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常考名詞解釋一
查看(339)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6-08-23 10:09
樓主
2017新聞傳播學考研常考名詞解釋(1)
1、傳播: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2、自我傳播:體內傳播或人的內向交流,是每一個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溝通。 3、人際傳播: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 4、群體傳播:即團體傳播,指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 5、組織傳播: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 6、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7、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 8、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互之間的關系。美國學者戴維o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①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復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系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來源-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9、”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10、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13、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14、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 15、”傳播單位”:每一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16、編碼和譯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譯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17、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 18、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19、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訊息。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復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20、歸納:以數據為基礎,把數據反映的實際關系組織為理論原則。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