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試題二參考答案
查看(4496) 回復(0) |
|
香爾滾姐姐
|
發表于 2014-11-20 19:24
樓主
模擬試題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承認阿瑪特即海洋的存在,屬于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故A 入選。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考核考生的識記能力、再認能力。緊緊 抓住題干“變”與“不變”的分歧,BD 首先可排除,因為從字面看,不是分歧與對立,而后 在AC 中進行比較,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為C,因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的 標準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凡是認 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則是唯心主義。 3.【答案】B 【解析】事物的聯系和運動構成規律。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 律是客觀的,它的客觀性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相反,人的意識及其指導下 的實踐卻要受規律的支配。荀子的這句話表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它既不因有 了堯這樣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現了桀那樣的暴君而消失。故B 選項是正確答案。 4.【答案】D 【解析】列寧的這句話是對壟斷的形成的描述。所謂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 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操縱 與控制。壟斷是從自由競爭中形成的,是作為自由競爭的對立面產生的,所以選項D 正確; 而A 選項錯誤在當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自然而然地走向集中,并不一定說只要出現 生產集中就一定產生壟斷;壟斷的出現并不能消除競爭,而是凌駕于競爭之上,與之并存, 所以B 選項錯誤;C 選項并不是描述壟斷的目的,壟斷條件下的競爭的主要目的是要獲取 高額壟斷利潤和鞏固、擴大已有的壟斷地位,它所描述的是自由競爭的目的。因此,本題 正確答案是D。 5.【答案】A 【解析】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的理論范疇,其實質和核心是全體社會成 員或者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 圍內,對生產資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他們共同的 意志和需要。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不能利用生產資料為自己牟取私利。因此選A。BC 兩 選項內容屬于公有制主體地位主要體現的兩個方面。D 選項與題意無關。 6.【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今年《毛中特》課程中2013 版新大綱增加知識點。新版大綱在“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中增加了一個方針,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推 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D 選項為正確觀點。A 選項四 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B 選項人民民主專政是國體。D 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 7.【答案】D 【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三大外交方針。1953 年12 月,周恩來在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系統地提出了和平共 處的五項原則,20 世紀70 年代,毛澤東審時度勢,果斷地決定打開中美關系的大門,提出了 “一條線”的外交戰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鄧小平根據形勢的變化,果斷、及時地指導我們 黨改變了以往的外交戰略,確定了“真正的不結盟”戰略。 8.【答案】C/B/A 【解析】本題考查一國兩制相關考點。臺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臺灣問題是中國 國內戰爭遺留問題。臺灣問題實質是中國的內政。1992 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 交流基金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在此 基礎上開啟了兩岸事務性商談。 9.【答案】C 【解析】三民主義的核心為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民族主義,即民族革命,包括“驅 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 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民權主義即政治革命,內 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是三民主義的 核心。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 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國家還可按原定地價收買地主 的土地。 10.【答案】D 【解析】1918 年7 月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指出:“俄羅斯之革命 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向中國人民第一次正確地闡述了十 月革命的性質。11 月、12 月,他相繼發表《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 的勝利》兩篇文 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熱情歌頌了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歡 呼“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 年9 月、11 月,他又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一文,明確地把馬克思主義稱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并且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余 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表明,李大釗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個馬 克思主義者。 11.【答案】A 【解析】一個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所規定的,而社會對 于一個人的價值評判,也主要是以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為標準。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 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正確的選項為A。B 選項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是社會評價一個人 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CD 選項屬于評價一個人價值的方法。 12.【答案】B 【解析】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 和奉獻精神。在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中,公私之辯始終是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欲”是中 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 13.【答案】A/D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內涵。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包括愛崗敬業、誠實 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其中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中最高層次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目標指 向。因此選A/D。 14. 【答案】B 【解析】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從法律程序出發。程序問題在法律領域居于 非常重要的地位。簡單地說,程序是法律所規定的法律行為的方式和過程,法律通過規定 明確的程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程序告訴人們實施某種法律行為時,應先做什么事情,后 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與其他類型的思維方式相比,法律思 維更為關注行為的程序問題。 15.【答案】B 【解析】時政類題目。 16.【答案】D 【解析】時政類題目。 二、多項選擇題 17.【答案】AC 【解析】這個材料強調了,無論是李四光的學說,還是馬寅初的理論,都是對客觀內 容的真實反應,是真理。這個不因為人們不重視就會有所改變。所以,真理的內容是客觀 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李四光的學說指導了實踐,使我們發現了石油,體現了意識 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18.【答案】AD 【解析】現代工藝把葉子鑲嵌在陶罐上,葉子獲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葉依偎 而煥發出新的生機和光彩。新產品備受消費者青睞,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體現了 觀點A,新價值的創造改變了秋葉和陶罐的屬性這一說法錯誤,違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 重自然物的客觀屬性為前提這一原理,秋葉和陶罐價值的增值需要觀念創新,但最終能否 實現增值還要取決于人的消費需要,C 觀點片面,D 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 19.【答案】AC 【解析】本題難度較大。竹竿效應說明,要將竹竿提高水平的關鍵因素,這就體現了 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觀點一重點論的觀點,體現了抓好關鍵部分以提高整體水平的觀 點,因此,AC 正確。B 項強調了兩點論,與題干不符。題干材料說明了主次矛盾的關系、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而非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所以D 不能入選。 20.【答案】ACD 【解析】大家注意與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矛盾的學說區分,B 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 觀點。 21.【答案】ABC 【解析】略。 22.【答案】BC 【解析】A 選項錯誤,所謂贖買,就是國家有償的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贖買 的具體方式不是由國家支付一筆巨額補償金,而是是讓資本家在一定年限內從企業經營所 得中獲取一部分利潤。D 選項錯誤,在初級形式國家資本主義、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階段, 企業利潤實行“四馬分肥”,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后才對私股實行定息的辦法。 23.【答案】ABD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無產階級專政在不同的國家形式各異,這與 各國的國情與歷史傳統有關。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其實質 是無產階級專政。因為:第一,性質相同。