本專業工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將能勝任本專業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學教學、技術開發及工程管理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1.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同志,品德良好,服從國家分配,積極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在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應用、信息與信號處理、系統工程、系統設計與仿真等方面,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技能、計算機開發應用技能及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工作及大學教學工作的能力;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具有從事本學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能用外語撰寫科技論文。
3.具有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及協作、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勇于承擔責任,勇于解決科學技術難題。
4.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身體健康。
凡修滿 32 學分( 1 學分對應 18 課內學時數)、通過工學碩士學位論文答辯、達到上述要求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 二、研究方向 | 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業過程控制與系統集成 11.非線性系統
2.現場總線技術與應用 12.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
3.多傳感信息融合與智能系統 13.智能運輸系統
4.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 14.現代物流信息系統
5.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15.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6.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 16.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芯片設計
7.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17.認知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與新型人工智能系統
8.復雜系統的優化與調度 18.生物計算
9.工業機器人控制 19.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綜合與處理
10.并行與分布式計算 20.飛行器制導與控制
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將增加或修訂研究方向。 | 三、學習年限 | 本專業碩士學習年限一般為兩年半,不得超過三年。 | 四、培養方式 | 1.工學碩士生的培養采用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時間均不少于一年。
2.對碩士生的指導,采用導師負責與研究所(系)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根據培養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則,在入學三個月內為每個碩士研究生制定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中所選課程的授課由所在學院統一安排,論文選題及指導由導師負責組織有關教師結合本研究組研究課題及學生實際情況決定和執行。
3.碩士生的學習強調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正確判斷,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整個培養過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每個碩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從事工程實踐的技能,特別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為了使學生對教學工作和專業生產實際有親身體驗,碩士生需承擔 2 學分的教學實踐任務和參加必要的生產實踐活動。教學實踐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產實踐由導師安排和檢查。
6.對學生應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質的培養,碩士生應認真參加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的學習,應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 五、課程學習 | 1.碩士研究生必須根據培養計劃通過考試或考查完成 28 學分的課程學習,以及 4 學分的實踐環節(教學或科研訓練 2 學分,講座 2 學分)。
2.碩士生在課程開設前,如已經掌握該課程的基本要求,經學生本人申請,導師和主管部門同意,可準予免修該課程,但必須通過考試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學分。
3.由于課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課程時,必須由導師簽署意見,經主管院長同意辦理改課手續。
4.本專業的性質屬于信息科學類專業,其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側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利用、動態系統分析與綜合、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等。課程分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學位課程及選課要求見表1。選修課程可在電信學院及全校各單位所開課程中選學。碩士生不安排體育課,但安排適當的體育鍛煉時間。
| 表 1 .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課程 | 序號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中、英文) | 學分 | 1 | | 科學社會主義 | 1 | 2 | | 自然辯證法 | 2 | 3 | | 第一外語 | 6 | 4 | 091005 | 數理統計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2 | 5 | 091009 | 隨機過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 2 | 6 | 052071 | 線性系統理論 Linear System Theory | 3 | 7 | 051001 | 系統辯識 System Identification | 2 | 8 | 051002 | 隨機系統理論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 3 | 9 | 051003 | 數字信號處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3 | 10 | 112012 | 系統工程與系統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 2 | 11 | 112001 | 智能控制基礎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 2 | 12 | 111002 | 最優控制 Optimal Control | 2 | 13 | 052072 | 分布式控制與現場總線技術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 2 | 14 | 052035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 2 | 15 | 052075 | 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 2 | 16 | 052049 | 計算機通信與網絡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 2 | 17 | 112006 | 系統優化與調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 2 |
|
招生
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20 | | | 01過程工業的綜合自動化( 檢測、控制與管理) | 韓崇昭
王立琦
杜行儉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多傳感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劉曉風
朱洪艷
| | | | 03復雜系統的故障檢測與診斷 | | | | | 04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應用 | | | | | 05隨機控制與自適應控制 | 馮祖仁
韓崇昭
| | | | 06多智能體理論與技術 | 馮祖仁
| | | | 07飛行器制導、控制與仿真 | 蔡遠利
