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常考名詞解釋七
查看(365)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6-08-23 10:12
樓主
2017新聞傳播學考研常考名詞解釋(7)
101、”社會過濾器”:弗洛姆讓為,任何來自生活的實際經驗或體驗在上升到意識的層面上之前,都必須首先經過”社會過濾器”。他把社會過濾器分為三個方面:語言、邏輯、社會禁忌。 102、消費者主權論:傳統學派把消費者主權奉為王牌,消除”控制”這一重要命題。宣稱,獲取利潤是媒介的首要目的,對生產”信息”這種商品的大眾傳播企業來說,消費信息的”受眾”自然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批判學派從媒介的收絕大部分來自于廣告而非自于一般受眾這一基本事實出發,認為對傳播內容起決定作用的是廣告主的意志,而所謂受眾主權乃形同虛設。 103、異化: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脫離盛產者、同生產者相對的異己力量,并反過來統治生產者的一種社會現象。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更多地看到了生產過程的異化,而沒有注意到在當今時代已同樣被異化的消費過程。 104、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包括流行歌曲、暢銷書、電影等,是控資本主義文明的衍生物。從本質上講,大眾文化同整個社會的異化統治相一致,構成異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在這里不再標志為一種富有創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對象化,而僅僅體現為對個性的消滅。流行音樂以及整個大眾文化都是以機械性的節奏、標準化的模式榨干人們的生命生量,使人在完全被動的接受中癡呆化。 105、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始終自認是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繼承者,始終把自己的理論看作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直接延續。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教授霍克海默,擔任研究所所長后,網羅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學識淵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馬爾庫塞和阿道爾諾。霍克海默在1932年創辦了研究所專刊《社會研究雜志》,一批地資本主義丑陋文明滿懷厭惡和義憤的年輕思想家,便以此為陣地,用一篇篇冷峻嚴厲、入木三分的文字,對社會現實展開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形成于二戰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馬爾庫塞的作用而出名,馬爾庫塞成為”法蘭克福學派中最著名的”人物。第二代領袖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 106、馬爾庫塞: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二次大戰后,馬爾庫塞留在美國。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學生選擇運動風起支涌時,他被奉為新左派的思想導師、精神領袖。人們甚至將他同馬克思、毛澤東并稱為”三M”。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形成于二戰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馬爾庫塞的作用而出名,馬爾庫塞成為”法蘭克福學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107、霍克海默:哲學家,是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教授。擔任研究所所長后,網羅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學識淵博的人才。于1932年創辦了研究所專刊《社會研究雜志》,從此法蘭克福學派出現。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會研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為法蘭克福學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論文《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他指出:批判理論是同傳統理論相對立的。兩者之間本質區別是:①傳統理論把自己置于現存社會之中,旨在幫助社會再生產過程;批判理論則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這個社會再生產過程。②傳統理論總是從既定的事實出發,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得出同現存社會秩序相調合的順從化結論;③而批判理論首先是要破壞一切既定性、事實 性的東西,證明它們是不真實的,是同人的本質相背離的。④所以,批判理論作為一種否定的理論而出現的,傳統理論則以肯定的面目出現。批判理論首先表現為一種立場,其次才是一種特定的理論。 108。知識溝:1970年,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得出: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109、上限效果:艾蒂瑪和克萊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觀點是:人上對特定知識的追求并不是無止境的,達到某一”上限”后,知識量的增加就會減慢乃至停止下來。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獲得知識的速度快,其”上限”到來的也就早;那些經濟地位低者雖然知識增加的速度慢,但隨著時間推移最終能夠在”上限”上趕上前者。 110、主流化:格伯納等人認為傳播媒介的”培養效果”主要表現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而電視媒介在”主流形成”過程中尤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載不同的社會屬性,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培養”人們關于社會的共同印象。 111、培養理論:也稱培養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納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傳播媒介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發生著很大的偏離。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在這個意義上,格納等人將這一研究稱為”培養分析”。外圍研究有的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訊息系統分析;③培養分析。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