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考研專業應注重職業生涯和發展規劃
查看(800)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1-18 23:41
樓主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在考慮問題上理應日趨理性而客觀。考研這樣與未來今后發展方向、從事職業息息相關的重大轉折點,我們尤其應當理性而綜合地來考慮。如何選擇考研專業成為每一個考研學子必須思考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周圍的很多朋友會告訴你說選擇你喜歡的專業、憑興趣來做決定,他們也許出于好意,但實際上光憑興趣做出的的選擇往往會欠妥。那么究竟如何選擇考研專業呢?萬學海文認為答案應當來自于考生對未來職業生涯和發展規劃上。
我們建議大家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第一,你必須要考慮你自己的優勢在哪里,而不完全是你的興趣。 第二,你的優勢能夠和未來哪些行業相結合,而你所能結合的行業未來發展是怎么樣的。 首先為什么要強調優勢。人們常說,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有可能干好。有一些同學說,我能說出我的興趣,但是你想一想,你所真正感興趣的事,你的興趣濃厚到什么程度。很多同學說我對打游戲感興趣,但是你能不能創造一個真正的游戲,并且通過這樣一個游戲使自己的人生真正走向輝煌?你感興趣的東西是不是你能做好的東西,這一點很重要。有些同學選專業的時候,金融很熱,我感興趣;計算機很熱,我也感興趣。 實際上在大學前三年的學習過程中,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圖書館里天天去研究金融的相關知識;你用多少時間,聽學校金融老師講的課;你用多少時間和同學探討金融相關的理論;你用多少時間觀察網上金融相關的報道。同學考慮專業的時候,要把你表面上感興趣的東西和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區分開。而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可能早已從小融入你的生活習慣,融入你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之中。而這樣的興趣在多年潛移默化中,一定逐漸已經轉化成了你個人的優勢,這些優勢你不妨好好觀察一下。如果同學們不能很好的觀察到自己的優勢,或者不能很好地界定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些方面,我建議你可以問問你的父母,身邊的同學或老師,問問一切熟悉你的人。 找熟悉自己的人了解自身優勢 讓熟悉你的人對你做一個評價,你問了一圈之后,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說你這個人一無長處,哪怕你身高比別人高點,哪怕你長的比別人帥點,這都算優勢。只要你有這方面的優勢,你能夠發現,對自己的自信心有極大的增長,這些優勢在某些行業里面也一定會成為優勢。當你把這些優勢提煉出來之后,進一步強化,你就會發現,它一定能夠轉化成你未來求職的強大能力。 考慮個人優勢所匹配的行業 除了要發現你的優勢之外,還要考慮你的優勢所能匹配的行業,這些行業的未來發展性如何。你所感興趣的東西一定要更具有未來發展性和前瞻性,而不僅僅只是局限于目前的階段。 所以,同學在未來考慮自己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時候,考慮自己未來專業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結合這兩個方面,同時去考慮。不僅要去發現你的優勢,另外還一定要結合你的優勢,考慮一下整個你所能選擇的行業它未來整個的發展是怎樣的。 想永遠比不了行動所帶來的實際意義大。當同學們決定了考研方向后,應當盡早動手。尤其對于跨專業考研的同學們來說,時間可以說是你成功考研的重要砝碼。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但是,這是已經放在水里面浸過水的海綿,如果給你一塊剛出廠的干海綿,能擠出水來嗎?盡早動手,是為了讓你有充足的時間,真正了解你跨的專業,了解到底里面有多少學習任務是你必須要完成的。這一點很多同學沒有真正思考過。如果提前一年或者提前一年半準備的時候,你有充足的時間的了解這些東西。跨專業考研,要比正常考本專業、本院校的同學了解更多的東西才行,尤其不僅跨專業,還跨學校,跨檔次考研。我們經常說四跨:跨地區、跨學校、跨專業、跨檔次。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習問題,還要面對信息問題。比如你要從山東的某個地方考到北京來,很多同學跨專業考過來,如果要考北大、清華、人大,必須要了解一下,你所要考的院校對外地的考生是什么樣的政策,你所要報的專業,每年錄取情況怎樣、考生情況怎樣、對外面的學生到底有沒有一些所謂的“黑幕”、“歧視政策”,對于普通院校,非“211”的院校、“985”的院校,不同檔次的院校,在他的面試過程中、復試過程中到底有沒有區別,這些信息是必須要了解的,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所以很多同學,如果你要跨地區、跨院校、跨專業,首先要了解這樣的信息,你的信息儲備必須比別人更豐富,這是需要時間的。 除了信息方面之外,如果本來的院校和目標院校之間差距比較大,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二類本科,你要考北大或者清華的時候,我想對你來說,可能會非常擔心的不是初試,而是復試。在復試中,和本來是北大、清華,或者其他名校考生相比,有沒有優勢,這樣的問題困擾著很多普通考生。這一點也需要更多的時間,比別人做更多的準備工作。為什么我讓大家盡早動手呢?更多的原因就在這里。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