韓崇昭
| | | | 08先進控制與嵌入式系統 | 曹建福
韓崇昭
王立琦
| | | |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50 | | | 01嵌入式技術與智能儀器儀表 | 韓九強
蔡遠利
曹建福
張愛民
葛思擎
趙廣社
鄭輯光
王勇
姚向華
楊清宇
劉小勇
張新曼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圖像測量與模式識別 | | | | | 03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與系統 | | | | | 04傳感器網絡系統 | | | | | 05機器人信息處理與控制技術 | | | | | 06智能交通系統研究 | | | | | 081103系統工程 |
| 47 | | | 01復雜系統的控制理論、方法及其應用 | 馮祖仁
邢科義
鄒建華
高峰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系統仿真、虛擬現實與科學可視化 | 張建民
衛軍胡
| | | | 03實時并行信息處理與信號服務器 | 彭勤科
| | | | 04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 | 管曉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閩
| | | | 05網絡化系統工程 | 管曉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蔡忠閩
| | | | 06基于Intranet多媒體網絡測控系統與現場總線技術 、復雜系統認知方法與知識發現 | 鄒建華
| | | | 07軌道計算、線性動力系統濾波及建模 | 李濟生
| | | | 08制造信息化工程(電子商務、供應鏈理論與應用、生產過程的優化與調度、先進制造系統) | 馮祖仁
管曉宏
邢科義
彭勤科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高建民
| | | | 09多智能體系統與智能機器人 | 馮祖仁
| | | |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韓崇昭
| | | | 0811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 25 | | | 01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 | 鄭南寧
劉躍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張元林
韓九強
程洪
袁澤劍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數字信號處理 | 02智能系統與智能信息處理 | | | | | 03數字媒體與計算機圖形學 | | | | | 04數字視頻與編解碼技術 | | | | | 05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 | | | | | 06嵌入式軟件 | | |
|
|
大雄winder
|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一、培養目標 |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高水平綜合素質的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專門人才。取得本專業工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將能勝任本專業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學教學、技術開發及工程管理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1.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同志,品德良好,服從國家分配,積極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在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應用、信息與信號處理、系統工程、系統設計與仿真等方面,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技能、計算機開發應用技能及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工作及大學教學工作的能力;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具有從事本學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能用外語撰寫科技論文。
3.具有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及協作、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勇于承擔責任,勇于解決科學技術難題。
4.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身體健康。
凡修滿 32 學分( 1 學分對應 18 課內學時數)、通過工學碩士學位論文答辯、達到上述要求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 二、研究方向 | 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業過程控制與系統集成 11.非線性系統
2.現場總線技術與應用 12.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
3.多傳感信息融合與智能系統 13.智能運輸系統
4.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 14.現代物流信息系統
5.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15.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6.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 16.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芯片設計
7.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17.認知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與新型人工智能系統
8.復雜系統的優化與調度 18.生物計算
9.工業機器人控制 19.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綜合與處理
10.并行與分布式計算 20.飛行器制導與控制
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將增加或修訂研究方向。 | 三、學習年限 | 本專業碩士學習年限一般為兩年半,不得超過三年。 | 四、培養方式 | 1.工學碩士生的培養采用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時間均不少于一年。
2.對碩士生的指導,采用導師負責與研究所(系)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根據培養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則,在入學三個月內為每個碩士研究生制定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中所選課程的授課由所在學院統一安排,論文選題及指導由導師負責組織有關教師結合本研究組研究課題及學生實際情況決定和執行。
3.碩士生的學習強調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正確判斷,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整個培養過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每個碩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從事工程實踐的技能,特別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為了使學生對教學工作和專業生產實際有親身體驗,碩士生需承擔 2 學分的教學實踐任務和參加必要的生產實踐活動。教學實踐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產實踐由導師安排和檢查。
6.對學生應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質的培養,碩士生應認真參加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的學習,應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 五、課程學習 | 1.碩士研究生必須根據培養計劃通過考試或考查完成 28 學分的課程學習,以及 4 學分的實踐環節(教學或科研訓練 2 學分,講座 2 學分)。
2.碩士生在課程開設前,如已經掌握該課程的基本要求,經學生本人申請,導師和主管部門同意,可準予免修該課程,但必須通過考試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學分。
3.由于課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課程時,必須由導師簽署意見,經主管院長同意辦理改課手續。
4.本專業的性質屬于信息科學類專業,其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側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利用、動態系統分析與綜合、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等。課程分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學位課程及選課要求見表1。選修課程可在電信學院及全校各單位所開課程中選學。碩士生不安排體育課,但安排適當的體育鍛煉時間。
