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山東大學 2019-08-09 相關院校:山東大學
353衛生綜合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流行病學
一、考試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對流行病學基本原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試內容:
(一)基礎知識:流行病學的定義;流行病學定義的詮釋;流行病學的應用;流行病學的原理;流行病學特征;流行病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流行病學發展簡史;流行病學發展前景展望。
(二)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頻率測量指標;疾病流行強度;橫斷面分析及出生隊列分析;疾病的時間分布;地方性疾病。疾病三間分布的特征及影響因素;疾病三間分布的綜合描述及移民流行病學。
(三)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現況研究的概念、目的及種類;現況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現況研究中常見的偏倚及其控制;現況研究的優缺點。生態學研究的定義、生態學研究的方法。生態學研究的應用及局限性。
(四)隊列研究:隊列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隊列研究的目的、類型及設計與實施;隊列研究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隊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隊列研究的優點與局限性。選擇隊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五)病例對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病例對照研究的類型;病例對照研究的實施、數據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病例對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病例對照研究方法的優點及局限性。實施病例對照研究應考慮的問題。病例對照研究的實例。
(六)實驗流行病學:實驗流行病學的定義、特點及設計與實施;實驗流行病學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實驗流行病學的概述。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及社區試驗的特點。實驗流行病學的優缺點。實驗流行病學應注意的問題。
(七)篩檢:篩檢的定義與應用;篩檢的分類和目的;篩檢試驗的評價方法及指標。篩檢效果的評價;篩檢的常見偏倚及控制。
(八)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真實性及結果的變異;偏倚的定義、分類、測量及控制。
(九)病因與因果推斷:流行病學病因的定義;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因果推斷的邏輯方法;因果關聯的推斷標準。統計學關聯到因果關聯。病因模型;因果聯接方式。
(十)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的概念及區別;疾病的三級預防;疾病監測的定義、種類、相關概念及用途;疾病監測的工作內容及方法。監測組織和監測系統。在宏觀水平制定預防控制的策略;全球衛生策略和初級衛生保健。疾病監測的歷史和發展。
(十一)傳染病流行病學:傳染病發生與傳播的基本條件;流行過程的生物學基礎;疫源地及流行過程;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計劃免疫和免疫程序;擴大免疫規劃;預防接種;預防與控制傳染病的策略;計劃免疫監測與評價。新發傳染病的特點及控制措施。
(十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特征及主要類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與步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準備及處理。
(十三)分子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分子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實驗室檢測技術;分子流行病學的應用。
(十四)遺傳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疾病病因中遺傳與環境的相對意義;遺傳流行病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遺傳性疾病的預防。
第二部分 衛生統計學
一、考試目的:
掌握衛生統計學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理論、方法,能夠運用統計學理論和方法解決衛生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二、考試內容
單 元內 容要 點
一、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1)資料的類型
(2)總體和樣本
(3)參數和統計量
(4)概率與頻率
二、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1.定量資料的頻數分布頻數分布的類型與用途
2.集中位置的描述算術平均數、幾何均數、中位數
3.離散程度的描述極差、四分位數間距、方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
4.正態分布(1)正態分布的特征
(2)正態分布曲線下面積分布規律
(3)標準正態分布
5.醫學參考值范圍(1)正態分布法
(2)百分位數法
三、總體均數的估計和假設檢驗1.均數的抽樣誤差(1)均數抽樣誤差的概念
(2)標準誤的含義和計算
2.t分布(1)t分布的特征
(2)t界值表的使用
3.總體均數的估計(1)總體均數估計的概念與意義
(2)置信區間的含義與應用
(3)均數置信區間與醫學參考值范圍的區別
4.假設檢驗(1)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
(2)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
