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 - 話題

    文學理論筆記
    查看(2172) 回復(0)
    小白楊
    • 積分:482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11-29 23:21
    樓主
    第一章 文學觀念與文學文本
    文學理論:要以文學整體為對象,通過討論文學的存在依據、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征,來回答“什么是文學”的問題。
    文學整體:指文學理論對各種類型、各種形態和各個時代的文學現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節        文學的審美性
    一、        文學和文學觀念
    1、*歷史上對“什么是文學”的認識。(多種多樣)
    廣義 孔子《論語?先進》 “文學”:古代的文獻
         西方 1800年前 歐洲        :著作或書本知識
    狹義的“文學”觀念形成: 西方:18世紀末浪漫主義運動之后
    狹義的“文學”觀念的不同理解:
    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品”“藝術家”“欣賞者”

    模仿說,表現說,實用說,客觀說

    *從文學與世界、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看(最古老、影響最深遠):感物說、模仿說
    感物說(中):文學是感受萬物的表達。
    大自然:劉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陸機——“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社會:  鐘嶸——強調現實生活的各種人生境況與社會矛盾所觸發的感受
    模仿說:“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動巫師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語轉化為哲學術語,表示對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復制。
            亞里士多德——《詩學》:
            關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文藝所描述的應該是可能發生的而不是已經發生的事”;
            一切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并強調不同的藝術在模仿的對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點;
            不排斥想象和虛構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的觀點在西方文學理論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
    *鏡子說

    *實用說:出現很早,影響久遠。
             “把藝術品主要視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從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據能否達到既定目的來判斷其價值”(艾布拉姆斯)
             功能角度:強調文學是一種教化的手段
    “文以載道”——孔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毛詩序》:“正得失,動天地,……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教育目的)
    西方 賀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樂”,強調“快感”“感人”對文學的重要性
         西方世界主要的審美態度——實用主義觀點

    *表現說:“一件藝術品本質上是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創造,是詩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艾布拉姆斯)
    中——“詩言志”、“詩緣情”(陸機):把情感視為文學表現的主要對象。
    西——18世紀末浪漫主義興起時產生。
          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表現說文學觀的宣言),突出了個性、天才、想象的因素在文學構成中的作用。

    *客觀說:“在原則上把藝術品從所有這些參照物中孤立出來看待,把它當做一個由各部分按其內在聯系而構成的自足體來分析,并根據作品存在方式的內在標準來評判它。”(艾布拉姆斯)
            把文學的特質歸結為語言形式,強調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聯。
            20世紀初的形式主義的文學觀

    2、多種文學觀念并存的原因
    *文學觀的形成受主體的知識背景和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限制
    *文學本身在構成上的復雜性和發展中的多樣性
    多種“文學”觀念都越來越強調文學的特殊性,強調審美、想象、情感、形象、虛構以及語言等因素對文學的規定——即形成狹義的審美的文學觀。

    二、        審美與文學
    *最初:人們從語言形式上理解文學的審美性
         魏晉時:文辭美是區分文學與非文學的一個基本標準
                曹丕:“奏議宜雅,書論宜理,詩賦欲麗”。
                蕭統:“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西方 斯威夫特:把恰當的詞放在恰當的位置。

    歷史上,將文學的審美特點歸納為講究語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學理論界定文學審美屬性的一個重要根據。尤其是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缺點:忽視了文學審美性所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

    *人類的勞動具有合目的與合規律相統一的特點。
    人類活動及其結果有雙重的內容和意義:(P9)
    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內涵成為人類認識自己的對象;
    人類社會實踐改變了生存環境,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了顯示人的力量與才智的對象。

    審美關系:社會實踐使人與世界之間形成一種新的關系,即人“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關系”,這種關系為我們從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和發現人的價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義,并從中獲得與物質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悅和快慰提供了可能。這種關系即美學上的審美關系。由此獲得的感受和認識,稱為美感或審美意識。
    美,最根本意義上講,是指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
    審美是文學的內在規定。(P10)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審美價值,并不取決于它是否寫丑的東西,而取決于能否從審美關系上去認識和表現這種對象。(05年論述題)

    *文學是“人學”。以審美為價值取向,形成的文學在把握人生和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08年論述題)
    含義:1、文學的審美性而言的,即文學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現象,追尋人生意蘊,表現人的價值的特點。
          2、就文學對人和人生的表現特點及表現領域來說,從審美關系上理解和表現人與人生,使文學展現了一個唯有通過審美方式才能進入的世界,文學對人的表現的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特點和領域。

    文學對人生的把握,對人生意蘊的追尋和感悟,是在個體的生命體驗中,以感性、直觀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現實。
    生活現實的蘊涵豐富而雜多——不具有明確性、純粹性——非理性、非邏輯——審美方式(感性、直觀)

    三、虛構與藝術真實
    *文學是一種虛構的意識形態。虛構是文學審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重要的屬性。

    *馬克思:精神生產的意識形態的一般性質和特點
    1、        是“擺脫”世界用想象去虛構一種“現實”。
    2、        是理想和愿望的表現,源于人的精神追求。
    關注文學的理想性,關注隱藏于文學活動中的精神追求。
       
    *文學由幻想和理想構成,是對現實人生的展現,也是對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現。如:弗洛伊德對“白日夢”的闡述(P15)
    文學要超越現實,表現理想,根本上源于文學的審美性。如巴赫金:“孤立”“隔離”(虛構)——發掘和表現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
    文學的幻想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與文學的虛構性、審美性的聯系:
    1、        只有通過藝術虛構,文學才能實現對人生的審美把握。
    2、        審美關系是虛構和想象的基礎,只有在審美的語境中,虛構和想象才能成為理想的表現,才不會沉溺于個人欲望的幻想。

