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2021-01-16 相關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綜合能力》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334)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試性質
《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綜合能力》是我校新聞傳播學學術型碩士、新聞與傳播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入學必考的專業(yè)基礎科目之一。旨在檢驗考生新聞傳播實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試對象為報考我校新聞傳播學學術型碩士、新聞與傳播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準考考生。
二、考察學科范圍
1.必考范圍:新聞采訪、新聞報道寫作
2.選考范圍:新聞評論、電視實務、網絡傳播、廣告實務
(備注:選考的四個部分中由考生根據報考方向選擇相應的部分)
三、考試形式與答題時間
1. 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2. 答題時間:180分鐘
四、內容比例與試卷結構
1. 必答部分包括下列內容(約占總卷面分數的50%)
新聞采訪、新聞寫作
2. 選答部分包括下列內容(約占總卷面分數的50%)
在新聞評論、電視實務、網絡傳播、廣告實務4部分內容中,選其中1部分答題,占總卷面分數的50%。
五、題型
簡答題 寫作題 分析論述題 操作題
六、參考書目
暫無
第二部分 考查要點
一、新聞采訪
第一章 采訪與新聞采訪
新聞采訪的涵義及其特點
第三章 采訪與新聞事實
新聞事實的類型和特點;把握新聞報道的度;新聞采訪的時機。
第四章 記者與采訪對象
采訪對象的地位和作用;采訪對象的特點;采訪對象的選擇。
第五章 記者的交往圈與采訪路線
用腳采訪的重要意義;建立采訪基地的特殊價值。
第六章 新聞發(fā)現(一)
新聞發(fā)現的價值;新聞發(fā)現的含義;新聞發(fā)現的本質。
第七章 新聞發(fā)現(二)
新聞發(fā)現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發(fā)現新聞的途徑。
第八章 采訪準備
采訪準備的作用;采訪準備的內容;報道方案的策劃和擬訂
第九章 現場訪問
訪問的價值;訪問的選擇;問題的設計。
第十一章 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的功能;現場觀察的目標。
第十二章 體驗式采訪
顯性的體驗式采訪之方法;隱性采訪的涵義及作用;關于隱性采訪的爭議。
第十三章 電話采訪與網上采訪
新媒體技術帶來的采訪方式變化、對傳統的采訪觀念提出的挑戰(zhàn)。
第十四章 采訪方法
上下結合的方法及點面結合的方法
第十五章 采訪的核實
新聞失實的表現;新聞失實的原因、對策。
二、新聞報道寫作
(一)新聞報道寫作的基本原理
1.新聞報道要真實:新聞報道真實的基本內容;虛假報道出現的社會原因。
2.新聞報道要講時效:增強新聞報道時效的幾個環(huán)節(jié);網絡傳播對新聞時效性的影響。
3.新聞報道寫作要關注受眾興趣:受眾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信息;受眾興趣的滿足與引導。
4.新聞報道與記者的傾向性:用事實說話的內容,用事實說話的方式
(二)新聞報道寫作的基本程式
1.新聞報道的基本構件:消息頭的作用;導語的作用和類型;主體的類型和寫作要求;結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類型。
2.新聞報道的基本結構形式:倒金字塔結構的意義、特點和不足;新聞報道其他結構的特點。
3.新聞報道的基本種類:簡訊的特點;動態(tài)新聞的特點和寫作要求;綜合新聞的特點和寫作要求;述評性新聞的特點和寫作要求;現場新聞的特點和寫作要求;人物新聞的特點和寫作要求;其他一些新聞種類的各自特點和寫作要求;美國客觀報道和精確報道產生的原因。
(三)新聞報道寫作技法
1.發(fā)現新聞:記者的發(fā)現力表現諸方面;記者發(fā)現力決定于記者具備多方面的素質;記者發(fā)現力決定于記者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記者選擇新聞的兩個標準;兩個標準之間的關系。
2.新聞主題:新聞報道主題的特征;新聞報道主題的選擇和確立。
3.寫出感覺來:“感覺”在報道中的重要作用;記者的感覺與受眾的感覺;“六S”報道的特征。
4.要“講故事”:新聞報道從現場寫起有的好處;“講故事”是向受眾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華爾街日報式”的小技法。
(四)新聞報道形態(tài)演變
1.當代新聞報道形式發(fā)展變化:“新華體”的特點及變化;當代報道形態(tài)變化及動因。
2.傳播科技與新聞文體的關系:傳播科技發(fā)展對新聞文體的影響;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對新聞文體的影響。
三、新聞評論
(一)新聞評論面臨的形勢
網絡媒體的特征及挑戰(zhàn),中國入世對新聞評論的影響、認識及對策
(二)中國新聞評論的現狀與特征