人民民主專政同無產階級專政一樣,都是以工 人階級(經過共產黨)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都是絕大多數人享有民主 權利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的新型民主、新型專政的國家政權。第二,作用、職能相同。 都承擔著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擴大人民民主,鎮壓敵對勢力反抗,保衛和鞏固革命 成果,領導和組織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職能。第三,歷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發展生產 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逐步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和社會不平等, 為未來過渡到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因此選項A、B、D 正確。多黨合作是國家政黨制度,不 是政體。也不是判斷國家性質的依據。C 錯誤選項。 24.【答案】ABC 【解析】D 選項錯誤。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科 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25.【答案】ABCD 【解析】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實質,已經不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而是各 民族人民的內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應該用正確處理人民 內部矛盾的方法來加以解決。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維護祖國統一, 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各民 族共同繁榮的政治前提和基礎。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根本保 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6.【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延安整風相關知識點,屬于記憶型考點,同學們復習時候注意,每 個選項打開也可以單獨命題。 27.【答案】AD 【解析】本題考查2013 版《毛中特》大綱新增加知識點,即“兩個堅定不移、絕不含 糊”,答案AD。 28.【答案】BC 【解析】1924 年1 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 的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 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 得而私”;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并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 狀況。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 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這樣,國民黨一大的成 功召開,就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9.【答案】ABC 【解析】D 選項說法錯誤。第二條戰線與第三條道路破滅無關。其他均為正確選項。 30.【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以生產勞動為中介,而生產勞動一 開始就是社會性的,人類正是在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結成了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 系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現代化,一定要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避 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因此,AC 兩項符合題意。D 選項觀點來 源于十八大報告最新觀點。胡錦濤說,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 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 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 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 永續發展。B 選項觀點錯誤。 31.【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政體等相關內容。B 選項觀點錯誤。因為目前,我國人大代表 選舉只是在縣鄉兩級實行直接選舉。因此選項中“直接”兩字應該去掉,就是正確選項。同 學們復習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易混淆觀點。 32.【答案】ABD 【解析】本題考查胡錦濤十八大報告的內容,屬于時政類題目。 33.【答案】ABCD 【解析】考查習近平講話內容。 三、分析題 34.【答案要點】(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并推動著認識的發 展。從“河道襯砌”到“生態治河”理念的轉變其實是一種認識的發展,這種認識的發展來源 于河道治理這種實踐的發展。 (2)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是解決 當前生態、環境等危機問題的根本。“生態治河”是將河道的治理與生態平衡有機的統一起 來,因此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 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通過實踐與自然發生關系, 并改變和影響著自然。因此,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遵循生態平衡發展 的規律。上述案例說明了人們在改造河道方面遵循水的自然循環規律和生態平衡發展規 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答案要點】(1)標準:“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 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 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原則:第一,保持改革、發展和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 互促進。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第三,把不 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2)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改革創新精神貫 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把改革推向前進。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 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 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 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36.【答案要點】(1)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 放。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進行了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 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的結束了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 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的歷史進程,使 具有5000 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 前景。 (2)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的勝利, 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近代以來中國 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完成了;這就為實現第二 項歷史任務,即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新中 國的成立,為中國崛起奠定前提。1956 年底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 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978 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形 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 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以1992 年鄧小平南 方談話為標志,中國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進入全面崛起時期。2001 年,中國崛起效應開 始全面展現,這一年中國加入WTO,彰顯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以胡 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中國發展和中 國崛起重要的指導思想。近十年來中國迅速崛起,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37.【答案要點】 (1)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網絡生活中為了維護正常的網絡公共秩序需 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社會公德規范在網絡空間的運用和擴展。 “七條底線”包 含了重要的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七條底線”的提出對于網絡公共秩序的維護提供了 最起碼的準繩,有利于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促進中國網路的健康發展。 (2)法律在公共生活中具有強制作用。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 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的作用。法律的強制作用能夠確保法律的應有權威, 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正義。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有利于為司法實踐中懲治利用網 絡實施的相關犯罪提供法律依據,從而為有效地規范網絡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38.【答案要點】(1)內涵:第一,政治上,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應相互借鑒, 建設各國和諧共處、公正、民主的世界。第二,經濟上,提倡進行互利合作,實現全球經 濟和諧發展。胡錦濤認為,應當使當前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共同發 展,實現利益共享。第三,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取長補短,倡導開放、包 容的精神。第四,安全方面,提出實行全球新安全觀,建立和平、穩定的世界。 依據:第一,建立和諧世界符合人類進步的時代潮流。第二,推動建立和諧世界,是 為應對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第三和諧世界是和諧社會在外交領域的延伸 (2)一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同各國相互尊重、擴大共識、和諧相處。 二是同各國深化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三是同不同文明加強交流,增進了解,相互 促進,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四是同各國加深互信,加強對話,增強合作,努力維護世 界和平與穩定。 歡迎糾錯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