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2020-02-06 相關院校:延安大學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導師組介紹如下:
李小芳(導師組長),女,陜西洛川人。1995年7月畢業于延安大學外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2000年晉升為講師,并于2004年獲陜西師范大學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2006年11月晉升為副教授。
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外語教學工作。2004年,2007年,在由中央電視臺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組織的“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中,榮獲復賽指導教師三等獎。2006年獲我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獎。2008年,獲由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及教學研究會組織的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指導教師一等獎。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核心論文5篇;并參與“延安大學大學英語精品課程建設”及第4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的“陜北域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的課題研究,主持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題為“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基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科研課題研究。
張志敏,教授,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篇分析,批判性思維。在國內外學術研究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譯著1部,編寫教材1部(副主編),主持校級科研項目6項,主持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學科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子項目1項。
代表成果有:
1、譯著《怪誕現象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2014年3月。
2、教材《批判性思維》(副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批判性思維》修訂版(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3、項目批判性思維研究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學科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子項目,項目編號2012SXTS09。
4、近幾年獨立發表論文
兒童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兩種模式,《延安大學學報》,2013(1)。
無縫銜接下的錯亂情節—《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銜接和連貫分析,《延安大學學報》,2012(2)。
困境下的優雅—解析《殺人者》中的悲情硬漢安德森,《雪蓮》,2012(6)。
曹操的《龜雖壽》與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之比較,《延安大學學報》,2009(5)。
英語專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延安大學學報》(教育研究專集),2009。
海明威短篇小說中的人稱代詞下指照應,《中國校外教育》,2009(5)。
6、獲獎
延安大學1990-1992學年教學質量優秀獎,1996年度延安大學505基金獎,2003年延安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陜西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陜西省優秀科研成果獎,延安大學第三屆教授風采講課比賽二等獎,2010-2012屆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高治東,副教授,副院長,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英國教育哲學學會(PESGB)會員,延安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西南-西北外語教學法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語言認知、語言哲學、英語教育心理學。在《外語電化教學》、《西北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人文雜志》等CSSCI核心期刊、以及《延安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參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的英語教材6部,教輔2部。主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校級項目3項,校級學術專著資助項目1項,參與廳級以上項目4項,校級項目4項。
主要代表成果有:
1、著作
CognitiveStudyofLanguage:TheoryintoPractice(校學術專著資助項目,待出版)
2、教材
《新視野大學英語實訓教程4》(參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9月。
《應用型大學英語》(快速閱讀1)(參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應用型大學英語》(泛讀2)(參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新綜合英語-讀和寫2》(副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新綜合英語-綜合訓練與自測2》(參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新綜合英語-讀和寫教師用書2》(副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項目
主持:
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FIB070335-B15-16),“十一五”國家課題“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子項目,2008年。
延安時期外語教育的特色及啟示(SGH10055),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0年。
外語能力形成的動態意義模式研究,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12年。
外語學習者雙重文化身份特征及其差異性共構(2013JK0298),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科專項)項目,2013年。
外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差異性共構及其教育意涵,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13年。
中外大學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對比研究—以中美英捷日為例(YDJGZD2011-05),延安大學2011年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
基礎英語精品課程,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2008年。
英語語言學,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09年。
參與:
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統一的有效教學方式,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7K005Z),2007年。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辦學品牌與特色的改革研究與實踐,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07年。
陜西省獨立學院發展的現狀、問題、趨勢及對策研究(2010JK370),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2010年。
4、論文
大學英語教學核心要素的特征及教學模式的轉變,外語電化教學,2009年第2期。
空間介詞多義性的哲學認知研究——以英語介詞over為例,西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模式的轉變與建構,寧夏大學學報,2009第3期。
英語多層定語語序的認知分析,陰山學刊,2013年第1期。
英語教學材料的“真實”與“真實性”,延安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實現,延安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話語線性結構問題的認知分析,延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延安時期外語教育的特色及啟示,延安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反單向性照應生成的認知機制,延安大學學報,2012教科版。
空間介詞漸變特征的具身認知探析——以空間介詞Before-After為例,山西師大學報,2013年第S3期。
話語線性結構的認知解讀,商洛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元認知意識指導,碩士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5、獲獎等。
獲延安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被授予2009年度延安大學和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被評為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2007年度先進工作者;獲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13年度陜西省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三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
李艷,教授,副院長,1993年畢業于延安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陜西師范大學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學科教學(英語)、英語教學。從教以來,共發表論文和譯作30余篇。主持或參與省教育廳、延安市、延安大學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各種獎11項。
代表成果有:
1、論文
1)“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策略”于2005年3月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
2)“漢英翻譯教學中對陜北民歌英譯的探討”于2010年8月發表在《黑龍江高教研究》
3)“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的翻譯及教學”于2009年8月發表在《黑龍江高教研究》
