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9-06 相關院校:武漢大學
馮黎明,男,生于1958年,祖籍河南安陽,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文藝學理論和西方文藝思想史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科研情況】
一,學術專著:
1,《語言的歡悅》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技術文明語境中的現代主義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3,《走向全球化---論西方現代文論在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界的傳播與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二,主編著作:
1,《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二十世紀歐美發達國家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新時期湖北文藝批評主潮論》武漢出版社2010年
三,參編著作:
1,《現代藝術詞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2,《外國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
4,《百部名著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5,《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審美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四,譯著:
1,《走入迷宮——當代文化的同一性與變異性》(合譯,第一署名)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2,《薩特論藝術》(合譯,第一署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五,學術論文:
A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
1,《文學接受與閱讀主體》《湖北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2,《文學藝術中的“反思”》《學習與探索》198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89年第六期)
3,《創作家的“二律背反”》《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4,《同構與逆反:文學與現實關系新解》載《語言文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5,《語言學的文學本體論》《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1年第十期)
6,《論通俗文學的通俗性》《通俗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
7,《論文學話語與語境的關系》《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五期)
8,《文學性與文學理論的悖謬》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十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9,《漢語:一種天然的詩性語言》《文藝報》2005年3月8日第二版。
10,《狀物與文學性》《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5期。
11,《文學批評的學科身份問題》《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12,《明天誰來招安文學理論?》《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3,《文本的邊界——徘徊于歷史主義和虛無主義之間的“文學性”概念》《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十期)
14,《怎樣將豐富的閱歷提煉成為優秀的藝術品》《寫作》1987年第11期。
15,《漢語批評八人談》(合著,第一署名)《長江學術》2006年第3期。
16,《人民性:從漢語的角度看》《江漢論壇》2008年第1期。
17,《文藝學的知識屬性與課程教學新思路》(合著,第一署名)《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第2期。
18,《文學史:文學性的故事》《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
19,《論文學理論的知識學屬性》《文藝研究》2008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12期/張未民、陶東風主編《中文文藝論文年度文摘2008年版》全文轉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文學研究中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對立的知識學根源》《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21,《現代性與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困境》《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4期。
22,《學科互渉與文學研究的知識依據》《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期。
23,《文學研究:走向體制化的學科知識》《文藝理論研究》2011第4期.
24,《藝術自律與市民社會》《文藝爭鳴》2011年第11期。
25,《形式研究與形式化方法》《文藝研究》2012年第1期。
B現代藝術文化研究
1,《一切藝術都趨向音樂:現代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美術思潮》1987年第4期。
2,《現代派:一幅關于繪畫的繪畫》《真善美》1991年第1期。
3,《現代藝術與文化斷裂》《真善美》1991年5期。
4,《現代藝術中的人類渺小意識》載《語言文學論叢》武漢出版社1992年。
5,《現代藝術與交流危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6,《現代主義文化與娛樂形式問題》《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1992年第四期)
7,《圣徒•英雄•流浪漢——近代藝術中人格觀念的變遷》《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十期)
8,《戰后西方青年運動述評》《青年探索》1993年3期。
9,《現代藝術三題》《通俗文學評論》1996年2期。
10,《現代主義藝術的反現代化傾向》載《長江學術》第一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11,《后現代藝術中的“不確定性”》《南方文壇》1997年第4期。
12,《新技術革命與新藝術革命》《文藝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六期)
13,《技術的“去蔽”與藝術的“出場”》《江漢論壇》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十二期)
14,《終結與再生:關于藝術消亡問題的思考》《文藝爭鳴》2003年第2期。
15,《第三種文化與藝術的轉型》《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
16,《當代文學:認知文化的式微》《文藝爭鳴》2004年第5期。
17,《技術化社會與文學的意義》《江漢論壇》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四期)。
18,《高新技術產業化時代的藝術》載《人文講壇講演錄第一輯(上)》(湖北大學文學院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技術化社會中審美文化的轉型》《襄樊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20,《文化視域的擴展與文化觀念的轉型》《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總第67期)。
21,《中國·人民·革命——20世紀思想文化的三種現代性焦慮》《華文文學》2010年第2期。
C現代哲學研究
1,《現代西方哲學的社會生活基礎問題》《哲學研究》198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88年第七期)
2,《現代哲學中的語言學問題》《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1990年第七期)
3,《現代哲學的日常化傾向》《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4,《第三種文化:喪鐘為誰而鳴?》載《長江學術》第8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5,《如何才能做一個體育愛國者?》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十四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D文學史與當代文學現象研究
1,《也談艾蒂安形象的階級本質問題》《武漢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84年第八期)
