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大眾日報 2011-05-19 相關院校:山東大學
5月18日上午,山東大學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共建山東大學農學院儀式在山東省農科院舉行。此舉意味著山東大學在歷經半個多世紀后,恢復農學,成為一所學科門類更加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據介紹,山東大學農學院共建雙方共同遴選師資,今年將首招碩士、博士生,暫時采取“課程以山東大學為主,課題以農科院為主”的模式,逐步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山大與農學深有淵源
2010年4月22日,山東大學與山東省農科院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提出共建山東大學農學院。根據協議,農學院以培養高層次科研、教學和管理人才為目標,申請農學類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學位授權點,主要招收和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根據農學院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共同協商招收本科生事宜。農學院學生具有山東大學學籍,按照山東大學培養研究生相關規定進行培養,享受山東大學研究生同等待遇,畢業后頒發山東大學的學歷和學位證書。農學院教職人員可享受雙方申報渠道申報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項目立項后由申報單位按項目相關規定統一管理。凡以農學院名義申報的項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獎勵和知識產權等歸農學院所有。
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認為,“雙方資源共享,互利共贏。這是一種科技體制、教育體制的創新,一種辦學模式的創新,而把農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有特色的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基地,是我們的主要目標。”
在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王金寶眼里,雙方本是“同根同源”,如今的合作是一種“回歸”。“歷史上,我院與山東大學有著密切的淵源。”早在1906年,濟南農桑總會在山東農事試驗場(山東省農科院前身)內建立了濟南農林學堂,1907年改為山東省高等農業學堂,1926年并入了省立山東大學。1952年經全國院系調整,山東農學院與山東大學農學院合并,成立新的山東農學院(1983年更名為山東農業大學)。自此,農學在山大成了空白。
近年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與山東大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在轉基因玉米、轉基因耐鹽小麥、轉基因蔬菜等生物育種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領域開展了合作研究,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建設優勢學科打造創新平臺
王金寶介紹,山東省農科院作為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綜合實力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列,在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特色明顯。“十一五”期間,省農科院承建啟用了中國農業科技黃淮海創新中心和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成20個研究試驗單位,研究領域涵蓋了糧經作物、畜禽、土肥、植保、農業信息技術等43個學科,擁有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轉基因玉米中試與產業化基地、農業部黃淮海作物遺傳改良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新型肥料創制重點實驗室等57個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立項科研經費五年累計達到6.35億元。
而山東大學擁有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動物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省重點實驗室、省植被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省部級高水平研究平臺,微生物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國家生物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生物科學)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兩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雙方的合作可以說是一種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我們期待著在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更多的成果。”王金寶說。
記者了解到,雙方將優先圍繞農業生物、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研究領域共建一批優勢學科,打造科研創新團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建成一批具有山東區域特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優勢學科。
擬重點打造兩大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依托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點建設農作物、畜禽、農業微生物等高標準共享技術創新平臺,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實驗室管理系統,促進農業應用技術和物化產品的研發;成果轉化平臺,積極參與山東省“一黃一藍”國家發展戰略,依托現有成果中試孵化基地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等,優先為成果的中試、熟化和試生產提供平臺支持,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