4)“以色列翻譯理論在中國的譯介”于2007年7月發表在《時代文學》
5)“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實踐方法研究”于2008年5月發表在《黑龍江高教研究》
2、項目
主持陜西省教育廳項目“漢英文化差異構成的翻譯障礙及其對策研究”
3、獲獎
1)2005年獲得陜西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
2)2007年獲延安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3)2009年獲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三等獎
李世榮,副教授,副院長,1997年畢業于延安大學外語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西方文論。從教以來,在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發表各類文章20余篇,主持省部級、地廳級項目各1項,主持參與校級科研項目6項。
王巧云,女,漢族,1970年11月生,陜西府谷人。1993年7月畢業于延安大學外語系獲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3-2004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訪學,2004年12月任職外國語學院副教授,2006年受聘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生導師。王巧云副教授先后給外國語學院本科生講授《基礎英語》、《二語習得》、《寫作》、《論文寫作》等課程,給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講授《社會語言學》、《學術與學位論文寫作》等課程,曾獲2005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陜西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英語聽力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校級校改項目。公開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與外語教學。
主要獲獎情況
1、高級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延安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年11月
2、高級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陜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4月
田玲,副教授,1999年寶雞文理學院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從教以來,在CS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及其它各類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省級項目1項、地廳級項目3項、校級項目3項。參與教育部、教育廳等科研項目5項,獲得各類獎勵10項。
代表成果有:
1.項目
(1)“延安紅色旅游英譯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11L053)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主持
(2)“五四前后翻譯與政治的互動關系研究”(12JK0267)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主持
(3)“以紅色旅游英譯促進延安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2011ks-22)延安市科技計劃發展項目主持
2、論文
(1)“近代外國文學對中國小說創作的影響”《北方論叢》2010(4)(CSSCI來源期刊)
(2)“佛經翻譯中的讀者觀照及其影響”《齊魯學刊》2008(6)(CSSCI來源期刊)
(3)“魯迅與傅雷翻譯觀之比較研究”《齊魯學刊》2014(3)
(4)“紅色陜北民歌英譯研究----兼評《東方紅》兩個英譯本”《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3、獲獎等
(1)延安大學第三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
(2)延安大學第四屆“教授風采”講課比賽二等獎
(3)延安大學首屆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
(4)延安大學2012年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張紀鴿,女,漢族,1972年5月生,陜西合陽人。1995年7月畢業于延安大學,并在延安大學從教至今。2005-2006年在中山大學訪學。民進黨員,2006年受聘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紀鴿副教授先后主持參與項目3項,公開發表研究論文10余余篇,。
研究論文
1、淺析英語詩歌中的跨行及其翻譯,延安大學學報2006.8
2、罪惡靈魂的戰栗——再談麥克白的悲劇,名作欣賞2006.7
3、Addie’sInfluenceonHerChildreninAsILayDying,現代情報2006.8
4、文學教學中的本土意識淺析,文教資料2006.7
5、《威尼斯商人》的悲喜劇因素,電影評介2007.1
6、歡樂頌歌中的不和諧音,電影評介2008.11
7、文藝復興時期的“引誘詩”初探,山花2009.12
項目
1、英語學習者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角色轉變及學習策略來源:延安大學科技處
2、文學系列課設置與閱讀課教學改革來源:延安大學教務處
獲獎
1、延安大學第二屆“教授風采”講課比賽二等獎
2、2009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黨小玲女,副教授,北京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學。從教以來先后發表學術論文9篇,主持校級教改項目1項
白海瑜,女,1970生。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外語教學。1989-1993在延安大學外語系就讀,畢業后留校任教。1998-1999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訪學,研學英語語言學。后在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同等學歷研修班學習,并于2005年獲取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為主的科研方向,撰寫的《模糊語的語用功能及其語用失誤》、《廣告語言中語言變異的表現形式及運用》等十幾篇學術論文先后發表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等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上。主持校級教學科研項目2項,參與校級及省級項目4項。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
拓欣,女,中共黨員,文學碩士,教授。1991年畢業于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1996年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獲第二學士學位,2005年獲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聘副教授任職資格。歷任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團總支書記,黨總支秘書,院長助理,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現任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外語系主任、黨總支書記。從教以來,曾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學習或訪學。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與語言教學工作,為陜西省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跨文化交際協會會員。在《中國大學教學》、《學術界》、《延安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三十余篇;參編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教材1部;參與國家級研究課題1項,主持或參與完成省級研究課題4項、校級科研項目5項。工作以來,多次榮獲陜西省英語演講大賽、陜西省英語競賽一、二、三等獎優秀指導教師,延安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延安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等十多余次。
劉百寧,女,副教授,1989年7月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12月聘副教授任職資格,2006年6月受聘“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教以來,先后主編出版著作1部、合作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獨立或合作完成研究課題8項,在研課題3項。先后獲得延安大學“五O五”教學獎1項、青年教師優秀獎1,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賀小華,副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及語言學。從教以來,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主持各類科研課題7項,其中省級課題3項、廳級1項、校級3項。撰寫的《論語境建構的主體控效》、《語域對語篇連貫構建的貢獻》、《國外高教管理模式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啟示》、《對創新型外語人才的思考》、《淺析?思{作品的歷史文化韻味》和《幽默與諷刺之上的寓意構建》等論文先后在《社會科學家》、《寧夏大學學報》、《中國成人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和《作家雜志》等刊物上發表。
屈彩娥,副教授,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小說,英語教學。開設本科生和碩士生課程五門:《高級英語》《大學英語》《大學英語EAP之英美文學賞析》《英美小說》《十八世紀英國小說》,主持參與省級、校級課題18項,指導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20余篇。
代表成果有:
1、項目:
延安時期英美文學傳播研究(16JK1845)陜西省教育廳項目
口頭文學視野中的陜北說書英譯研究(12JK0265)陜西省教育廳項目
延安時期來華美國作家筆下的延安形象研究(15BWY26)延安市社科聯項目
基于文化體驗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YDJG13-04)延安大學教改項目
延安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YD2014-10)校級引導項
陜北說書英譯研究(Yds2012-17)延安大學社科基金項目
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在中國研究2013年橫向課題
2、論文:
《帕梅拉》中理查遜的信體小說藝術和他的道德說教《陜西高教》2016(9)
婚姻在莎士比亞戲劇《一報還一報》中的作用《海外英語》2015(4)
明清時期基督教與儒家的跨文化交流《語文學刊》2014(12)
SamuelRichardson’sEpistolaryTechniqueinPamela《校園英語》2014(11)
陜北說書英譯研究屈彩娥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7).