    *文學活動的主體性特征(文學藝術與科學的區別):
    文學的虛構性顯示了文學活動的主體性特征。
    相當真實地描繪生活中,顯示主體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主體的個性和情感。
    文學(藝術創造)實質上是用生活材料來表達藝術家對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藝是因為有了主體精神才擁有了生命的活力。

    *怎樣理解和判斷文學的真實性
    1、文學的真實性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真實,藝術真實不等于生活現實。
    中:“神似”
    西:個別之中顯示一般
    3、        判斷:三個不同的測度
    A反映的測度:滿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B表現的測度:滿足對真情實感的需要
    C心理的測度:滿足讀者接受的需要
    *藝術真實不完全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還和審美活動及接受心理有關。藝術真實是其構成的三要素(根本上保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造主體具有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態度;文學的虛構和想象要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的統一。文學的真實性是檢測文學作品在實現藝術真實上所達到的程度。

    第二節 文學的形象性
    一、        文學形象的含義:P22
    *中:古文論——
         “言不盡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道的復雜)
    《周易?系辭》:“立象以盡意”。
    西: 蘇珊?朗格:概念化的語言符號無法表現主觀的心理世界

    *傳播學:形象——具有語言符號所沒有的功能
                    只暗示或喻示某種意義
                    模糊、寬泛、含蓄(較之概念語言)
                    與文學形象的不同——不是一種憑借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實體或實像,而是語言激發想象的結果。
    現代西方文學理論:“意象”(描述存在,隱喻存在,來自語言的表現。)
                     “形象”(強調圖象意義,訴諸于視覺想象的物象。)

    *文學形象:凡是能夠將審美意義通過語言外化為使他人在接受過程中產生審美想象和聯想的感性對象。

    二、        語象、形象、意象
    *語象:主要指對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讀者具體感受和豐富聯想的各種語言用法。
    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維姆薩特P26
             好的比喻是喻體和喻旨的并列對照而產生新的意義。

    *通感:一種心理語言現象。(06年論述)
          語言喚起的想象與聯想,由此形成豐富感受超出某種感官的感覺范圍,出現“感覺挪移”的現象,形成五官感覺彼此打通的“通感”。
          漢字本身的象形特點,也能造成一種視覺化的效果。

    *具體可感性為一切藝術形象所共有,但不同種類的藝術卻因媒介的差異而使這種可感性有了區別,形成各種藝術形象獨具的特點:
    1、文學形象在表現形態上有自己的和語言性質密切相關的特點
    2、表現形態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藝術形象的包容性和表現性

    *形象:抽象型的形象;
           是語言的描繪使人聯想到某種物象(特點);
           接近生活形象,是敘事文學最為常見的一種形象類型;
           目的在于通過摹寫引發視覺、嗅覺、聽覺、觸覺想象,給讀者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受。

    *意象:指為表現思想感情而創造的一種形象。
           作家主觀之“意”,即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構成因素;“象”,是為表現內在的思想感情而創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時為意的顯現提供感性形態。
    中:重視“意”的顯現與客觀景物之間的關系。
    西:把“意象”理解為一種主觀經驗的直接顯現。
    意象的主要表現對象:思想感情和內在精神
    意象的特點:化虛為實,以實顯虛
                劉勰:“神用象通”“擬容取心”
                王夫之:情景說P30

    *意境:與意象有關又高于意象的詩學范疇
           王昌齡《詩格》
    老子關于“無”的闡釋——“意境”的理解
    佛教思想——“境界”
    意境的三重結構:1 由意象構成,特點為情景交融
                    2 境生象外,特點為虛實相生
                    3 韻外之致,特點為鮮明生動,深邃,形而上

    三、        文學形象的特點
    *間接性 需要通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能間接地被感知
            要求讀者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基礎
            為文學形象的創造與接受留下廣闊空間
    *心象性 文學形象實質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態存在的
            使文學將本身不具形體、難以捉摸的心理活動轉化為使人能夠感知的審美對象。
            說明文學形象可以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
    *概括性 包含遠遠大于個別性和具體性的內涵
            使文學擺脫了如何處理個別、具體、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間的關系矛盾、困境
            是藝術概括的結果,是通過對富有特征性的具體事物的表現來顯示某種普遍意義的

    *符號性 視文學形象為“語言”或符號,有助于理解文學形象的隱喻性或象征意義
            強調文學形象的符號就是強調對文學形象蘊意的理解
    中:藝術形象=作家表達審美意識的物質承擔者、載體、化身
    西:羅蘭巴特—符號學理論P37

    第三節        語言的藝術
    一、        文學和語言
    *藝術的分類
    根據:變現媒介的不同
    四類: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
    文學屬于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塑造形象的媒介
    *語言 從發生學上,是人類出于交流需要才創造出來的一套符號系統,目的在于將其作為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
          復雜性(與人類關系):a對個體而言,語言具有先在性,語言先于個人而存在;b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統c是前人經驗和心理的儲蓄P39
          語言成了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的一種中介,語言并非只是一種工具,它還影響人的經驗,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語言與文學:
    傳統文論——修辭學層面上討論,“語言工具論”范疇
    當代文論——“文學文本”范疇

    *語言先于個體存在對文學活動的影響體現:P41
    A結構
    B話語
    C互文性
    如:中國古典詩歌“俯視/仰視”結構

    二、        審美和言意矛盾
    *語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內涵,有可能遮蔽個性思想感情的醞釀和表達,于是產生文學活動中的言意矛盾。

