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9-01 相關院校:華南師范大學
個人簡介:張倩葦,女,教授,博士。荷蘭Twente大學訪問學者和高級研究學者。《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1,第二完成人)。國家級精品課程《學習論》和廣東省精品課程《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心理學》的主要成員。主持并完成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60多篇,有數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教育》和《教育文摘周報》等轉載。任《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2004)和《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2000)兩部教材的副主編,出版專著《信息時代的技術與課程發展》(2009)和《Supporting Teachers to Enact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2012)。
研究興趣: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技術比較研究
電子郵箱:qianwei.zhang@gmail.com
學習經歷
6.2005.1-2012.5.16,荷蘭Twente大學行為科學學院課程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5.2000.9-2007.6,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4.2003.9-2004.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培訓。
3.1989.9-1992.7,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教學論專業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2.1987.9-1988.1,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進修心理測量、實驗設計、心理衛生等課程。
1.1981.9-1985.7,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學習,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8.2011.3-2011.5,荷蘭Twente大學(博士研究)。
7.2010.4-2010.6,荷蘭Twente大學(博士研究)。
6.2008.12-2009.5,荷蘭Twente大學高級研究學者(華南師范大學留學基金,博士研究)。
5.2005.1-2006.6,荷蘭Twente大學訪問學者(國家留學基金委,博士研究)。
4.2003.12-至今,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任教授。
3.1998.11-2003.11,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現教育信息技術學院)任副教授。
2.1992.9-1998.10,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任助教、講師。
1.1985.7-1992.8,湖北大學教育管理系任助教,從事心理學、心理測量、心理衛生與咨詢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代表成果
A.學術著作和教材
4.2012,《Supporting Teachers to Enact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Qian wei,Zhang.Doctoral Thesis.Enschede:University of Twente.
3.2009,《信息時代的技術與課程發展》。張倩葦。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獨著)。
2.2004,《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副主編)。
1.2000,《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副主編)。
B.學術論文
31.2013,Zhang,Qianwei,JokeVoogt&JanvandenAkker(2013,inpress).Aprofessionaldevelopmentarrangementforsupportingteachers’enactinginquiry-basedintegrativepracticalactivitiesinChina.InTjeerdPlomp&NienkeNieveen(eds.)IllustrativeCasesofEducationalDesignResearch.Enschede:SLO.
30.2012,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貴州省為例。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12期。
29.2012,貴州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政策選擇。張倩葦,王咸偉,胡小勇,況姍蕓,《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28.2011,教育設計研究的本土化應用:支持教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研究。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7.2011,教育中的ICT國際比較研究:荷蘭特溫特大學教授普朗普訪談。張倩葦,朱廣艷,《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第1期。
26.2009,信息時代的游戲素養與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5.2008,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設計研究:以河流城市為案例的分析。張倩葦,張笑歡,《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第9期。
24.2007,設計研究:促進教育技術研究的方法論。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3.2006,廣州市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報告。張倩葦,《教育導刊》2006年第4期。
22.2005,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發展及其對策研究。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第11期。
21.2003,美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動態及其啟示。張倩葦,張敏,《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20.2003,珠江三角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調查與分析。張倩葦,曾靜靜,《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9.2003,珠江三角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調查分析。張倩葦,曾靜靜,謝曉雯,黃劍亮,《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第7期。
18.2003,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及其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啟示。張倩葦,《外國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被人大復印資料《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7.2003,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十個策略。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3年第7期。
16.2002,珠三角教學信息化模式探索及其現代意義。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2年第12期。
15.2002,珠三角教學信息化模式探索及其現代意義。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2年第12期。
14.2002,視覺素養教育: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3.2002,網絡環境下學習評價新模式的探索。張倩葦,桑新民,《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第2期。
12.2001,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1.2000,學習的自我評價:含義、內容及其能力的培養。張倩葦,《教育導刊》2000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0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2000,讓學生學會在協作中學習。張倩葦,桑新民,趙納新,《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10期。
9.1999,現代教育新技術下教師角色的轉換。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1999年第6期。被21世紀園丁工程叢書《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全文收錄。
8.1999,運用認知失調理論,創設問題情境。張倩葦,《學科教育》1999年第12期。
7.1998,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新進展。張倩葦,《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9年第1期全文轉載,分別收入《學校教育現代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和《信息教育研究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6.1998,虛擬現實技術與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5.1998,教學最優化理論與電化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4.1996,學習策略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3.1993,實驗教師素質結構芻議。張倩葦,《教育研究與實驗》1993年第3期。
2.1993,學習困難兒童診斷量表的制定及其結果分析。張倩葦,《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
1.1991,被試反饋法在心理診斷中的運用。張倩葦,《教育研究與實驗》199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1993年第8期全文轉摘。
科研項目
5.2011年貴州省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十大招標課題“推進貴州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的途徑和政策研究”(主持)
4.2008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學重點項目“教育設計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及其本土化應用”(主持)
3.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教育技術與課程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
2.2004年度廣東省“十五”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技術與課程發展研究”(主持)
1.2000年度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珠江三角洲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主持)
獲獎
2001年,《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第二完成人)分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課程與教學
A.本科生課程
信息素養、教育技術專題研究、視覺心理學、傳播心理學、教育技術發展新趨勢、網絡教學研究、學與教的理論
B.研究生課程
技術與課程、學與教的理論研究、教育技術名著選讀、文獻綜述與論文撰寫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