| 表 1 .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課程 | 序號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中、英文) | 學分 | 1 | | 科學社會主義 | 1 | 2 | | 自然辯證法 | 2 | 3 | | 第一外語 | 6 | 4 | 091005 | 數理統計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2 | 5 | 091009 | 隨機過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 2 | 6 | 052071 | 線性系統理論 Linear System Theory | 3 | 7 | 051001 | 系統辯識 System Identification | 2 | 8 | 051002 | 隨機系統理論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 3 | 9 | 051003 | 數字信號處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3 | 10 | 112012 | 系統工程與系統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 2 | 11 | 112001 | 智能控制基礎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 2 | 12 | 111002 | 最優控制 Optimal Control | 2 | 13 | 052072 | 分布式控制與現場總線技術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 2 | 14 | 052035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 2 | 15 | 052075 | 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 2 | 16 | 052049 | 計算機通信與網絡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 2 | 17 | 112006 | 系統優化與調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 2 |
|
招生
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20 | | | 01過程工業的綜合自動化( 檢測、控制與管理) | 韓崇昭
王立琦
杜行儉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多傳感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劉曉風
朱洪艷
| | | | 03復雜系統的故障檢測與診斷 | | | | | 04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應用 | | | | | 05隨機控制與自適應控制 | 馮祖仁
韓崇昭
| | | | 06多智能體理論與技術 | 馮祖仁
| | | | 07飛行器制導、控制與仿真 | 蔡遠利
韓崇昭
| | | | 08先進控制與嵌入式系統 | 曹建福
韓崇昭
王立琦
| | | |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50 | | | 01嵌入式技術與智能儀器儀表 | 韓九強
蔡遠利
曹建福
張愛民
葛思擎
趙廣社
鄭輯光
王勇
姚向華
楊清宇
劉小勇
張新曼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圖像測量與模式識別 | | | | | 03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與系統 | | | | | 04傳感器網絡系統 | | | | | 05機器人信息處理與控制技術 | | | | | 06智能交通系統研究 | | | | | 081103系統工程 |
| 47 | | | 01復雜系統的控制理論、方法及其應用 | 馮祖仁
邢科義
鄒建華
高峰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系統仿真、虛擬現實與科學可視化 | 張建民
衛軍胡
| | | | 03實時并行信息處理與信號服務器 | 彭勤科
| | | | 04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 | 管曉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閩
| | | | 05網絡化系統工程 | 管曉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蔡忠閩
| | | | 06基于Intranet多媒體網絡測控系統與現場總線技術 、復雜系統認知方法與知識發現 | 鄒建華
| | | | 07軌道計算、線性動力系統濾波及建模 | 李濟生
| | | | 08制造信息化工程(電子商務、供應鏈理論與應用、生產過程的優化與調度、先進制造系統) | 馮祖仁
管曉宏
邢科義
彭勤科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高建民
| | | | 09多智能體系統與智能機器人 | 馮祖仁
| | | |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韓崇昭
| | | | 0811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 25 | | | 01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 | 鄭南寧
劉躍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張元林
韓九強
程洪
袁澤劍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數字信號處理 | 02智能系統與智能信息處理 | | | | | 03數字媒體與計算機圖形學 | | | | | 04數字視頻與編解碼技術 | | | | | 05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 | | | | | 06嵌入式軟件 | | |
|
|
大雄winder
|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一、培養目標 |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高水平綜合素質的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專門人才。取得本專業工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將能勝任本專業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學教學、技術開發及工程管理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1.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同志,品德良好,服從國家分配,積極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在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應用、信息與信號處理、系統工程、系統設計與仿真等方面,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技能、計算機開發應用技能及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工作及大學教學工作的能力;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具有從事本學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能用外語撰寫科技論文。
3.具有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及協作、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勇于承擔責任,勇于解決科學技術難題。
4.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身體健康。
凡修滿 32 學分( 1 學分對應 18 課內學時數)、通過工學碩士學位論文答辯、達到上述要求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 二、研究方向 | 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業過程控制與系統集成 11.非線性系統
2.現場總線技術與應用 12.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
3.多傳感信息融合與智能系統 13.智能運輸系統
4.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 14.現代物流信息系統
5.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15.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6.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 16.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芯片設計
7.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17.認知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與新型人工智能系統