    類型:一、“文不逮意”,“意”的豐富多樣和“言”的符號表達之間的差異、距離或不對等的矛盾。
          二、語言本身攜帶的意義太多、太復雜,顯得不夠單純、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達,“語言的遮蔽性”。
          三、先于個人存在的語言可能影響人的感覺與思維,從而限制了個體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文學的語言活動必須克服兩種困難:
    A、來自文學傳達過程中言意矛盾
    ?講究語言修辭,對日常語言進行藝術加工,強化文學語言的表現性、形象性
    B、由更深刻更內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發生于感受和思想生成的過程——語言所負載的文化蘊涵,以語言本身固有的結構和邏輯,影響、規范和限制個人意識的發生
    ?面對現實,投入生活,堅守、執著于個體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感受

    *文學語言層的美學功能(05年論述題)
    三、語言藝術的特點
    *文學的基本特征:以語言為媒介把握現實生活,表現文體的思想感情。
    *語言是一套抽象的符號系統,人們用語言描述某個對象,實際上是把具體的對象符號化、抽象化、概括化。
    *文學以語言表現喚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讀者,直接與接受者發生關系的是語義和語音;讀者依賴想象進入文學世界。

    特點:A、很少受時空的限制,具有審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B、能深刻、細膩地傳達思想感情,變現人的心理活動
           1 通過語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號傳情達意,使難以言說或不可言說的情緒、感受獲得一種具象化的變現
           2 利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這一特點,展示思維活動,特別是對其過程,傳達只能用語言才能準確表達的思想

    后記:未完待續,工作很忙!

           C、其豐富表現潛力拓展了文學的審美空間,使文學在把握人生上成為最自由、最帶普遍性的藝術種類       
    第二章 文學文本與文學種類
    一、文學文本的含義和結構
    *作品:傳統文學理論,是某個作家創作活動的產物,它從屬于某個主體,作品不能脫離作家而獨立存在。
    文本:“本文”,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際存在方式,是一個符號或符號系統,是按照一定的代碼規則形成的一個自足的有機結構。

    文本與作品的區別:“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從屬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獨立性
    作品-作家個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形成作品蘊意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來源。
    文本-強調的是語言結構對文本意義的規定和“文本”作為符號系統的開放性。

    *文學文本是一個符號體系,也指向或蘊涵著某種意蘊
    文學文本的結構特點、層次
    1 語言層
    包括語音和語義兩部分
    在文學文本中,語言可以不和具體意義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造成獨特語音效果
    -韋勒克強調“諧音、節奏和格律”

    文學文本的語言層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語言通過“能指”即自身的特點,給讀者以審美的感受(尤其是詩歌)

    文學文本在語義層面有和非文學文本不同的特點:
    文學文本:語義表達基于內涵的豐富性,信息的綜合化合體驗個性化的要求,會借助各種修辭手段,有意違反已有的語言成規。
             具有多意朦朧、含蓄蘊藉的特性
             語境的建立以與日常語境相脫離為前提
    非文學文本:追求明確而單一的效果

    2 現象層
    文學文本語言符號所指是一個文學形象體系,由此構成文學文本的形象層。(非文學文本-抽象的概念)
    體現:抒情類文學文本-連貫流動的情感對應物
          敘事類文學文本-行動的人物、發展的情節、變換的環境
    特色:抒情類-以實出虛、以有寓無,在虛實相生中塑造朦朧又完整的文學形象。
          敘事類-其形象層的形象體系同樣是虛構和想象的產物

    3 意蘊層:文學文本的“蘊涵意指”
              文學文本的靈魂所在(其價值最終取決于它所蘊涵和顯示的審美意味)
              文學文本構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是否豐富、深厚,直接影響文本的審美價值
    與現象層的關系:融合統一
                  特點-多意、含蓄(只可意會)

    二、文學文本的體裁分類
    辨識與文學文本結構形成相關因素的差異,是理論區分文學種類和文學體裁的主要根據。
    體裁:文本的明顯可辨的種類特征
    *體裁文類理論的意義:(文本體裁分類受重視,是文學發展相對成熟,文學觀念趨向自覺,文學理論逐漸完善的標志)
    1 具體文本與總體文學的中介
    具體的文學文本都是個性化的,個體化文本只是獲得穩定的,非個性化的形式即取得某種體裁后,才能形成特定的意義。
    體裁分類理論的批評闡釋與文學整體的理論框架之間建立了聯系,其理論成為具體文本、總體文學之外的第三種研究成果的結晶。
    2 作者創作與讀者閱讀的紐帶
    作者-必須學會以體裁的眼光觀察現實
    讀者-體裁似乎賦予讀者一個確定的角色,用一套程序來引導讀者的閱讀
    體裁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學語法”,從而規范著創作過程和結果,讀者也必須具有理解這一套語法的“文學能力”,才能完成體裁樣式所規定的閱讀任務。
    3 文學傳統和個人寫作的橋梁
    體裁理論,實際上把當前的文本與歷史形成的文學規范相對照和聯系,通過成規和慣例來把握文本的特點。
    體裁理論能夠反映個人創作于文學傳統的內在聯系
    P62卡勒-“創作一首詩或一部小說的活動本身就意味著介入某種文學傳統,或者至少與某種詩歌和小說觀念有關”。

    *中國二分法:韻文和散文-基于語言形式因素;
    外國二分法:史詩和戲劇-亞里士多德《詩學》
    三分法: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
    四分法:弗萊-戲劇、敘事詩、抒情詩、小說(表現形式)
            中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第二節 詩歌
    一、詩歌與抒情
    *詩歌: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樣式
    詩:用講究韻律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現情感與思想的文本
    主要特點-抒情性、韻律性、想象性(西方曾更注重其敘事性)

