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病毒學對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重要性
查看(1446) 回復(0) |
|
huitailang
|
發表于 2010-10-14 00:04
樓主
提到病毒,也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熊貓燒香、灰鴿子....哈哈,大家肯定注意到了,我說的是計算機病毒,他們當然不會感染到人體,我今天要說的是生物學上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HIV、乙肝病毒。不管是計算機病毒還是生物病毒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喜歡搞破壞,計算機病毒會弄得你的電腦信息泄露、死機甚至崩潰。而生物病毒他們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比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天花病毒,這種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氣中以驚人的速度傳播,每4名病人當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卻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18世紀,歐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數曾高達1億5千萬人以上。甚至更多。病毒的厲害可見一斑。
由于病毒是目前已知結構最為簡單的生命單位,基于它在細胞外的相對簡單性和細胞內的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性的突出特點,由此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復制、信息傳遞、突變以及其它分子生物學問題的理想對象。自從1953年DNA的雙螺旋結構理論建立以來,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廣泛應用,使得病毒學的研究步入分子病毒學的發展時期.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研究,其結果不僅促進了病毒學的研究,反過來對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病毒學對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重要性。 一、腺病毒載體 腺病毒載體是全世界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實驗室廣泛使用的一種病毒載體,腺病毒具有易感性、致病力低、宿主范圍廣、穩定性好、易進行重組DNA操作、病毒滴度高、易于濃縮和貯存以及介導基因轉移效率高、能容納較大基因片段等優點。因而腺病毒載體在疫苗制備,外源基因表達,傳染病和遺傳病的基因治療等方面被廣泛研究和應用,被認為是基因治療最有前途的病毒載體之一。 腺病毒在人和動物中廣泛存在,是迄今在形態結構、基因組成和復制機理等生物學特性方面研究得最為詳盡的病毒之一。腺病毒無囊膜,直徑80~110 nm,呈二十面體對稱,線狀的雙股DNA與核心蛋白形成直徑60~65 nm的髓芯,被包裹于衣殼內。 二、逆轉錄酶 又稱 RNA 指導的 DNA 聚合酶,是以 RNA 為模板合成DNA的酶。這種酶是 1970 年美國科學家特明 (H. M. Temin) 和巴爾的摩 (D. Baltimore) 分別于動物致癌 RNA 病毒中發現,他們并因此獲得 1975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病毒逆轉錄酶含 Zn2+,以脫氧核苷三磷酸為底物,從 5’- 到 3’- 合成 DNA,反應需要引物。這個酶在許多方面與 DNA 聚合酶相似。艾滋病毒也是一種反轉錄病毒。有的逆轉錄酶已提純,可作為合成某些特定 RNA 的互補 DNA 的工具酶,也可用于 DNA 的序列分析和克隆重組 DNA。 三、M13噬菌體與DNA測序 M13噬菌體是一種絲狀噬菌體,內有一個環狀單鏈DNA分子,長6407個核苷酸,含DNA復制和噬菌體增殖所需的遺傳信息。 M13改造的載體可以作為質粒載體使用,如 M13mp18/19,M13含有單鏈環狀DNA。M13mp是野生型經修飾而成的,復制型(RF)為雙鏈環狀DNA,可作為克隆載體,常用于雙脫氧測序,含有部分LacZ基因,在LacZ基因上含有多隆位點。M13mp18與M13mp19的多克隆位點含有相同的限制性內切酶位點,但方向相反。 M13mp18/19也可以包裝成噬菌體制作單鏈DNA模板用于DNA測序,是PCR技術建立之前的主要測序手段,Sanger用此材料建立的測序方法獲諾貝爾獎。 四、昆蟲桿狀病毒表達載體 昆蟲桿狀病毒表達載體是全世界范圍內各實驗室廣泛使用另一種真核表達載體。昆蟲桿狀病毒是最大的環狀單一雙鏈DNA 病毒,其基因組在90~230 kb 之間,具有編碼上百種蛋白質的能力。該病毒基因組可在昆蟲細胞核內進行復制和轉錄,其巨大的DNA復制后組裝在桿狀的核衣殼內。由于昆蟲桿狀病毒DNA 具有大量的非復制必需區,能容許基因缺失或替換,能容納大片段外源DNA 的插入和表達,且表達的蛋白具有翻譯后修飾。 五、病毒疫苗 分子病毒學在理論上的迅速發展,給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實踐帶來了新的突破。如果說,由受染動物組織制備的病毒疫苗為第一代產品;由受染組織培養細胞制備的為第二代;那么,采用DNA重組技術生產的病毒疫苗則為第三代。采用病毒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病毒疫苗,對預防病毒性疾病將做出重大的貢獻。如每個人小時候都注射接種的乙肝病毒疫苗。 病毒學對分子生物學的貢獻遠不只此,從歷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就可以看出來,比如:1966年F.P. 勞斯(美國人)發現腫瘤誘導病毒(VIT);C.B.哈金斯(美國人)發現內分泌對于癌的干擾作用 1969年德爾布呂克(德國細菌遺傳學家)、赫爾希(美國遺傳學家)、盧里亞(S美國微生物學家)發現了病毒的復制和遺傳結構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1975年關于腫瘤病毒(TV)和細胞遺傳之間的相互作用 1989年J.M.畢曉普、H.E.瓦慕斯(美國人)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ATV)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2008 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HPV)引發子宮頸癌、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總之,病毒學對現代分子生物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尤其是在這個時代,病毒說來就來,非典、禽流感、甲流這些鬧的人心惶惶的恐怖名字面前,分子病毒學的研究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病毒、防御和抵抗病毒的侵襲、拿病毒為我們所用。在這里,我要真心的告訴那些學弟學妹們:你們當中肯定很多人認為病毒離我們很遠,不關我們的事,更有很多人認為病毒學學了沒用,選病毒學只是為了拿學分,我要說的是,很多東西往往是在你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你才意思到他們有多重要,無論你將來是不是要從事生物方面的工作,有一天,病毒學的知識為你所用時,但愿你不會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的學習那門課! (zz)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