5.t檢驗(1)樣本均數與總體均數比較的t檢驗
(2)配對t檢驗
(3)成組t檢驗
6.Ⅰ型錯誤與Ⅱ型錯誤(1)Ⅰ型錯誤與Ⅱ型錯誤的概念
(2)檢驗效能的概念
7.假設檢驗的注意事項假設檢驗的注意事項
四、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適用條件
2.多個均數的比較(1)完全隨機設計方差分析
(2)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
(3)多個均數間兩兩比較
五、分類資料的統計描述1.常用相對數率、構成比、比的意義與應用
2.應用相對數應注意的問題(1)構成比和率在應用中的區別
(2)合計率的計算
(3)指標的可比性
(4)觀察例數問題
3.動態數列及其分析指標動態數列常用的分析指標及其應用
4.標準化法(1)標準化的基本思想及其意義
(2)直接和間接標準化法的應用
(3)標準化死亡比的含義
六、率的抽樣誤差與Z檢驗1.率的標準誤(1)率的抽樣誤差的概念
(2)率的標準誤的含義與計算
2.總體率的置信區間總體率的置信區間
3.率的Z檢驗(1)樣本率與總體率的比較
(2)兩個樣本率的比較
七、χ2檢驗1.四格表資料(1)成組設計四格表資料χ2檢驗的計算及應用條件
(2)配對設計四格表資料χ2檢驗及應用條件
2.行×列表資料(1)行×列表資料的χ2檢驗
(2)行×列表資料χ2檢驗應注意的問題
八、秩和檢驗1.非參數檢驗非參數檢驗
2.秩和檢驗(1)配對設計差值的符號秩和檢驗
(2)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
(3)成組設計多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
九、直線回歸與相關1.直線回歸(1)直線回歸方程的建立
(2)直線回歸系數的含義及其假設檢驗
(3)直線回歸的應用及應注意的問題
2.直線相關(1)直線相關系數的含義與計算
(2)直線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
(3)直線回歸與相關的區別和聯系
3.等級相關(1)等級相關的適用范圍
(2)等級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
十、統計表和統計圖1.統計表制表的基本原則及其注意事項
2.統計圖(1)制圖的基本要求及其注意事項
(2)統計圖的正確選擇
十一、統計設計1.兩種研究類型的特點(1)調查研究的特點
(2)實驗研究的特點
2.調查設計(1)調查設計的基本內容
(2)四種基本的抽樣方法
3.實驗設計(1)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2)實驗設計的基本要素
(3)常用的幾種實驗設計方法
4.樣本含量的估計(1)樣本含量估計的意義
(2)樣本含量估計應具備的條件
(3)常用樣本含量估計的方法
十二、醫學常用人口統計指標1、人口統計學常用人口統計學指標
2、出生統計學常用出生統計學指標
3、死亡統計常用死亡統計學指標
十三、壽命表1、壽命表簡略壽命表的概念
2、壽命表編制的基本原理(1)編制簡略壽命表的基本原理
(2)壽命表中常用的四項指標的意義
十四、生存分析1、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生存資料的基本特點
(終點事件、生存時間、截尾值、生存率)
2、生存率的估計(1)Kaplan-meier法
(2)壽命表法
3、生存率的假設檢驗對數秩檢驗
十五、多元線性回歸1、多元線性回歸的概念(1)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模型中的參數
2、多元線性回歸的應用(1)對回歸模型的評價
(2)應用線性回歸分析時應注意的事項
第三部分 環境衛生學
一、考試目的
環境衛生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與人群健康關系的科學。它既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又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可以說,環境衛生學是由預防醫學與環境科學相互結合的產物。環境衛生學是以人類及其周圍的環境為研究對象。闡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人體對環境的作用產生的反應(即環境一機體相互作用),這是環境衛生學的基本任務。
環境衛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大氣衛生、水體衛生、飲用水衛生、土壤衛生、住宅與公共場所衛生、城鄉規劃衛生、環境質量評價和家用化學品衛生等。
二、考試題型:名詞解釋、問答題、論述題。
三、考試內容
(一)基礎知識
1、掌握環境衛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2、重點掌握環境、原生環境、次生環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的概念;
3、了解環境衛生學的發展簡史及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成就。今后我國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
(二)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1、掌握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掌握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主要類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機理;掌握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的辯證統一關系;
2、掌握名詞:生態系統、生態平衡、食物鏈、生物放大作用、環境污染、劑量-反應關系、劑量-效應關系、生物標志物。了解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3、掌握環境有害因素對機體作用的一般特征;
4、重點掌握環境污染對健康的不同影響以及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危險度評價。
(三)大氣衛生
1、掌握大氣污染的概念,大氣污染的來源及污染物的轉歸、主要的大氣污染物;
2、重點掌握影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的因素,大氣污染、主要污染物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3、了解大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和監測方法,大氣衛生防護措施;
