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2019-12-05 相關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導師李大勤介紹如下:
李大勤,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個人簡介
李大勤,男,1964年11月生,江蘇連云港贛榆區人。1985年徐州師范學院(今江蘇師大)中文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85-1987任教于江蘇海州師范學校。1990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漢文系獲碩士學位;1990-2000任教于徐州師范學院/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2000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方向,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10月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同年被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學院工作;2005年破格評聘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教授,2008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09年開始招收博士生。現為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漢藏語言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成員,藏羌語項目組負責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瀕危語言志叢書”民族語言系列主編之一;《中國民族語言學報》《海外華文教育》《國際漢語學報》等雜志編委。
二、主要成果
(一)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國家重大招標課題子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5項。
(二)招收、培養研究生一百多名,其中博士生18名。
(三)總計為學生開設的課程近三十門。
先后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形式邏輯、中國語言學史、西方語言學史、現代語言學流派、理論語言學、語義學概論、語法學概論、語言符號學、邏輯與語言藝術。
先后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漢語國際傳播的歷史和現狀、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概論、語義學專題、語用學專題、認知語言學、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專題、形式句法概論、理論語言學、二語習得理論與學習策略、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現當代句法理論研究(博)、藝術話語分析、藝術語用學、漢語生成語法專題研究、語言學研究方法、語言學原著(英文版)導讀。
(四)已出版著作十數部。代表性著作如下:
1.《西藏察隅格曼語》,中國瀕危語言志叢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之一,商務印書館2019。
2.《義都語語法標注文本》,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注文本叢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之一,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
3.《蘇龍語研究》(中國新發現研究叢書之一),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格曼語研究》(中國新發現研究叢書之一),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Vs前多項NP句”及漢語句子的語用構型分析》,語文出版社2003年版。
6.《“XP的VP”及相關問題研究》,語文出版社2003年版。
(五)發表學術論文近五十篇。其中代表性論文有:
1.“X著(O)”的語法意義及“著”的狀態化功能,《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第4期。
2.關系化對話題化的影響——漢語話題結構的個案研究,《當代語言學》2001年第2期。另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01年第10期。
3.藏緬語代詞和名詞的“數”——藏緬語“數”范疇研究之一,《民族語文》2001年第5期。另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 《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02期。
4.“WP呢?”問句疑問功能成因的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6期。
5.蘇龍語概況,《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
6.單位和成分的對立:意義構成和功能層級——兼論漢語語法研究中的相關問題,見《語言本體與應用論集》,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6月。
7.格曼語動詞題元結構及在句子中的映射,《民族語文》2012年第04期。(與呂佳合作)
8.辯論性節目中嘉賓與主持人的重音實證分析——基于重音與意圖突顯的視角,《現代傳播》2013年第03期。)(與章禮霞合作)
9.基于實證的信息單位對話性研究,《當代修辭學》2013年第01期。(與章禮霞合作)
10.松古扎話的語音特點,《語言研究》2017年第4期(與宗曉哲、劉潔合作)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