一雙透明的手---解讀毛姆短篇小說《患難之交》,《山花》,2011(3)
《帕梅拉》手中的“魔棒”——理查遜小說《帕梅拉》解讀,《名作欣賞》,2010(8)
任務型教學法在非專業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科教文匯》,2009(9)
3、獲獎:
2015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基于英美文學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
2013年11月首屆延安大學微課教學比賽二等獎
2011年3月延安大學巾幗建功先進個人
2010年5月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比賽(陜西賽區)三等獎
2006年9月延安大學首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
馬軍校,男,生于1977年11月,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文學碩士,2014年6月受聘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在《作家》、《芒種》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濟慈詩歌神韻探析》、《<跳蚤>之意象分析》、《論英國十四行詩詩體的流變》、《試論蕭伯納<芭芭拉少校>中的少校之變》、《王爾德對維多利亞時代婚姻觀藝術性的揭示—以<不可兒戲>為例》、《存在即是追尋---<紅字>中齊林沃斯的生存意義簡析》論文六篇,參與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陜北域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200704-14)”、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延安時期外語教育的特色及啟示(SGH10055)”省部級課題項目2項,主持校級項目一項。
黨文霞,女,生于1971年3月,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碩士,2014年受聘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在《時代文學》、《商場現代化》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淺談元認知與英語閱讀》、《英漢委婉語語用功能比較》、《語篇分析與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認知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大學英語教學與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論文五篇。主持陜西省教育廳2013年專項科學研究項目(2013JK0297)、校級項目各一項。
惠霞,副教授,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論、外語教師教育。從教以來,主要講授大學英語及專業《英語教學論》課程。參與國家級、省級項目3項,主持“外語教師發展模式及其應用研究”校級項目。發表翻譯作品及研究論文十余篇。
代表成果:
1、大學英語教師發展模式探析《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2、改進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英語教學對策2009年第15期《中國成人教育》
3、從建構主義視角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模式的轉變2007年第2期《陜西教育學院學報》
4、西北地區基礎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調查與思考2009年第18期《教學與管理》
5、英語聽力課教學方法淺談2004年第3期《延安教育學院學報》
6、泛讀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2005年第4期《陜西教育學院學報》
7、HumanLifeaPoem《英語知識》2004年第5期
獲獎情況:
2007年6月,延安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特等獎
2013年11月,延安大學首屆微課教學大賽二等獎
2014年6月,延安大學第三屆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王黎娜,女,漢族,1980年8月生,陜西安塞人。2005年畢業于延安大學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及教學論,2013年受聘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公開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譯著3部,主持參與各類項目4項,并獲各類獎勵6項。
主要代表成果有:
1.項目:
(1)陜北民間文化藝術英漢雙語語境構建研究—以安塞縣為例(12JK0266)
(2)《拉格泰姆時代》的后現代性研究(Yds2012-14)
2.論文:
歷史的復制與創造—《拉格泰姆時代》的互文性研究,《長城》核心,2012年1月;
構建英美文學課程語料庫突破課程教學瓶頸,《陜西教育》,2012年5月;
《拉格泰姆時代》中的不確定敘事者及其隱喻,《短篇小說》核心,2013年4月
《拉格泰姆時代》中現實主義書寫的雙層隱喻,《芒種》核心,2013年9月
從解構到重塑—《紫色》男性角色的女性主義解讀,《小說評論》核心,2012年5月;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陜北民間文化藝術對外傳播的路徑選擇,《榆林學院學報》,2013年6月
陜北民間文化雙語構建現狀及對策的實證研究,《延安大學學報》,2013年5月
3.獲獎
2010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1年第二屆“外教社杯”全國英語教學大賽陜西賽區二等獎;
2011年第四屆延安大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
2013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3屆本科生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
2013延安大學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