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常考名詞解釋四
查看(294)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6-08-23 10:10
樓主
2017新聞傳播學考研常考名詞解釋(4)
61、”兩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認為,由于包含著對相反觀點”說明”,”兩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種牛痘疫苗一樣,能夠使人在以后遇到對立觀點宣傳時具有編輯部強的抵抗力。 62、”明示結論”與”寓觀點于材料之中”:明示結論呆使觀點鮮明,讀者易于理解,但易引起讀者反感。不作明確結論,則給讀者一種”結論得自于自己”的感覺。此方法容易使文章主旨隱晦,增加理解的困難性。 63、”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在開展說服性傳播活動之際,以什么方式”打動”對象也是影響傳播的重要因素。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一是通過營造某種后氣氛或使用感**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 64、警鐘效果: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發生變化。”敲警鐘”有雙重功效:(1)它喚起人們的注意,促成他們對特定傳播內容的接觸;(2)它促使人們迅速采取對應行動。但是”敲警鐘”會給對象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易引起自發的防衛性反應。所以”敲警鐘”須掌握分寸,切合實際。 65、擬態環境(李普曼《公眾輿論》):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擬態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并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于人們意識中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的”主觀現實”是在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象征性現實”的中介。經過這種中介后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 66、把關人(庫爾特o盧因):”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絡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哪些內容最后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67、傳播效果的魔彈論和皮下注射論:媒介本身被認為是根據媒介和媒介內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強大的力量去形成輿論和信念、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并指導人們的行為(Bauerand Bauer,1960)。核心觀點,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餓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傳心理戰的效果研究則進一步促成了這樣一種觀點:媒介是萬能的,可以隨心所欲地影響受眾,從而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果。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十年內,大眾傳媒如報刊、電影、廣播等迅速發展并普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具有驚人的強大效果,傳播研究者認為大眾媒介具有”魔彈式”的威力。代表這種觀點的理論被稱為”槍彈論”、”魔彈論”或”皮下注射論”。這種觀點產生的理論背景是當時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學和大眾社會理論。本能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正如動物的遺傳本能反應一樣,是受”刺激-反應”機制主導的,施以某種特定的刺激就必然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反應。大眾社會理論是在孔德、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和韋伯等有關工業化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認為,大眾社會中的個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對媒介的依賴性很強,因而導致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大。 有關這一理論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結論,并未經過嚴密的科學調查與驗證。這種理論過分夸大了大眾媒介的影響力,同時也忽視了受眾對大眾傳播的自主權的前提。受眾是具有高度自覺的主人,他們對信息不僅有所選擇,而且還會自行決定取舍。此外,這一理論還忽視了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社會因素。傳播效果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媒介環境、群體心態、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不能把傳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歐洲國家的廣告客戶、內戰時期的獨裁國家以及俄國新革命制度對媒介的利用都證實了媒介萬能這樣一種觀點。人們已經傾向于認為媒介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同時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支持了媒介萬能的說法。實際上,這種效果觀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時間和地點,不講環境條件和對象,將傳播效果絕對化和神化的錯誤觀點…” 68、兩級傳播論(拉扎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傳播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拉扎斯菲爾德(Paul 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總統選舉中選民們政治傾向的改變很少直接受大眾傳媒的影響,人們之間直接的面對面交流似乎對其政治態度的形成和轉變更為關鍵。通常有關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從某一個信息源(如某一個候選人)那里通過大眾媒介達到所謂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過意見領袖把信息傳播到普通民眾那里。前者作為第一個階段,主要是信息傳達的過程,后者作為第二階段,則主要是人際影響的擴散。這就是著名的兩級傳播假設(two-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們認識到大眾媒介渠道和人際傳播渠道在人們信息獲取和決策(態度形成和轉變以及具體的行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在創新的傳播擴散中,兩級傳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義。受眾對創新的采用由以下階段組成:認知,說服,決策,使用和確認。在兩級傳播模式的詮釋下,大眾傳播在人們的認知階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說服和決策階段,人際傳播的影響更顯著。因此,盡管在技術傳播時,受眾同時既處身于信息傳播的覆蓋中,也處身于人際傳播的擴散網絡中,但兩者對于受眾采用新技術的影響是不同的。既有前述采用過程階段上的不同,也有更為復雜的傳播行為差別68、議題設置:議題設置理論(theagenda-setting theory),它是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唐納德o肖最早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那么就能影響公眾輿論。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議程設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個傳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少數議題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0/1/2/、、/n”效果指的是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次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69、沉默的螺旋(諾依曼):”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見于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這個假說由三個命題構成:①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②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③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提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 ①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②經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③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并導致社會生活中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 不足:①假說中所強調的”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應是一個不變的常量,而應是一個受條件制約的變量。②”多數意見”的壓力以及對它的抵制力,按照問題的類型和性質應有程度上的不同。③”多數意見”社會壓力的強弱受到社會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④由于它在說明輿論的形成過程之際極力強調”多數”或”優勢”意見的壓力,以至到忽略了輿論的變化過程和”少數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堅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說的重要意義: ①它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了社會心理分析的領域,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 ②它強調了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強大影響,并正確地指出了這種影響來自于大眾傳播營造”意見環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特點: ①這個假說中的”輿論”與歷來的輿論概念不同。諾依曼認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此理論強調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諾依曼在”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說明:輿論是個人感知社會變化、調整自己行為的”皮膚”;又是維持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像作為容器的皮膚一樣,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 ②從傳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 “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這個觀點強調了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它是由諾伊曼提出的。在她看來,輿論在雙重意義上是”我們的社會皮膚”:它是個人感知社會”意見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的”皮膚”;同時,它又在維持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就像作為”容器”的皮膚一樣,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發展和意義:”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效果理論重新回歸到強大效果論的代表理論之一,雖然到目前為止對于這一假說的普遍性尚未達成一致的看法,但正如麥奎爾所指出,”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意見形成的過程,在一定條件幾乎必然出現。”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的是大眾傳播媒介所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但它更能體現的似乎是在人際傳播影響下社會輿論的形成過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Patricia May、DavidDomke、Keith 。 Stamm三位教授在針對”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后撰文指出:個體是否愿意發表真實的觀點與”微觀意見氣候”(micro-climate),即家人和朋友這個輿論圈的聯系最為密切。個體因為害怕在這個群體范圍內由于發表不同意見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的可能性更高。個人意見主要是保持與這個群體范圍內意見的一致而不是和整個社會意見環境的一致。 此外,多位學者也對該理論的重要前提–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而導致趨同行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雖然”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但它在效果研究中的意義也是十分明顯的:該理論集中討論的是輿論形成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輿論的強大作用。 70、培養分析或數化分析:美國學者Go格伯納等在實證考察的基礎上提出”培養分析”理論,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由于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心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很大的偏差。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它在不知不覺中制約人們的現實觀。格伯納認為,大眾傳播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故事講解員”,而且是緩和社會矛盾沖突的”熔爐”,是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養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識”是社會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的前提,強調大眾傳播中形成”共識”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眾傳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及傳媒的一些傾向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培養分析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中的作用。 培養分析的核心觀點: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 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給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種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