8.復雜系統的優化與調度 18.生物計算
9.工業機器人控制 19.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綜合與處理
10.并行與分布式計算 20.飛行器制導與控制
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將增加或修訂研究方向。 | 三、學習年限 | 本專業碩士學習年限一般為兩年半,不得超過三年。 | 四、培養方式 | 1.工學碩士生的培養采用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時間均不少于一年。
2.對碩士生的指導,采用導師負責與研究所(系)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根據培養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則,在入學三個月內為每個碩士研究生制定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中所選課程的授課由所在學院統一安排,論文選題及指導由導師負責組織有關教師結合本研究組研究課題及學生實際情況決定和執行。
3.碩士生的學習強調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正確判斷,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整個培養過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每個碩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從事工程實踐的技能,特別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為了使學生對教學工作和專業生產實際有親身體驗,碩士生需承擔 2 學分的教學實踐任務和參加必要的生產實踐活動。教學實踐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產實踐由導師安排和檢查。
6.對學生應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質的培養,碩士生應認真參加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的學習,應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 五、課程學習 | 1.碩士研究生必須根據培養計劃通過考試或考查完成 28 學分的課程學習,以及 4 學分的實踐環節(教學或科研訓練 2 學分,講座 2 學分)。
2.碩士生在課程開設前,如已經掌握該課程的基本要求,經學生本人申請,導師和主管部門同意,可準予免修該課程,但必須通過考試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學分。
3.由于課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課程時,必須由導師簽署意見,經主管院長同意辦理改課手續。
4.本專業的性質屬于信息科學類專業,其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側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利用、動態系統分析與綜合、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等。課程分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學位課程及選課要求見表1。選修課程可在電信學院及全校各單位所開課程中選學。碩士生不安排體育課,但安排適當的體育鍛煉時間。
| 表 1 .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課程 | 序號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中、英文) | 學分 | 1 | | 科學社會主義 | 1 | 2 | | 自然辯證法 | 2 | 3 | | 第一外語 | 6 | 4 | 091005 | 數理統計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2 | 5 | 091009 | 隨機過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 2 | 6 | 052071 | 線性系統理論 Linear System Theory | 3 | 7 | 051001 | 系統辯識 System Identification | 2 | 8 | 051002 | 隨機系統理論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 3 | 9 | 051003 | 數字信號處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3 | 10 | 112012 | 系統工程與系統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 2 | 11 | 112001 | 智能控制基礎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 2 | 12 | 111002 | 最優控制 Optimal Control | 2 | 13 | 052072 | 分布式控制與現場總線技術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 2 | 14 | 052035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 2 | 15 | 052075 | 多媒體與數字視頻技術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 2 | 16 | 052049 | 計算機通信與網絡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 2 | 17 | 112006 | 系統優化與調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 2 |
|
招生
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20 | | | 01過程工業的綜合自動化( 檢測、控制與管理) | 韓崇昭
王立琦
杜行儉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多傳感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劉曉風
朱洪艷
| | | | 03復雜系統的故障檢測與診斷 | | | | | 04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應用 | | | | | 05隨機控制與自適應控制 | 馮祖仁
韓崇昭
| | | | 06多智能體理論與技術 | 馮祖仁
| | | | 07飛行器制導、控制與仿真 | 蔡遠利
韓崇昭
| | | | 08先進控制與嵌入式系統 | 曹建福
韓崇昭
王立琦
| | | |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50 | | | 01嵌入式技術與智能儀器儀表 | 韓九強
蔡遠利
曹建福
張愛民
葛思擎
趙廣社
鄭輯光
王勇
姚向華
楊清宇
劉小勇
張新曼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圖像測量與模式識別 | | | | | 03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與系統 | | | | | 04傳感器網絡系統 | | | | | 05機器人信息處理與控制技術 | | | | | 06智能交通系統研究 | | | | | 081103系統工程 |
| 47 | | | 01復雜系統的控制理論、方法及其應用 | 馮祖仁
邢科義
鄒建華
高峰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 | 02系統仿真、虛擬現實與科學可視化 | 張建民
衛軍胡
| | | | 03實時并行信息處理與信號服務器 | 彭勤科
| | | | 04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 | 管曉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閩
| | | | 05網絡化系統工程 | 管曉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蔡忠閩
| | | | 06基于Intranet多媒體網絡測控系統與現場總線技術 、復雜系統認知方法與知識發現 | 鄒建華
| | | | 07軌道計算、線性動力系統濾波及建模 | 李濟生
| | | | 08制造信息化工程(電子商務、供應鏈理論與應用、生產過程的優化與調度、先進制造系統) | 馮祖仁
管曉宏
邢科義
彭勤科
王拓
張建民
衛軍胡
高建民
| | | | 09多智能體系統與智能機器人 | 馮祖仁
| | | |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 | 韓崇昭
| | | | 0811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 25 | | | 01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 | 鄭南寧
劉躍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張元林
韓九強
程洪
袁澤劍
| | ①101統考政治②201統考英語 ③301數學一④811自動控制原 理與信號處理 | 該專業復試科目:數字信號處理 | 02智能系統與智能信息處理 | | | | | 03數字媒體與計算機圖形學 | | | | | 04數字視頻與編解碼技術 | | | | | 05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 | | | | | 06嵌入式軟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