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估了廈門大學法學院
查看(1708) 回復(0) |
|
|
發表于
樓主
在這個論壇里,絕大部分是心中極其向往廈門大學法學的學子,對廈門大學的溢美之詞隨處可見,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也決不能由于自己的主觀傾向把廈門大學法學無限的美化,誤導自己,因誤導看帖的后人(尤其是真正優秀的考研學子)。 1 首先,廈門大學除國際法外,法學院的綜合實力在中國還稱不上是頂級的一批院校,諸如:北大,武大,還有從北京政法改成中國政法后一路狂飚的中政,以及已經和正在吸引來眾多地方大學法學院骨干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與他們相比,不論是現狀還是潛力有著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的差距。 2 當然,很多人會提到國際經濟法。這也是許多向往學術的學生向往廈門大學法學院的原因。是的,國際經濟法是廈門大學法學院的驕傲。但是,國際經濟法只是國際法下的一個三級學科,每每以他說話未免過于以偏概全。西政的經濟法(二級學科)研究還是全國經濟法學界的執牛耳者呢,難道可以就此斷定西政的法學研究的地位么?而甚至在國際法的另外兩個下列學科: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領域中,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仍穩穩當當的在領跑,令廈門大學法學難望其項背。與此同時,在陳安先生漸漸把衣缽傳遞給新一代廈門大學國際經濟法學人時,武漢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院校的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正在挑戰廈門大學的龍頭地位。況且,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國際經濟法學會原來就是設在武漢大學的,后來才遷到廈門大學。事實是,廈門大學法學院的各個學科實力比較平均,但要在全國法學院校中頂尖,這樣的學科是在很少,所以從學術而言,廈門大學的法學實力只能是中上而已,切不要再談廈大的法學如何之巨牛無比了。 3 對于許多志不在研究,而只是想借研究生增加找工作籌碼的同學,尤其是頂尖的同學,他們是放棄了復旦,武大,中政等等高校而沖著廈門大學國際法的名氣興沖沖而來的。而實際上,臺資繞過福建直通江浙的選擇,實際上使福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廈門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央對臺的宣傳和心理攻勢的需要(深圳是唯一真正成功的特區)。廈門大學的地緣(福建和廈門)很難為國際法實務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我們都很清楚,一半的涉外的案源是在京,滬兩地,那里才是國際法人實現價值的最佳地點。很難想象一向以排外聞名的北京和上海的用人單位會視北大和復旦的畢業生于不顧,青睞尚稱不上頂級大學(學校牌子+學科實力)的廈門大學畢業生。 此外,我個人在人生的履歷中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大都市給別人帶來的巨大優勢。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他所在的環境的高度,取決于身邊其他人所達到的高度(不要用千里挑一的個例反駁這句話)。在大都市里接觸到的人,感受到的壓力,身處的整個氛圍,收到的信息量和機會等等都是在中小城市中難以企及的。這是雞頭不如風尾的最佳佐證。不要跟我談是黃金哪里都會閃光的話,人不是金元素,認識會變的。在金子的熔爐里,你會被提純,升華,而在沙堆里像金子一樣的人也會變成沙子的。這是我個人向往大都市的重要原因,而廈門市的規模甚至不如內地的一座中等城市。這一段是對追求競爭力的青年專門說的。 4 再看一下廈門大學的招生現實。每年大批的優秀學生報考廈門大學法學院,其中相當的學生報考國際法,使得廈門大學法學院每每成為與北大,中政,復旦,武大等頂級法學院校一樣熱門的香餑餑。去年,國際法的統考招收比例更是達到了19:1的驚人比例,這一比例遠高于北大,復旦的錄取比例!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大量本有機會進入北京,上海這樣好地方、好學校、好專業、好就業前景法學院校的優秀學子被廈門大學拒之門外。而實際上,廈門大學國際法的就業情況早就為南方周末因為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的實例之一,而今年國際法的縮招也心照不宣的暗示了這一點。比較一下得失,計算一下報考廈門大學的機會成本實在是太過昂貴了。 5 也有一些優秀學子是沖著廈門大學的公費而放棄那些經濟法需院校的,這就更加沒有必要。且不說,08年是否廈門大學還保留公費。就是在取消公費改獎學金制度的院校里,只要你足夠優秀,甚至是一般優秀就可以獲得等價與公費甚至超過公費的待遇,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 6 廈門大學以美聞名,而這也是她吸引廣大學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這美麗的同時,廈大校園的些許喧囂,廈大學風的一些風聞,估計也并不是只為個別人所知。而且,但就美麗而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甚至小而精致的大外,也并不遜于廈大。況大學之大在校園之美乎?恐怕全面了解才是正途。 說了這么多,我并不是存心打擊熱忱的考研學子對廈門大學法學的想象,而只是希望年輕人都能夠理智一些,尤其是自信真正優秀的青年,不要憑借一時的熱情,戴著自己給自己配的有色觀察去作決定。畢竟,這是改變人生的第二轉折點,不要讓自己在事后徒生悔意,人生與青春只有一回。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