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2020-06-08 相關院校:廈門大學
【GIfTS發布】2020年臺灣研究院暑期夏令營報名開始了!
2020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全國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招生簡章來啦!
為促進全國各高校之間優秀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優秀大學生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了解,激發優秀大學生對臺灣問題及兩岸關系問題研究的興趣,并為他們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啟動“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以下簡稱夏令營)。
本年度夏令營預計采用線上的方式開展,擬于7月中旬舉辦,將面向全國高校擬招收80名大學生營員,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法律、教育、社會等學科,經考核合格者將錄取為臺灣研究院2021級直博生或碩士生。詳細內容參見學校招辦公布的《廈門大學2020年推薦免試研究生(含直博生)招生簡章》。
本次夏令營活動包括學科導航、名師講座、師生互動,以及綜合素質與學科知識測試(含筆試、面試)等活動,并將遴選優秀營員,其中被我校錄取的優秀直博生,校方將給予兩萬元(含)以上獎勵。
一、申請條件
(一)碩士研究生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品德良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學風端正,身心健康。
2.推免資格要求:申請者須獲得本科畢業院校的推免生資格及名額;
3.畢業院校要求:
(1)申請者須畢業于國家高水平大學或重點大學。
(2)若畢業院校不是國家高水平大學或重點大學,則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申請者就讀高校所學專業為國家公布的“一流學科”;申請者就讀高校所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申請者就讀高校所學專業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其評估結果名列B+及以上;申請者就讀高校所學專業為“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4.成績要求:申請者須學習成績優秀,專業成績和綜合成績均名列本專業或年段前茅,本科前5個學期學習成績在全年級排名前30%(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可以適當放寬)。
5.外語水平要求:申請者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成績達到425分及以上,或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成績達到500分及以上。若申請者無法提供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或成績不達標,TOEFL、GMAT、GRE或IELTS考試成績達到總分的60%及以上亦可。第一外語為其它語種的,需提供等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TOEFL、GMAT、GRE或IELTS考試的成績證明。申請者的本科專業為外語類專業的,其外語水平達到相應的專業外語等級即可。
另外,對有特殊學術專長或具有突出培養潛質的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申請者,經三名以上相關專業教授聯名推薦,獲得我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集體研究同意后,上述條件可適當放寬。
6.本校推免生申請我校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的條件要求,請關注我校教務處《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辦法》。
(二)直博生
直博生是指從優秀的具備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簡稱推免生)中選拔出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學制為五年。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品德良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學風端正,身心健康。
2.推免資格要求:申請者須獲得本科畢業院校的推免生資格及名額。
3.畢業院校要求:申請者須畢業于國內重點大學。
4.成績要求:申請者須學業成績優秀,成績名列前茅,本科前5個學期學習成績在全年級排名前30%(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可以適當放寬),必修課成績均為及格以上。
5.外語水平要求:申請者外語成績要求與我校招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申請條件相同。
另外,對有特殊學術專長或具有突出培養潛質的直博生申請者,經三名以上相關專業教授聯名推薦,我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同意,上述條件可適當放寬。
二、申請方式及時間
(一)申請方式:
1.網上申報:申報時間為5月30日-6月20日,請登錄廈門大學招生辦報名系統報名(http://dxsxly.xmu.edu.cn),下載系統自動生成的報名表。
2.郵件確認:將報名表與申報材料掃描件發至夏令營專用郵箱:twyxly@xmu.edu.cn;
格式要求:夏令營報名材料:學校+姓名+意向專業,材料提交截止時間為6月20日。
(二)申請材料掃描件:
1.夏令營報名表(由報名系統生成);
2.個人陳述;
3.本科正式成績單 1 份(含大一、二、三年級階段成績,須加蓋所在學校教務部門公章或院、系蓋章);
4.兩位副教授及其以上專家的推薦信(點擊文末下載)
5.英語四、六級水平證書或其它相關外語成績證明;
6. 其他證明材料,如獲獎(資格)證書、已發表論文等。
三、選拔方法
組委會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篩選,選拔原則如下:根據申請者的畢業院校、畢業專業、申報系(所/中心)和專業、成績及排名、科研成果、所獲獎勵、外語水平和綜合素質等因素,并兼顧生源質量與生源區域以及院校分布的合理性等因素,全面考量,綜合評估,擇優選拔出參營營員。
接收的夏令營營員將在報名網上系統中確認或e-mail通知本人。
四、其它事項說明
1.今年夏令營預計采用線上夏令營方式,具體考核方式將根據疫情情況和相關政策另行通知。若和往年一樣采用現場方式舉辦夏令營活動,則夏令營期間食宿統一安排,費用全免,正式營員還將有旅費補貼(依據營員從學校或家庭所在地到廈門的往返火車硬座票或二等座動車票或汽車票價格計算,需有原始票根)。
2.對其他未盡事宜,夏令營組委會保留最終解釋權。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陳老師
電 話:0592-2189760
e-mail:twyxly@xmu.edu.cn
歡迎各位優秀學子踴躍報名!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2020年5月29日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簡介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提出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和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的講話精神,廈門大學于2012年10月發起成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簡稱“兩岸協創中心”)。
2013年1月,廈門大學征得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的同意,確定共同建設“兩岸協創中心”。
