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9-07 相關院校:武漢大學
高文強,1969年生,湖北孝感人。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武漢大學文學院工作。曾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專業從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任韓國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教研室主任;并兼任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佛教文化等方向研究。
一、論文
1.《簡析玄言詩的緣境特征》,《學術研究》(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2.《通變辨義》,《文心雕龍研究》第4輯,2000年;
3.《東晉詩歌哲理化思潮探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4.《回歸與超越》,《文藝報》159期,2002年10月26日;
5.《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1期;
6.《言不盡意論的現代詮釋》,《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7.《論詩緣情說的現代誤讀》,《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8.《20世紀佛教與六朝文學批評研究述略》,《零院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9.《試論佛教論爭對劉勰折衷方法的影響》,《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0.《論蕭統文學批評折衷意識的佛學背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1.《論永明士人對尚俗審美觀之接受與佛教之關系》,《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3輯,2005年12月;
12.《佛學東漸對詩歌聲病觀念及規則的影響》,《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轉載;
13.《論永明文學批評的新變特征》,《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入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鑒(2006)》2010年10月出版;
14.《東晉南朝士人與佛教之關系淺析》,《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
15.《從生成語境看“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理限度》,《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6.《文化研究與現代性國際高層學術論壇述評》,《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
17.《南朝士人群體與佛教關系演化之特征》,《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8.《東晉詩歌哲理化的三個層次》,《鄖陽師專學報》2008年第1期;
19.《老子“味”范疇的哲學內涵之生成及其流變》,《天府新論》2008年第4期;
20.《晉宋之際士人新變文化心態的佛學背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21.《失語·轉換·正名》,《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6輯,2008年8月;
22.《老子“反”范疇的哲學內涵之生成及其流變》,《船山學刊》2008年第4期;
23.《老子“反”范疇的文論意蘊》,《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24.《古代文論三十年:轉型與新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25.《老子“自然”范疇之哲學內涵的生成及流變》,《中州學刊》2008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26.《學會從生活細微處反思人生——<一臂之力的偉大>賞析》,《寫作》2008年第12期;
27.《橫看成嶺側成峰:“<金剛經>多學科學術對話”會議述評》,《正信》2008年第12期;
28.《老子“道”范疇的文論意蘊》,《殷都學刊》2009年第1期;
29.《老子“自然”范疇的文論意蘊》,《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30.《佛學東漸對宋齊士庶等級矛盾的沖擊與消解》,(韓國)《東亞人文學》第15輯,2009年6月30日;
31.《老子“味”范疇之哲學內涵及其文論意蘊》,《華中學術》(第1輯),2009年10月;
32.《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六朝佛教與文學批評研究》,(韓國)《中國語文學》第54輯,2009年12月;
33.《老子“妙”范疇之哲學內涵及其文論意蘊》,《江淮論壇》2010年第1期;
34.《文藝生產要有的放矢》,《人民日報》2011-1-11;
35.《晉宋之際佛學社會化原因初探》,《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1期;
36.《龍學百年的回顧與反思》,《長江學術》2011年第2期;
37.《近十年(2000-2009)六朝佛教與文學批評研究述評》,《武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38.《魏晉南北朝佛教文學之差異性》,《武漢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39.《永明文人佛教實踐考論》,(韓國)《東亞人文學》第21輯,2012年4月;
40.《試論文化產品評價機制的構成要素及其內在張力》,《長江學術》2012年第2期;
41.《從“自主式”到“參與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初探》,《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集》(2),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42.《漢語國際教育中傳統文化傳播之反思》,(韓國)《東亞人文學》第22輯,2012年8月;
43.《論佛學影響六朝文學的三個維度》,《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44.《佛學東漸與宋齊文學觀念的雅俗嬗變》,《文藝研究》2013年第6期;
45.《論審美文化產品評價元素的內在張力》,《漢江論壇》2013年第10期;
46.《新世紀以來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審美特征分析》,《文藝新觀察》2013年第5期;
47.《從<文心雕龍>的傳播看劉勰身份定位的嬗變》,《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48.《新時期以來湖北獲獎文學作品的定量分析》,《文藝新觀察》2014年第1期;
49.《論永明文人的佛教實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50.《“自然”:作為道家文化關鍵詞之生成流變及影響》,《理論與當代》2014年第5期;
51.《中國文論形式研究的進一步推進——評<春秋筆法與中國文論>》,《西部學刊》2014年第6期;
52.《“批評意象”芻議》,《中國文論》(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
53.《“道”:作為道家文化關鍵詞之生成與流變》,《文化關鍵詞研究》(第一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54.《星云大師人間詩學思想要義述略》,《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55.《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教育危機”問題》,《長江叢刊》2015年9月下旬刊。
二、著作
專著:
1.《日月清朗,千古風流——世說新語》,第二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佛教與永明文學批評》,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4.《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編著:
1.《中國文化概論》,副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2.《大學美學》,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中國文學批評史》,副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4.《中國文學批評史》,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5.《百年龍學的會通與適變》,第二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文化關鍵詞研究》(第1輯),第二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7.《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第二主編,北方文藝出版社2015年;
8.《中國文論經典導讀》,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三、項目
主持科研項目:
1.《老子》中的文論關鍵詞,武漢大學重點研究中心項目,2005-2007;
2.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07-2010;
3.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08-2010;
4.佛理禪思與中國文論的詩性精神,武漢大學“211”工程項目,2008-2012;
5.韓國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述評,武漢大學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前沿追蹤計劃項目,2010-2011;
6.佛經中的文論關鍵詞研究,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2010-2013;
7.黃鶴樓詩歌研究,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2014-2015;
8.佛學東漸與六朝文學思潮的嬗變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14-2017;
9.星云大師人間詩學思想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東亞與東南亞人間佛教“專書寫作”獎助計劃項目,2015-2017;
主持教學項目:
1.佛教與中國文學,武漢大學通識課程建設項目,2005-2007;
2.“文藝美學”教學資料的電子化及其應用研究,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2007-2009;
3.佛教文化,武漢大學通識課程建設項目,2008-2011;
4.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參與式”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武漢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4-2017;
5.佛教文化,武漢大學精品基礎通識課程項目,2015-2020;
6.佛教文化,武漢大學MOOC課程建設項目,2015;
參與項目:
1.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評價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負責人,2012-2017;
2.中國文化元典關鍵詞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2012-2017;
3.師生同創青春版——傳統人文學科教改理念與實踐,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參與,2013-2015。
4.“互聯網+”時代的本科教改理念及實踐,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參與,2015-2018;
5.中華思想通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參與,2015-2020。
四、獎勵
科研獎勵:
1.2007年《佛教與永明文學批評》獲武漢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2015年《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獲第九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2015年《論審美文化產品評價元素的內在張力》獲第九屆湖北文藝評論獎二等獎。
教學獎勵:
1.2006年“多學科視野中的《文學概論》課程改革”獲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2008年獲武漢大學優秀班級導師稱號;
3.2009年《中國文化概論》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4.2014年“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獲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精品通選課”;
5.2014年“傳統人文學科教學模式的創造性轉換”獲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6.2015年《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教育危機”問題》獲武漢大學優秀教學研究論文三等獎。
聯系方式:gaowenqiang@188.com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