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病理學考研復習筆記之病毒性肝炎
查看(497) 回復(0) |
|
![]()
|
發表于
樓主
第八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三節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1、概念: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的傳染病。 2、發病學 二、病因及傳染途徑 三、基本病變: 1、肝細胞變性、壞死: (1)胞漿疏松化和氣球樣變 (2)嗜酸性變及嗜酸性壞死 (3)點狀壞死 (4)溶解壞死 2、炎細胞浸潤 3、間質反應性增生及肝細胞再生: (1)Kupffer細胞增生肥大 (2)間葉細胞及纖維母細胞的增生 (3)肝細胞再生 四、臨床病理類型及特點: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病變:廣泛的肝細胞變性,以胞漿疏松化和氣球樣變最為普遍。壞死輕微,肝小葉內可有散在的點狀壞死。 2、臨床病理聯系:肝大、肝區疼痛或壓痛的原因。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等升高,肝功能異常。黃疸。 3、結局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橋接壞死、碎片狀壞死;間質膠原纖維增生。 輕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中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重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1)病變:肝細胞壞死嚴重而廣泛。肉眼觀,肝體積顯著縮小,尤以左葉為甚,重量減輕,質地柔軟,被膜皺縮。切面呈黃色或紅褐色,有的區域呈紅黃相間的斑紋狀,故又稱急性黃色肝萎縮或急性紅色肝萎縮。 (2)臨床病理聯系及結局: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出血傾向;肝功能衰竭。 2、亞急性重型肝炎: (1)病變:既有大片的肝細胞壞死,又有肝細胞結節狀再生。肉眼觀,肝不同程度縮小,被膜皺隔,呈黃綠色(亞急性黃色肝萎縮)。可見小島嶼狀再生結節。 (2)臨床病理聯系及結局 五、發病機制: 1、肝細胞損傷的機制: 2、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 (1)T細胞功能正常,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強時受感染及免疫損傷的肝細胞多而重,表現為急性重型肝炎; (2)T細胞功能正常,病毒量較少,毒力較弱則發生急性普通型肝炎; (3)T細胞功能正常,病毒量甚少,毒力很弱則表現為輕型或亞臨床型肝炎; (4)細胞功能不足,免疫反應僅能清除部分病毒和損傷部分受感染的肝細胞,未清除的病毒可繼續繁殖并感染,反復發生部分肝細胞損傷,結果表現為慢性肝炎; (5)機體免疫功能缺陷,T細胞呈免疫耐受狀態,此時病毒與宿主共生。病毒在肝細胞內持續復制,感染的肝細胞也不受免疫損傷,此時則表現為無癥狀的病毒攜帶者。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