2013年3月25日,在國臺辦和教育部領導的親臨見證下,兩岸協創中心正式揭牌,6月,福建師范大學決定參與共建兩岸協創中心。
2014年10月,中心獲得教育部、財政部的正式認定,成為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
兩岸協創中心的發展目標是“服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戰略,引領世界臺灣研究前沿”,致力于建成海內外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臺灣研究思想庫、人才庫和信息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心主任為李建發教授,執行主任為劉國深教授。
兩岸協創中心圍繞“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國家最終完全統一”這一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而復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加強兩岸政、產、學、研、用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大力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研究與實踐,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夯實各方面的基礎,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簡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前身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7月9日,是海內外最早成立的臺灣研究學術機構,是國家級“2011計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核心依托單位之一。本院下設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法律、兩岸關系6個研究所,以及兩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民進黨研究中心、兩岸青年研究中心、文獻信息中心、繼續教育中心等。
近四十年來,臺灣研究院始終以“歷史地、全面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臺灣,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為祖國統一大業服務”為宗旨,致力于“理性、客觀、全面、深入”地研究臺灣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法律、教育、兩岸關系、社會以及涉臺外交等問題,是目前中國大陸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成果最多的臺灣研究學術機構,不僅創下了大陸高校臺灣研究的多個“第一”和“唯一”,在國際學術研究相關領域也享有較高學術地位。
臺灣研究院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被列為國家“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學科和福建省重點學科。以臺灣研究院為母體組建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薈集了全國研究臺灣的精英,2001年入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4年11月,臺灣研究院入選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12年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2014年,由廈門大學牽頭且以臺灣研究院為核心力量成立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級“2011計劃”。2017年9月,臺灣研究院成功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也被列入廈門大學“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群和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峰學科。
廈門大學一向擁有“臺、僑、特、海”鮮明辦學特色,臺灣研究院今后發展方向是,抓住“雙一流”建設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的契機,借助“兩岸協創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等等重大平臺,通過深化管理體制和科研體制改革,發揮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優勢,把臺灣研究院建成全國一流從事臺灣問題和國家統一研究的中國特色高校新型智庫,以及國際知名的國家治理和區域研究學術機構。
各研究所簡介
政治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臺灣政治體制、政黨政治、政治文化、兩岸關系、涉臺外交、臺灣問題的國際因素等。師資力量:李鵬教授、劉國深教授、孫亞夫教授、陳孔立教授、張文生教授、陳先才教授、孫云教授、沈惠平副教授、唐樺副教授、王貞威助理教授等。招生與培養專業:政治學理論(博士)、國際關系(博士);中外政治制度(碩士)、臺灣研究-臺灣政治方向(博碩士)。
經濟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臺灣宏觀經濟、兩岸經貿關系以及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等。師資力量:鄧利娟教授、李非教授、唐永紅教授、王華教授、石正方副教授、王勇副教授、黃燕萍副教授、楊芳助理教授、林子榮助理教授等。招生專業:區域經濟學(博碩士)。
歷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臺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師資力量:陳小沖教授,陳忠純教授、黃俊凌副教授、王玉國助理教授、陳思助理教授、王琪穎助理教授等。招生專業:中國史(博碩士)、臺灣研究-臺灣歷史方向(博碩士)。
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臺灣文學史,臺灣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評論,臺灣文學思潮,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師資力量:張羽教授、朱雙一教授、蔣小波副教授、劉奎副教授、吳舒潔助理教授等。招生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博碩士)、臺灣研究-臺灣文學方向(博碩士)
法律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海峽兩岸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兩岸民間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研究,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公法機制研究等。師資力量:彭莉教授、季燁副教授、薛永慧副教授、劉文戈助理教授等。招生專業:經濟法學(博士)、憲法與行政法學(碩士)、臺灣研究-涉臺法律問題方向(博碩士)。
兩岸關系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臺灣社會文化教育,兩岸社會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師資力量:李鵬教授、別敦榮教授、高和榮教授、張寶蓉教授、肖日葵副教授、張彩霞助理教授、何曉繁助理教授等。招生專業:臺灣研究-臺灣教育與兩岸關系方向(博碩士)。
附件:專家推薦意見.docx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