    *抒情性表現:首先,在對題材的選擇和處理上。情感生活成為詩歌特有的內容。以人的內心情感的流動和變化為線索展開。
    其感情,凝聚了詩人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審美理解,有強烈的感染力。
    抒情不等于毫無節制的感情宣泄,而是提煉、升華詩人自己的情感為普遍的審美意義。
    *想象性:情感的運動為想象和幻想的活躍提供了內在動力
             唯有豐富的想象才能成為情感的表現找到外化的形象

    二、詩的語言和結構
    *“詩是語言的精粹”(朱自清)
    詩的語言:凝練而富于變現力,具有節奏和韻律
             對日常生活語言的“背離”a扭曲、變形語言
                                     b“破壞”規范句法
    *節奏:詩人情感支配下,由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以及音節的停頓所構成的一種有規律的運動。
           是傳達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緒、情感的構成部分。
           體現在句子內部,也體現在句與句、節與節之間的聯系和結構上。
    *韻律、格律:在字數、節奏、押韻、音調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
    *語言與形式關系研究
    西方形式主義-強調、關注
    黑格爾:“……一種著意安排的藝術就會損害真正的詩的效果”
    對日常語言的“背離”與“回歸”的矛盾P69

    *結構:表層結構-分行、分節排列
           深層結構-跳躍式

    三、詩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那種蘊涵著特點意念,讀者得之于言外的藝術形象。“意”指意念、意蘊。“象”指經過意念、意蘊點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
    特點-是一種為表達某種意蘊而創造的形象。
    西方:偏向于主觀印象在意象構成中的作用
          T?艾略特P70-“客觀對應物”-由意生象
    意象的創造與運用受民族的心理結構、文化背景和文學慣例的影響,還受已存在的詩歌意象體系的制約,甚至和人類共通的心理有關。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或審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點。應具有鮮明的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王國維-意境論集大成者)
    A在構形和表意兩個環節上,表意居于主導地位。
      表意一般還具有超越性、哲理性的特點——
    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蘊不但超越了具體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可再三玩味體驗的空間。
    哲理性:其包含的意蘊往往已不是或不僅僅是對具體事物的認識評價,而是對整個社會、人生、宇宙、歷史的一種哲理性感受和領悟。
    B其繪形受主體意識的投射、點染;還有虛化、集合性的特點
    虛化:P71
    集合性:

    第三節 散文
    “邊緣文體”
    一、散文與感受的抒發
    散文的產生始于文字記事
    *文學散文與非文學根本區別并不是在于是否講究語言形式之“美”,是否講究修辭技巧;其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它是人生審美感受或感悟的抒發,而非文學則不以這種審美表現為目的。
    文學散文是一種以抒發對人生審美感受為內容的文學體裁。

    *散文把感受的抒發作為基本內容和行文脈絡P74
    散文不僅在內容上要求真實、直接、自然地表達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和體悟,更揭示其產生的過程和緣由。取材廣泛、豐富,幾乎沒有對象上的限制。表現方式、手法,兼用敘述、描寫、抒情,沒有慣例、成規。限制僅在于必須融進作者自己對生活對象的真實感受和體悟,反對虛構。傳達審美感受往往直接,保持原生形態,自然親切。

    *抒情性散文:較多情感成分,注意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散文詩)
    記敘性散文: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分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等。
    議論性散文:以議論為主,在敘事或描寫的語境中,融合較多的抒情成分,抒發自己對人生、社會、歷史的審美感受和體悟。

    *雜文、小品、隨筆P76

    二、自然和自由的形式
    *與詩歌比較P76 結構方面
    *以主體內心情感和思緒流動起伏為線索,具有心理結構或情緒結構的特點。沒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規,具有靈活性。

    *語言
    質樸自然,隨性而談,娓娓動聽;有相當高的精煉和想象性的要求;風格整體上要求自然和放松;重視修辭方式和語言技巧(格律)。

    *為作者個性張揚提供廣闊的空間。

    第四節 小說
    一、小說與敘事
    *中-小說源:《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亦遠矣”
               漢-一文體,“叢殘小語”(桓譚) 雛形
               唐-獨立的文體
    西-新奇的故事 novel——roman,中世紀,傳奇故事——fiction,謊言和杜撰虛構之辭

    小說的本質特征:敘事性、虛構性

    *敘事:即講故事,是一個按照一定順序用話語講述一系列事件的過程。
    敘事原則:接續與轉換
    敘事順序:敘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與事件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和關系。
    敘事的特征:1 展示連續發展的,趨向于一個充實和圓滿結局的系列事件,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順序排列起來的。
                2 “逆向的因果關系”,“反向語言”。
    從敘事層面看,小說具有運用敘事話語相對完整地客觀展示普通人生的特征,從而使小說明顯地不同于其他文學體裁。敘事是小說的本質特征之一。

    *虛構
    不等于虛假,在文學藝術中,虛構處于真實與虛假之間,
    1 一種敘述因為它是虛構的而具有了文學性。文學敘述賴以存在的條件是,敘述者或敘述手段的存在,以及所敘述事件的不存在。
    2 真實生活構成了小說家和讀者的經驗世界,而小說的虛構則是在經驗世界上的改造和變形,或者說是被作家心靈折射之后的結果。

    強調小說的虛構性,主要目的不在于顯示它與真實的界限,而在于說明小說敘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展現小說對于可能世界的構建與描繪,虛構是小說敘事又一本質特征。

