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7-04-28 相關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董軍
單位: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地址: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若水路398號
郵編:215123
電話:0512-62872548
個人主頁:http://sourcedb.sinano.cas.cn/zw/zjrck/201003/t20100302_2786152.html
個人簡歷 Personalresume
1基本情況
董軍,男,1964年11月出生于蘇州市,1997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破格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2007年得到“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資助,同年任“軟硬件協同設計技術與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期間兼任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0年就職于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仿生部、學科交叉綜合研究部)。2011年被授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領軍項目)”稱號,2013年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計劃”(創新型)。廈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研發領域是人工智能方法及其在健康醫療、傳統文化中的應用。指導博士生、博士后10余名。
曾在工業界和高校分別工作近9年。親歷了從技術研究、工程開發、產品構思、團隊組建到成果轉化的過程,崇尚積極的團隊精神、理性的批評態度、明確的社會擔當、嚴肅的科學思想和良好的人文情懷,并強調校所與企業互動、研究與產品關聯、開發與市場結合。
2 科技研發
在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約70篇;申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近30項;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4部,在電子工業出版社等出版合作編寫的書刊5部;主持973項目的課題等10余項。《“心跡”的計算──隱性知識的人工智能途徑》將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在人工智能60年之際出版。
醫療健康
面對我國醫療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和規劃,與醫生共同提出“可佩戴無線心電圖監護/診斷儀”開發建議,在企業平臺上實現的相應的設備分別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注冊證(滬食藥監械(準)字2005第2211301號,滬食藥監械(準)字2006第2210232號),是我國率先進入市場的同類產品。
提出關注隱性知識的思維模擬研究方法,2012年發表在《IEEEIntelligentSystems》上的研究成果的審稿人意見摘錄如下:所提出的方法可能以顯著的方式改變心電圖診斷的標準實踐(董軍.人工智能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經過十余年的持續研究,目前,計算機輔助心電圖分析方法是所見公開發表中最具競爭力的,并已實現實時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未來主要用戶是面向基層醫療的云計算服務平臺和可佩戴終端制造商。
其它方面
在書法創作模擬方面,提出基于統計方法的筆劃變形模型,相關工作2008年發表在IEEEIS出版的“AIinChina”專輯中,正如主編所言:書法藝術源遠流長,這項科學研究極具中國文化特色(董軍.計算機書法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在網絡路由方面,提出基于預測的智能策略,其仿真效果比AT&T和加拿大電信使用的路由選擇方法在負荷平衡和業務通達率上更優(董軍.網絡路由與智能模擬.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3教育教學
2008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專業知識教學的“一體化”思想,安排一個一以貫之的項目,學生在學習和研發的過程中,圍繞該項目進行鍛煉,使他們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在實踐中應用。進而形成“貫通知識、強化能力、重視素質”的教學理念,獲2009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董軍.學歷史思教育──教育的反思與歷史的回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研究方向 Researchdirection
1、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