4、掌握名詞: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有效排出高度、大氣溫度垂直遞減率、自凈、光化學型煙霧、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溫室效應、酸雨、基準、標準。
(四)水體衛生
1、了解水資源的種類及其衛生意義、水質性狀及評價指標;
2、掌握紹水體的污染、自凈及水體污染的危害。
3、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原理及原則。
4、掌握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監測,水體的衛生監督。
5、掌握名詞:水的渾濁度、總固體、硬度、溶解氧、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總有機碳、總需氧量、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水體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自凈、生物富集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公害病
(五)飲用水衛生
1、 重點掌握飲用水與疾病的發生原因及其防治要求,飲用水氯化消毒的方法與影響因素;
2、 熟悉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分散式給水、集中式給水的衛生要求。
3、 熟悉涉水產品的衛生毒理學評價程序。
4、 了解生活用水質標準,水質處理的有關問題,涉水產品的有關問題
5、 掌握名詞:介水傳染病、氯化消毒副產物、有機前體物、水的硬度、混凝沉淀、過濾氯化消毒、余氯。
(六)土壤衛生
1、了解土壤的衛生學意義及衛生特征;
2、掌握土壤的污染與自凈;
3、重點掌握土壤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土壤的衛生防護。
4、掌握名詞:土壤孔隙度、土壤的毛細作用、土壤中的背景值、土壤自凈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腐殖質
(七)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1、掌握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定義及診斷方法。掌握碘缺乏病(IDD)、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特征。了解地方性硒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學特征。
2、重點掌握IDD的病因、流行病學特征、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3、掌握名詞: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
(八)環境污染性疾病
1、了解環境污染性疾病的特點。
2、掌握慢性甲基汞中毒、慢性鎘中毒的發病原因、機制、流行病學概括、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并了解其防制原則。
3、了解宣威肺癌高發的原因、流行病學特征及其病因的環境流行病學研究;了解軍團菌病。
4、掌握名詞:環境污染性疾病、公害病、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俁病、先天性水俁病、慢性鎘中毒、痛痛病、退伍軍人病。
(九)住宅與辦公場所衛生
1、 掌握住宅設計的衛生要求、住宅小氣候的綜合評價指標、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2、 熟悉室內小氣候及其生理評價指標;室內小氣候的衛生要求;
3、 了解住宅的基本衛生要求及住宅設計的衛生學措施;
4、 了解辦公場所污染來源及對健康的危害;
5、 重點掌握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的關系、居室空氣清潔度的評價方法及相應的衛生措施。
6、掌握名詞:住宅、不良建筑物綜合征、居室容積、居室凈高、居室進深、采光系數、室內小氣候、有效溫度、建筑物相關疾病
(十)公共場所衛生
1、了解公共場所的衛生學特點及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與監督。
2、掌握名詞:公共場所。
(十一)城鄉規劃衛生
1、了解人居環境的內容、意義。熟悉城市規劃的基礎資料。掌握我國城鄉規劃的基本原則及衛生學要求。掌握居住區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及城市環境噪聲的評價指標。
2、重點掌握我國城鄉規劃的基本原則及衛生學要求。
3、熟悉居住區環境質量及城市環境噪聲的評價指標。
4、掌握名詞:城鄉規劃、城市功能分區、容積率、居住建筑密度、居住區人口密度、生態基礎設施。
(十二)環境質量評價
1、 掌握環境質量評價的內容及環境質量指數法。
2、 熟悉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3、 了解環境質量評價的目的、種類。
4、 掌握名詞: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質量指數法、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健康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
(十三)家用化學品衛生
1、 掌握家用化學品的安全性評價和衛生標準。
2、 熟悉家用化學品和化妝品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3、 了解家用化學品和化妝品的種類、衛生監督和管理。
4、 掌握名詞:化妝品、刺激性接觸性皮炎、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化妝品光感性皮炎、光毒性皮炎、化妝品痤瘡
(十四)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其應急處理
1、 掌握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定義、基本特征,了解其分類、分級。
2、 了解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3、 重點掌握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準備及應急處理。