    小說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有一定長度的、虛構的敘事文體。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構成小說敘事內容的基本成分,是現代小說形成之前的一種敘事形態。
    小說對故事的敘述實際上是通過情節展開的。

    *情節與故事的不同P83(09年論述題)
    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蘊意取決于事件本身。
    情節是對事件所以發生的原因和過程的描述。

    情節敘述的特點P83

    *傳統小說理論:強調人物、情節、環境三個基本要素,三者關系,構成其主要內容。
    人物塑造離不開情節,情節的展開也不能沒有人物。
    (現代小說理論看法不同)P84

    *情節上:功能性人物觀-體現其在情節中的作用
             心理性人物觀-是獨立存在的意義

    *人物分類:
    A共時層面:a福斯特-扁型人物、圓型人物
                b韋勒克-靜態型的、動態型或發展型的
    B歷時層面:a博爾赫斯——史詩-英雄-人類典型
                             小說-    -人物的毀滅、角色的墮落
                b中國傳統小說人物形象發展過程:魔化-凡化-變形化

    三、敘事理論
    *現代敘事理論討論重點:小說的敘事方式上
                           敘事作品是如何說的——敘事作品的組織形式和表現方式
    主要研究課題:主人公、敘述者、敘事方式、敘述行為
    *研究涉及三層面:
    (一)故事層面
         故事層面上,敘事理論的關注焦點是在小說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關系。
    語言學:A表層結構:指這些句子本身的組織形式
            B深層結構:是隱含于句子內部的更為簡單和抽象的規則公式
    敘事學深層結構-從文本中抽象出來的一系列被敘述的事件及其參與者,體現作者對世界的認知傾向,小說人物的角色地位及人物與行動之間的內在語義關系等。
    敘事學表層故事-體現了從有限數量的基本結構中生成故事的無限變體,體現了敘事者按照一定的時序原則和因果原則對故事的支配。

    (二)敘事層面
    敘事層面關注的是敘述者及其敘事行為的問題

    敘事層面上的文學分類:
    A有敘事人但無故事——抒情詩
    B有場面和故事,無敘述人——戲劇
    C有故事又有敘述人——敘事文學

    敘事學理論有研究的一個要點:敘述人與作者的關系
    小說中的敘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創造的一個特殊角色
    強調敘事人和作者的區別,意味著敘述者和他的敘述行為實際上是構成敘事內容的一種成分,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敘事者的分類:P87
    “熱奈特”等人分:“超故事”敘述者-處于所敘述故事的“上面”
                     “內故事”敘述者-為“超故事”敘述者所講故事中的一人物,他又講了一故事
                     “異故事”敘述者-不參與故事,不再故事中出現
                     “同故事”敘述者-參與故事,在故事中出現
    “全知”特質的敘述者——最常見(魯迅《藥》)

    (三)文本層面
    主要討論敘事時間、敘事視角、敘事距離等問題。

    敘事時間:文本時間-故事時間
              兩者關系的處理-敘述技巧在敘事虛構作品中,時間為故事和文本之間的年月次序的關系。
    熱奈爾:A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B進速  (加速、減速)
            C頻率   (事件在敘述中發生的次數和重復次數)

    敘事視角/距離——小說語言處理方面
    敘事距離:在敘述文本中體現為所提供的細節的數量和精確程度,細節多、精確則敘事者與讀者離場景近,否則,則遠。
    敘事視角:又稱“透視”“聚焦”
             關注“誰在看”“誰在講”的問題
             可分A外部視角 外部敘述者聚焦結果 B內部視角 故事中人物的角度
    *巴赫金 復調小說理論 (陀思妥耶夫斯基)09年
            強調小說人物自身意識的獨立性,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 “雜語”“多聲部”
    *米蘭?昆德拉 復調性——結構層面上
            小說中有關章節對同時展開的多條故事線索的結構性處理

    *里蒙-凱南 文本內部的復調
               文本外部的復調

    *文本的互文性(09年名詞解釋):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間的多聲部復調結果
           指一個文本之內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

    第五節 劇本
    特殊性:是戲劇性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為演出而寫,服從于戲劇藝術的整體特征
    一、戲劇藝術與劇本
    *戲劇:狹義-drama 話劇
           廣義-包括傳統舞臺演出形式,戲曲歌舞伎
           是以演員扮演劇中人物,通過動作和對話等方式塑造的舞臺形象作為審美觀照對象的表演藝術,是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

    劇本:為戲劇提供文學底本及舞臺演出記錄,也稱“臺本”,具有過渡性、中介性。

    *戲劇-處理演出時空和劇情時空的關系
    西-寫實的方法、“三一律”
       閉幕、暗轉換場等方式
       寫實布景
       動作在固定的空間和延續的時間中發展
       盡可能與日常生活接近
    中-虛擬性 寫意性
       語言和動作結合交代與體現時空變化
       借助簡單道具
       動作、語言與日常生活有一定差異
       有特定意味的表演程式

    *劇本需充分考慮舞臺表演方面的特點,同時考慮觀眾的接受條件和習慣。
    首先,劇本在篇幅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和小說、報告文學相比,要求人物、事件及場景相對集中,使觀眾在有限的時空里對作品內容留下較清晰深刻的印象。
    再次,劇作家必須充分注意戲劇的藝術特點,包括各種不同的戲劇樣式的特點。
    注意觀看演出的觀眾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

    二、戲劇結構、沖突和情境
    *戲劇結構-講求集中性
    “三一律”:規定劇中的情節、地點、時間必須完整一致,即每劇限于單一的故事情節,事件發生在一個地點并于一天內完成。

