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名校考研專業課常考知識點(6)
查看(706)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4-12-17 19:53
樓主
19世紀30年代,英、法、德等國爆發了無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漸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衰落,出現一批獨樹一幟的經濟學家。德國形成不同于英、法傳統經濟學的歷史學派。 西尼爾是19世紀中期英國較為著名的經濟學家。西尼爾提出建立“純經濟學”,只以財富為研究對象,以四個一般命題為前提:以盡可能少的犧牲取得更多的財富;人的社會本能會限制人的生理本能的人口原則;工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規律;農業報酬遞減規律。西尼爾成為實證經濟學先驅。 西尼爾以人的主觀思想、心理活動解釋價值:價值有三個構成要素,即效用、供給有限(稀少)、可轉讓性。其中的效用不是客觀的使用價值,而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或避免痛苦的能力;隨一種物品供應量的增加,它的效用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價值由資本和勞動這兩種犧牲形成,由它們的報酬——利潤和工資構成。 西尼爾以這種價值論為基礎,認為資本家獲得利潤是它節制自己欲望的結果。這種“節欲論”為資本主義剝削辯護。“最后一小時”論。 巴師夏是19世紀中期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自由貿易論的宣傳者。“經濟和諧論”:社會就是交換;在交換中產生價值,價值起源與生產無關,只與交換有關;交換的內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務,價值就是交換著的兩種服務的關系;服務的尺度(價值的尺度)是服務提供者所做努力的緊張程度和服務接受者所節省的努力的緊張程度,在自由競爭下,二者趨于相等。因此,交換總以等價為基礎,以這種交換為基礎的社會是和諧的。自然提供的無償效用形成公共財產,勞動提供的艱苦效用形成私有財產,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有財產日益增加,只要實行經濟自由,社會就將越來越和諧。巴師夏以人天生有利己、利他兩種特性出發,斷言人們在交換中構成和諧社會,這是對資本主義的美化。 約翰·穆勒是19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自稱追隨斯密、李嘉圖,同時吸收了其他各種理論、觀點,進行了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大綜合。《政治經濟學原理》。 穆勒認為,生產規律是永恒的自然規律,分配規律是人類制度問題,取決于社會的法律和習慣。這為他的社會改良主義政策提供了依據。 穆勒在李嘉圖劃分兩類商品的基礎上,把商品分成三類:供給不能任意增加,價值決定于供求的;供給可以無限增加,單位生產費用不會提高的;供給可以增加,但單位生產費用會提高的。 在勞動價值論名義下,融進了供求論和生產費用論。 分配理論:在工資上,采用李嘉圖學說,又利用了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利潤上,既接受李嘉圖觀點,又融進薩伊、西尼爾的理論;在地租理論上,沿襲李嘉圖地租論,并主張征收土地增值稅。 穆勒從揭露分配不均等弊病出發,提出一系列改良主義經濟政策,反映出對勞動群眾和社會主義的同情。 德國19世紀初仍是農奴制占統治地位,在法國革命的影響和拿破侖對封建勢力的打擊下,資本主義經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漸發展起來。德國工人運動在三四十年代也逐漸展開。德國的歷史狀況使德國資產階級既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又要同封建勢力進行妥協。德國的官房學。 李斯特是歷史學派的先驅。《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不同于英法傳統經濟學的結構與主要思想。生產力理論:財富的原因(生產力)和財富本身(交換價值)完全不同,前者比后者重要許多倍;斯密重視分工,卻忽略了對生產力的探討;促使人勞動的是對個人有鼓勵激發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使個人努力可獲結果的社會狀況,是個人努力能利用的天然資源;生產力的四種類型(人的生產力、自然的生產力、社會的生產力、物的生產力);使一國生產力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學說:五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及相應的政策。 李斯特學說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所處的矛盾地位,既有落后國家爭取工業進步、國家統一和獨立的進步性,又有反對勞動價值論、否定一般經濟規律的落后性。 19世紀40—60年代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羅雪爾、希爾德布蘭德、克尼斯。歷史學派把經濟學研究對象規定為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否認一般經濟規律的存在。羅雪爾“國民經濟學的生理學方法”的四條基本原理。羅雪爾社會發展階段論(依土地、勞動、資本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劃分)。希爾德布蘭德社會發展階段論(依交換形式區分為自然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三階段)。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