4、 掌握名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準備、應急響應、應急監測。
第四部分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一、考試目的
熟悉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論以及職業病致病因素與職業防護的方法
二、考試內容
(一)概論
【目的要求】
1.掌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基本概念、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與職業病的特點。
2.掌握三級預防原則。
3.熟悉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病損。職業病的診斷。
4.熟悉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
5.熟悉勞動過程中有關疾病及預防。
6.了解作業類型、勞動過程中作業能力的動態、人類工效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作業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內容】
1.基本概念:職業性有害因素;職業性病損;職業病;健康工人效應;氧需、氧債、氧上限、動力(態)作業;靜力(態)作業。
2.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與職業病的特點,三級預防原則。
職業病診斷原則、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基本準則。
3.職業生命質量:職業生命,職業生命質量。
4.職業生理學:體力與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評價,作業能力等。
5.職業心理學:社會心理因素,職業緊張,心身疾病等。
6.職業工效學:人體測量及應用,機器設備與工具,作業環境,勞動組織等。
(二)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概念、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體內過程、影響毒物對機體毒作用的因素、生產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則。
2.掌握職業中毒臨床類型及主要臨床表現;掌握常見毒物的毒作用機制、毒作用表現、處理原則及預防措施。
3.熟悉職業中毒的診斷、急救和治療原則。
4.了解毒物的存在狀態、接觸機會。
【內容】
1.概述:生產性毒物、氣溶膠、職業中毒概念,生產性毒物來源、存在形態、接觸機會、進入人體的途徑。毒物在體內的過程,影響毒物對機體毒作用的因素,生產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則等。職業中毒臨床類型及主要臨床表現、診斷、急救和治療原則。
2.金屬與類金屬中毒:鉛、汞。
3.刺激性氣體中毒:氯氣、氨、氮氧化物。
4.窒息性氣體中毒:一氧化碳、氰化氫、硫化氫。
5.有機溶劑中毒:苯中毒。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毒作用共同點、苯胺、三硝基甲苯。
7.農藥中毒:有機磷酸酯類農藥。
(三)生產性粉塵與塵肺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產性粉塵與塵肺的基本概念、粉塵的理化特性及衛生學意義、塵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和診斷原則。
2.熟悉粉塵對健康的影響和預防措施;熟悉矽肺概念、并發癥,矽肺和石棉肺的X線表現。
3.了解粉塵的來源與分類,了解煤工塵肺、棉塵病、其他塵肺等。
【內容】
1.生產性粉塵、塵肺概念,粉塵的來源和分類,粉塵的理化特性及衛生學意義,粉塵對健康的影響,粉塵危害控制。
2.塵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和診斷原則:矽肺、石棉肺、煤工塵肺、棉塵病。
(四)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溫作業、生產性噪聲、聲壓級、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防暑降溫、防止噪聲危害的措施。掌握噪聲對機體的危害。
3.熟悉中暑、減壓病、手臂振動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內容】
1.生產環境中的氣象條件及特點;高溫作業概念、類型與職業接觸機會;高溫中暑概念、表現,防暑降溫措施。
2.生產性噪聲、聲壓級概念;噪聲物理特性及其評價參數;噪聲對人體影響,防噪聲措施。
3.振動及對人體的影響,手臂振動病,振動評價參數;減壓病,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概念及接觸機會等。
(五)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腫瘤
【目的要求】
1.掌握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性腫瘤概念、職業性致癌因素的識別與判定。
2.熟悉常見職業性腫瘤、職業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3.了解常見職業性腫瘤的發病情況、預防原則。
【內容】
1.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性腫瘤概念。
2.職業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識別與判定,常見職業性腫瘤及預防原則。
(六)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評價、預測與控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職業性有害因素接觸評定、危險度評定方法。
2.熟悉生物接觸限值的概念及制定原則。
3.熟悉健康監護的內容和方法。
4.了解作業場所安全衛生評價。
【內容】
1.職業性有害因素接觸評定及危險度評定。
2.職業環境監測:監測對象的確定、檢測方法、環境監測數據評價等。
3.生物監測概念、特點、類別等。
4.健康監護內容和方法。
5.作業場所安全衛生評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有害作業分級評價。