    集中性要求:A幕(閉幕)、場(暗轉)的劃分
    B把許多應交代的時間,人物推到幕后,通過人物敘述來表現。

    *戲劇沖突:指表現在戲劇中的,因矛盾雙方的意志對抗或人的內心矛盾而造成的,能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沖突。是戲劇藝術表現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是戲劇性的集中表現,也是戲劇、劇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強調戲劇沖突,是為了適應戲劇舞臺演出的需要。
    戲劇沖突具有集中性、激烈性、必然性
    必然性,即形成戲劇沖突的根本動因在于矛盾雙方內在的對立和沖突
    內在對立-人物性格、命運和利益之間的對立,而不是與之無關的偶然事件
    意志沖突-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內在的、必然的特點

    *戲劇情境(07年):是指孕育和表現戲劇沖突的情節和境況;
    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活動的具體的時空環境,對人物發生影響的時間的具體情況和人物之間的關系;
    包含了戲劇情節構成的諸多因素、環境條件、人物關系……

    *根據戲劇沖突的性質和特點,分類戲劇:
    (一)悲劇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主人公不甘心于命運的安排,不屈從與環境的壓迫,而進行的抗爭和奮斗。
    (二)喜劇 以可笑性為外在表現特征
    阿里斯托芬 四種A以社會生活中的否定**物為對象的諷刺和幽默喜劇
                    B表現社會生活的肯定**物的抒情喜劇
                    C把人生最深層苦難扭曲為笑的荒誕喜劇
                    D通過逗樂的舉動和夸張戲謔來引人發笑的鬧劇
    (三)正劇 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的戲劇樣式
    十八世紀,狄德羅、萊辛倡導,博馬舍正名
    矛盾沖突總是以先進戰勝落后、正義戰勝邪惡獲得解決,以正面人物戰勝反面人物獲得勝利而告終。

    三、戲劇語言
    *戲劇的敘事具有抒情性
    *人物語言在戲劇文學中的重要性
    戲劇的敘事主要依靠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在戲劇抒情和敘事中承擔多項任務,展開劇情、推進戲劇沖突、表現人物性格特點,與臺下的觀眾形成交流。

    *有動作性、個性化的特點,富于潛臺詞
    個性化: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氣質、職業、經歷、性格和所處的特定情境
    動作性:人物語言不僅讓觀眾聽,更要讓觀眾能夠看,能夠影響其他人物、人物關系,使矛盾沖突發生變化。
    潛臺詞(01、08年):指有些話戲劇人物沒有說出,但觀眾可依據劇情,意會到話中有話,另有所指,還有一層潛在的意思沒有直說,給觀眾留下意會、回味、想象的余地。
    ——為了表現戲劇沖突。
    *要求盡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動聽
    *不能封閉于劇情之中,僅限于劇中人物的交流,還應包括和觀眾交流、對話的成分。
    06年論述題 戲劇文學的審美特征
    02年       荒誕派戲劇特征
    第三章 文學的形態類型
    第一節 文學思潮、流派和形態類型
    文學的形態類型在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而文學思潮的發展變化和各種流派活動對文學類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學思潮與流派
    *文學思潮:(07年)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下,為適應社會變革和藝術創新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并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學思想潮流。
    特點:以張揚某種文學觀念為標志,探索和建構與時代變遷相適應的審美范式是其顯著特點。

    *文學運動:指稱思潮現象,強調“思潮”對于某個“階段”,某個“時期”文學活動的影響的廣泛性和持久性。
    形成:A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一種思想所倡導的文學思想和創作主張,是隨著社會變革的進程和創作時間的深化才逐漸清晰起來的。
          B文學活動本身的矛盾沖動是促成思潮發生的內部原因,也是探討思潮形成時不可忽視的因素。
    文學思潮形成的內部原因:是指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在文學活動直接相關的各種因素,如文學觀念和審美追求的變化,與之相應的文學規范和創作準則的提出,……

    *文學流派:(06年99年)指一批作家,因為在思想傾向和文學觀念上有了相近的見解,在創作實踐上有共同的藝術追求,并以他們的創作實績顯示了相似的風格特色,而形成的創作群體,流派形成的基礎和標志,相近的文學見解,共同的藝術追求,特有的群體風格特色。

    *流派與思潮的關系:P103
    聯系:常常同時出現,幾乎形影相隨
         表現為一種文學思潮促成了某個流派甚至多個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或表現為某個文學流派以其廣泛、深刻的影響促進了某種文學思潮的產生。
    區別:思潮的特點體現在對某種文學觀念的倡導上,思潮以文學思想的更迭體現了文學活動對社會變革的回應。
         流派則是創作活動的產物,致力于創作實踐和通過創作成果顯示群體特色是這種文學活動的特點。

    形成:(一)從文學的生存環境看,某些社會歷史條件對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矛盾尖銳復雜、思想文化解放——促進作用)
         (二)與文學生活直接有關的因素構成了流派形成的內部原因
          A從文學本身來講,體現了成規延續的師承關系被許多學者視為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B(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思想傾向相近,有共同關心的文學和社會問題,在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上有共同語言,一致認同和遵循某種創作準則,才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原因。

    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出現時文學走向自覺,走向成熟的一種標志。

    二、文學形態類型的風格特征
    *目前,不少學者承認的文學創作類型分法:浪漫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
    文學分類涉及-A文體種類的劃分
                 B風格類型的劃分

    文學形態類型的形成實質與文學觀念有關:
    表現形態是某種文學觀念在藝術創作中具體體現
    表現形態是創作主體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的外在體現。