2,《新時期文學與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合著,第一署名)《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4期。
3,《孤獨與選擇:張賢亮與存在主義文學》載《語言文學論叢》,湖北人民出版1989年。
4,《人與時間的對話:沈虹光戲劇隨想錄》《湖北作家論叢》(第四輯)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
5,《人與藝術的對話:費力小說隨想錄》《湖北作家論叢》(第五輯)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6,《中國古典文學類型學描述》《湖南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二期)
7,《文化心理的必然延展——漫談古代藝術的手法》《云南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
8,《天真的男子漢:作為一種原型的莽漢形象》《文藝爭鳴》1990年第4期。
9,《古典人生哲學的解體——論〈紅樓夢〉的時間意識》《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10,《“新寫實小說”評析》(合著,第一署名)《湖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5期。
11,《論馬克思恩格斯的鑒賞趣味》載《馬列文論研究》(第十一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12,《全球化語境中當代漢語文論的二難處境》《文藝研究》2005年第7期。
13,《接受的焦慮與重建的隱憂:西方現代文論影響下當代漢語批評的二難處境》載《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2006年。
14,《文化的地域差異性與國家意志的總體化——中國現代性的兩個方面》《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四期)
15,《論技術文明對當代文學表意方式的影響》載《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
16,《文化的轉型與文學的式微》《中外文化與文論》(第十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啟蒙現代性之尷尬----與<五四遺事>有關的遺事》《湖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8,《在崛起的時代》《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
19,《文化研究:走向后學科時代》《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十期)
20,《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一場現代性焦慮》《湖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12期。《學術界》2009年第5期摘要介紹)
21,《理論同一性之夢的破滅—關于《關鍵詞》們的關鍵問題的反思》《文藝研究》2010年第10期。
六,當代文化評論:
在《文藝報》,《中華讀書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湖南日報》、《文化報》、《青年心理咨詢》、《中學語文》、《足球報》、《深圳特區報》、《青年探索》、《長江商報》等報刊上發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七,科研項目:
1,武漢大學“十五•211工程”重點項目〈現代傳媒與中國社會文化發展〉之子項目〈新時期中國文學觀念轉型研究〉。經費支出2.5萬元,起止時間2004——2006年。
2,武漢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文學研究方法論”。經費總額3萬元,起止時間2007年---2010年。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學科互涉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革命”(項目代碼08JA75032)。經費總額7萬元,起止時間2008年---2012年。
4,武漢大學“985”文化創新平臺二期拓展項目、文化部武漢大學文化創新藍皮書《2009中國文化創新年度報告》子項目“文化理論創新報告”,經費1.5萬元。
5,湖北省文聯重點文藝創作項目《新時期湖北文藝批評主潮論》,經費1.2萬元。
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現代性視域中的藝術自律問題研究》(批準號1OBZW002)。經費總額12萬元,起止時間2010——2013。
八,出席學術會議:
1,《高新技術產業化時代文藝的發展》(2001年11月,武漢大學,大會發言)
2,《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文學與人》(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
3,《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學民族性問題》(2002年4月,湖南師范大學)
4,《技術化社會與漢語文學的文學性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6月,武漢大學,大會發言)
5,《消費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2004年6月,四川大學,大會發言)
6,《科學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寫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河南大學)
7,《2005:新時期文學理論回顧與展望》(2005年10月,中南大學)
8,《文化研究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6月,武漢大學,大會發言)
9,《文學批評與文化批判》(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7月,華中師范大學)
10,《批評理論與當代文學生產》(2008年12月26----28日,暨南大學)
11,《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論壇》(2008年12月16---18日,南京師范大學)
12,《建構論還是本質論:新世紀文藝學的建構與整合》(2009年4月23日---24日,首都師范大學)
13,《2009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28日---29日,武漢大學)
14,《新中國文論6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六屆年會,2009年7月17日---19日貴州大學)
15,首屆全國文藝學高峰論壇(2009年11月8日---11日,首都師范大學)
16,“兩型”社會與文化建設(2009年12月26日---28日,湖北省文聯)
17,《2010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1日---3日,臺灣中原大學)
18,《文學與政治: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經驗與理論》(2011.10.14---17,紹興文理學院)
19,《文藝學新問題與教學改革》(2011.10.20---22,北京師范大學)
20,《中西比較視野中的西方文論》國際學術會議(2011.12.10---12,山東大學)
九,科研獲獎
1,《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主潮》---1990年湖北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2,《藝術文化中的哲學問題研究》---1990年湖北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3,《語言的歡悅》---1994年湖北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文學藝術中的哲學問題》---1990年湖北省文學學會優秀論文獎。
5,《技術文明語境中的現代主義藝術》---武漢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5年)。
【教學情況】
一,承擔課程:
1,本科生課程:《文學概論》(漢語言文學專業專業必修課)
《二十世紀歐美發達國家文化》(跨專業通識課)
《文藝美學》(專業選修課)
《西方文論》(專業選修課)
《世界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必修課)
《后現代文化與文論》(專業選修課)
《西方文明史》(專業選修課)
2,碩士生課程:《文學研究方法論》(跨專業必修學位課)
《現代主義藝術思潮》(文藝學專業必修學位課)
3,博士生課程:《西方文學理論專題研究》(專業必修學位課)
《審美現代性研究》(專業選修課)
二,教學獲獎
1,2004---2005學年度武漢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優秀獎
2,《多學科視野中的‹文學概論›課程改革》---2006年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合作)
3,《文藝學的知識屬性與課程教學的新思路》---2008年武漢大學優秀教學論文一等獎。
4,《文學史:文學性的故事》---2008年武漢大學優秀教學論文三等獎。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