(七)職業衛生法規與監督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場所有害物質接觸限值的種類及概念。
2.掌握工作場所有害物質接觸限值的制定依據及制定原則。
3.掌握職業衛生標準的應用。
4.熟悉職業病防治法的主要內容。
5.熟悉生物接觸限值的概念及制定原則。
6.熟悉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及經常性職業衛生監督的內容及意義。
7.熟悉職業病防治法相關配套法規。
【內容】
1.職業病防治法相關配套法規。
2.職業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物質接觸限值、生物接觸限值、
3.化學致癌物接觸限值、職業衛生標準的應用。
4.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經常性職業衛生監督。
5.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的監督與管理。
6.事故處理與衛生監督。
第五部分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一、考試目的
考察學生對本學科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及其對基本概念與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問題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營養學基礎
掌握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質營養學評價的方法,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纖維的種類及生理功能,熱能消耗的內容及熱能供給量及適宜比例。掌握各類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過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各類礦物質的吸收、代謝和食物來源。
(二)植物化學物
掌握植物化學物的分類及黃酮類化合物、大蒜、大豆皂甙的生物學作用。
(三)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
掌握谷類食品的營養素組成特點及營養價值;大豆食品的營養價值、抗營養因素及加工、烹調、儲存條件等因素對食品營養價值的影響。
(四)特殊人群的營養
掌握孕婦、母乳的營養需要;孕期營養不良對胎兒的影響;母乳喂養的優點。掌握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環境人群的營養需求及合理營養原則;
(五)營養與營養相關疾病
掌握膳食食營養因素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腫瘤、免疫性疾病發生的影響及營養與基因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六)社區營養
掌握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概念及應用;居民營養狀況調查的方法。掌握社會營養監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食品強化的概念、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的內容。
(七)食品污染及其預防
掌握食品腐敗變質的概念,食品腐敗變質的化學過程及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措施,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細菌污染指標、理化指標及意義,掌握黃曲霉素對食品的污染、毒性及預防措施。掌握N-亞硝基化合物、苯并(a)芘、雜環胺類化合物、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氯丙醇、丙烯酰胺化學性污染物及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對食品的的污染及預防措施。
(八)食品添加劑及其管理
掌握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使用要求及衛生管理。掌握各類食品添加劑的種類、用途、作用原理。
(九)食品新技術及其衛生學問題
掌握食品新技術的內容及可能存在的衛生學問題
(十)各類食品衛生及其管理
掌握糧豆、蔬菜、水果、肉類及其制品、奶類及其制品、冷飲食品、酒類、罐頭、食用油脂、調味品及其它食品存在的衛生問題;保健食品、轉基因食品的概念、功能定位、評價、衛生與安全管理。
(十一)食品中毒及其預防
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各種病原菌的生物學特征,常見的污染食品,中毒的臨床表現、診斷和預防原則;引起赤霉病麥、霉變甘蔗中毒的有毒成分、中毒的臨床表現和防治措施。掌握引起河豚魚中毒、組胺中毒、含氰甙類食物中毒的有害成分、常見的食品、中毒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措施;亞硝酸鹽、砷、有機磷農藥中毒臨床表現和急救措施。
(十二)營養毒理學
營養毒理學的概念、營養對毒物的影響和毒物對營養的影響即營養與毒物的相互作用等。
(十三)食品安全及其評價體系
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危險性分析的定義和組成、國內外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及我國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進行食品安全性評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十四)章食品衛生監督管理
掌握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概念及內容,食品衛生法律體系的構成、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系統的概念;掌握食品市場、餐飲業的衛生管理內容。食物中有毒物質限量標準的制定程序。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和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系統在國內外的應用概況。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