    竹內敏雄-體現作家精神特質的藝術風格為區分文學形態類型的根據

    *艾布拉姆斯 兩種關于文學的隱喻
    1 將文學比喻成“鏡子”,用鏡子的反映來說明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所以作者關注藝術形象與現實的相似程度,追求藝術創造的真實感,形成表現形態上的寫實風格;
    2 把文學說成照亮人生啟迪心智的“燈”,強調文學是詩人的情感、幻想和理想追求的表現,文學被解釋成心靈的表現,是主體情感的自然流溢。

    *文學形態類型形成后,成為規范創作和接受的一種因素。
    *文學形態類型形成中,思潮和流派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現實主義文學
    04年論述題 現實主義具有哪些特點?是否具有“細節的科學的特點”
    *現實主義的三種意義:
    A指一種文學思潮或文學運動,在這個意義上,現實主義是一個與特定時期相關的概念,指發生在文學史上某個時期的思潮、運動或流派,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歷史過程。
    B指一種審美理想或文學精神,根本特點在于它尤為強調文學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參與,包括了一切嚴肅對待現實人生的文學。(98年 與浪漫主義的不同)
    C指文學的一種表現形態或形態類型,其特點是以生活固有的樣子來建構藝術世界,把文學視為現實生活的再現。

    一、現實主義文學與寫實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的形態類型,現實主義文學最為顯著的風格特征是它的“寫實性”,主要體現在“真實性”和“客觀性”

    A真實性:要求文學在表現形態上具有再現生活原貌的特點是“寫實性”的標志,也是其基本內涵。
    a注重藝術表現的具體、細致、精確,如重寫實白描和細節刻畫
    b其寫實性以藝術概括為基礎,以求表現更廣泛的人生內容,揭示隱藏于瑣碎生活現象之中的某種本質性的東西。

    B客觀性:主體創作態度的“客觀性”
      客觀性,是現實主義文學表現“真實性”的條件和前提。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內在規定。
    要求作家必須忠于現實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飾生活;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生活,按照現實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去表現生活。
    是對“總體性”即社會整體而言的,而非只是記錄生活現象,絲毫無介入。
    讓人洞悉人生的藝術魅力,具有了近乎歷史文獻的價值。

    *現實主義是一種以寫實性的形象和形態,通過典型化的藝術概括來表現社會現實和人生經驗的文學類型。

    二、現實主義理論的發展
    *19世紀前期,開始在歐洲形成
    1826年出現“現實主義”專用的文學理論術語
    1842年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嚴格摹寫現實”……創作主張已涉及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
    1855年法國畫家庫貝貝其畫展的展覽目錄前言——“現實主義宣言”,強調面對現實
    1857年《現實主義》一書出版  論文集
    1857年《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遭審判
    現實主義 19世紀中后期影響最大的文藝思潮

    *柏拉圖-模仿說-模仿的是“感覺世界”-失去再現真實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詩學》-模仿說-對外在世界的復制或再造-一直在西方傳統文學理論中居于主導地位

    *重要性
    對敘事文學的研究:體現在與人物形象創造有關的典型理論上。

    *“典型”概念
    (一)典型: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典型問題的論述(06年 闡述15分)
    1 典型人物具有“整體個性”的特點
    2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體現了深廣的社會歷史蘊涵。
    典型人物以他們獨特的個性和命運,顯示了人生和人性與社會歷史活動密切相關的某種底蘊,從而成為人們關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的社會蘊涵的對象。

    (06年)典型人物身上所顯示的人生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會性,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對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影響。

    從環境的典型性上理解人物的典型性:
    一方面強調了社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們行動的原因
    另一方面,又通過環境的典型性,揭示了影響人物性格和命運的社會環境的豐富內涵。

    3典型人物在表現人生上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典型的獨創性在于他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對象中發現奧妙,并以這種發現和敞開提升了讀者對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審美的形態顯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會價值。
    *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敘事文學所創造的,在整體個性的表現中顯示了某種社會歷史蘊意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
    現實主義文學的藝術概括是通過典型化的途徑來實現的。
    典型化:通過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象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來。

    *自然主義 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興起
              是對批判顯示主義文學理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理論的形成深受實證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遺傳學的影響。

    (05年)自然主義就是以自然科學和實證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方法來觀察和表現社會人生的一種文學主張和文學實踐。

    自然主義文學只表現生活現象是“怎樣”的而不去追問“為什么”的原因,其基本出發點是追求“絕對的真實”。作家如左拉。

    第三節 浪漫主義文學
    表現理想和幻想是促成文學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學構成的基本要素

    一、浪漫主義文學與表現
    *“表現”為浪漫主義文學形態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義對“表現”的張揚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產物
    是資產階級反對王權和貴族的民主運動、民族覺醒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浪漫主義文學的“表現性”主要體現在“抒情性”和“個性化”的方面
    (一)抒情性
    根源于它的“表現論”的文學觀P124

    把表現性視為浪漫主義的一種質的規定,還在于表現和抒情促使浪漫主義形成了其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的特點。
    (對情感的表現讓浪漫主義詩歌擁有了自己的對象和自己的感受方式)
    (二)個性化
    浪漫主義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于個人理想和幻想的表現。根據作品和它所反映的世界關系來判斷文學的價值的。

    浪漫主義把個性主體視為文學的靈魂所在。
    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境界是一個想象的,超現實的,主觀化了的世界,通過建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縱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個人的愿望。
    強調個性表現使浪漫主義文學帶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

    *“表現性”規定了浪漫主義文學類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義文學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和藝術表現的方式上,都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推動了重情感分析和個性研究的批評模式)

    題材:神話傳說,奇異故事,異國風情
         描繪了一個理想的世界
         民間文學的資源(傳說民歌、民謠)

    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大膽的夸張,奇異的想象,強烈的情感,華麗的語言,濃郁的色彩……

    *浪漫主義是以一種充滿激情的藝術形象來表現理想追求、主觀情感和某種社會心理的文學類型。

    二、浪漫主義理論的發展
    *形成影響:柏拉圖-靈感說、迷狂說
               朗吉弩斯-天才論

    浪漫主義文論是西方文學從古典向現代的一次蛻變,從模仿論的文學觀向表現論的文學觀的一次蛻變。

    *從范式的轉換的角度看,浪漫主義文論對想象、自然和詩歌藝術的闡釋對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想象
    浪漫主義之前,以文學創造的機械論為基礎
    浪漫主義強調想象的創造性

    浪漫主義文論對想象的研究:A推動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形成這種文學類型的標志性特征
                             B促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觀念的確立
    2自然
    *浪漫主義文論所說的“自然”的第一含義:把自然視為人的本性
    浪漫主義文論要求文學表現真情實感

    “原始主義”:推崇人類生存的原始狀態,認為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有語言和人性的純樸

    *浪漫主義文論所說的“自然”的第二含義:相對于“社會”來說,浪漫主義文學一方面把大自然作為自己的題材,另一方面,在對自然的描繪中,表現對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違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業文化的失望。

    *“自然”,在浪漫主義文學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神秘感——神話、宗教的意象

    *浪漫主義對想象自然和詩歌藝術的理論闡釋是相互關聯的 如韋勒克的話P129
    浪漫主義自然觀——象征、神話——洞察實在——相信人類心靈的創造力的認識論——有生命的自然界、真正的象征主義


    第四節 現代主義文學(09年名詞解釋 08年論述)
    *產生于19世紀末,衰落于20世紀中葉
    包括了象征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意識論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等文學流派或文學現象
    表現動蕩不安的20世紀的西方社會思想、心理、生活
    顯著特點:對傳統的顛覆

    一、現代主義文學與象征
    *作為文學類型的現代主義在表現形態上具有“象征”特點,是從總體特征上說的。

    象征最主要特點:它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意義的
    現代主義文學所說的“象征”不僅是一種表現技巧或表現手段

    *導致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發生的兩個重要原因:
    傳統理念和信仰的喪失以及對現實社會的迷惘

    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哲學和思想基礎

    基本內容:表現有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全面異化產生的精神創傷、表態心理、絕望情緒和虛無思想
    示意符號和表現形態——象征(不僅是一種表現技巧或表現手段)

    現代主義所塑造的形象:A往往帶有某種象征意味,不僅是形象本身,而且還是一個符號,含有大于其本身的意義和內容
                          B要求讀者更關注其暗示、隱含或象征的意味

    二、文學傳統的顛覆
    現代主義文學以形象、主題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創新與變異,顯示了現代主義對傳統的顛覆

    主要體現:
    1在內容上的“向內性”
    包含兩層意思:a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觀性,即現代主義在整體表現上的主觀化;b指現代主義把自己的表現對象轉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及至潛意識心理和非理性世界

    現代主義認為人的心理生活,特別是潛意識的心理活動,更能夠揭示人性和人生的意義。

    2在表現上的“隱喻性”
    指現代主義文學常常用間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現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塑造藝術形象
    使形象成為一種符號、一種象征,其蘊意隱含于象征符號中

    作品和形象所蘊涵的意義,往往不是其直接呈現的意義,不是其本身具有的意義,而是一種引申的、隱含的或象征的意義。

    3形象的“符號化”
    也可理解為形象的象征性,指現代主義文學形象一般都有符號特點,都有某種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
    讀者不能按照想象直接呈現的內容來理解形象,而要把形象視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感悟其隱含的內容。

    對文學主題的把握、理解和拓展上,涉及“異化”的主題
    對異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現代主義文學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的集中表現。
    A人與人關系的異化:極端冷漠、殘酷、自我中心成為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準則
    B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人對于生存于其間的社會的反對,表現了個人全面反對社會的傾向
    C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理性與本能的對立,感官與精神的對立,以及由此形成的雙重及至多重人格。
    “尋找自我,追問‘我是誰’,表現人性的失落,無法確認自己的身份現實人格分裂等等”——表現的題材和主題
    D人與自然關系異化:常以現代都市生活與自然的對立,以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以技術、物質對人類的壓抑甚至控制這類題材來表現

    *現代主義文學揭示和暴露了資本主義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反映了由此造成的社會和精神危機,有它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但,它所表現的對人類社會和前途的徹底失望,確實一種消極的情緒。

    *藝術特征:(08年+及其藝術成因)
    表現方式和手段上有了許多不同于傳統文學的特點
    認為藝術是表現,是創造,不再是再現,更不是模仿,極大膨脹了文學的主觀成分
    內容和形式關系上,傾向于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

    A重主觀表現;
    采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
    ——晦澀難懂 –變現、變異+主觀
    B重藝術想象;
    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相當大的主觀性-離奇、乖巧、跳躍性
    C重形式創新
    語言形式上,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式、排列方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zz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在中國7月1日是什么節?(答案為兩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av无码播放一级毛片免费野外|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今天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5|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波多野结衣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88久久中文字幕|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18禁无遮拦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www.中文字幕|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yy111111少妇影院里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射 |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欧美无乱码久久久免费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线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avtt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