評論份量、評論時效、評論論題、評論指向、評論監(jiān)督、評論形式、評論隊伍
(三)新聞評論的基本概念
新聞評論的定義、新聞評論的性質和作用。
(四)新聞評論的基本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五)新聞評論的選題
選題的概念、選題的價值、選題的來源、選題的原則、選題的標準
(六)新聞評論的立意
立意的要求、立意的過程
(七)新聞評論的論證
論證中存在的問題、事實論證的作用、理論論證的作用、立論和駁論
(八)新聞評論的素質要求
新聞人的特質、新聞評論者素質要求
(九) 用新聞評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評點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
四、電視實務
(一)敘述型電視專題(專題片)
專題片的類型;專題片的敘事;專題片的寫作。
(二)紀實型電視專題(紀錄片)
紀錄片的本質與創(chuàng)作模式;紀錄片的攝制技巧;紀錄片的發(fā)展走向。
(三)調查型電視專題(調查報道)
電視調查報道的界定與發(fā)展;電視調查報道的分類;電視調查報道的方式。
(四)新聞型電視欄目創(chuàng)作
電視新聞欄目化的意義與形態(tài);集納型新聞欄目的編排及其個性化;雜志型新聞欄目;專題型新聞欄目。
(五)社教型電視欄目創(chuàng)作
公共型社教欄目的創(chuàng)作;對象型社教欄目的創(chuàng)作;服務型社教欄目的創(chuàng)作。
(六)娛樂型電視欄目創(chuàng)作
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基本類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消費語境;娛樂節(jié)目的接受心理;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文化批評;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發(fā)展策略。
(七)談話型電視欄目創(chuàng)作
電視談話節(jié)目的發(fā)展;電視談話節(jié)目的基本類型;電視談話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要素;電視談話節(jié)目的拓展空間。
(八)常規(guī)型電視欄目編排
編排的基本原則;編排的競爭策略。
(九)視聽新媒體傳播概覽
媒介融合下的視聽傳播變革、視聽新媒體的界定及其主要形態(tài)、視聽新媒體的特征;IPTV;手機電視; 公交移動電視。
(十)視聽新媒體的變革前沿:新形態(tài)、新業(yè)態(tài)及媒介規(guī)制
互聯網電視(OTT TV)與社交電視;“大數據”與電視收視調查、內容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電視報道中的數據新聞;新媒體電視劇;“三網融合”與視聽新媒體規(guī)制、隱私與視聽新媒體的倫理困境。
五、網絡傳播
(一) 互聯網發(fā)展歷史與趨勢
1. 國內、外互聯網的發(fā)展歷史:主要階段、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
2. 網絡發(fā)展趨勢與前沿:前沿技術應用及影響等
(二)網絡傳播方式及影響
1.網絡傳播的主要方式:具體方式及其傳播特點等
2. 網絡傳播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網絡政務、網絡經濟、網絡文化等
(三)主要網站類型及特征
1.商業(yè)門戶網站:競爭狀況、主要問題等
2.新聞網站:發(fā)展現狀、主要問題等
3.視頻網站:發(fā)展狀況、管理困境等
(四)網站的商業(yè)運營及其技巧
1.網站運營的內容及其方式 :運營方式、盈利模式等
2.網站運營存在的問題:具體問題及原因等
3. 改善網站運營的途徑 :具體對策及措施等
(五)網絡新聞評價及管理
1.網絡新聞及其類型:定義、特點、具體分類等
2.網絡新聞的評價:評價標準
3.網絡新聞的管理:管理方式及主要問題
(六)網絡輿論及其傳播規(guī)律
1.網絡輿論傳播的形態(tài):具體形態(tài)及其特征
2.網絡輿論傳播的渠道:具體渠道及功能特點等
3.網絡輿論傳播的規(guī)律:基本規(guī)律與主要特征等
(七)網民及其活躍群體
1.網民的基本狀況及其特征 :基本結構及其特征等
2.網民中的活躍群體 :活躍分子與意見領袖的類型、特征等
(八)網絡管理及其中國特色
1、我國網絡管理現狀:發(fā)展現狀、具體問題等
2、網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主要模式、基本特征等
六、廣告實務
(一)廣告與公共關系策劃報告
廣告與品牌策劃報告的主要構成,主要包括市場分析、廣告策略、廣告計劃、效果評估等。
(二) 廣告市場調查的內容、范圍和方法
(三) 產品認識、分析與定位
(四) 廣告與公共關系戰(zhàn)略設計和廣告預算
(五) 廣告與公共關系媒體特性和渠道選擇的影響因素優(yōu)化組合、選擇方法及原則
(六) 廣告表現策略、推進策略、實施策略
(七) 廣告創(chuàng)意的基本理論、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造技法,創(chuàng)意者的素質開發(fā)
(八) 廣告文案創(chuàng)意的基本要求,主題創(chuàng)意的方法,結構創(chuàng)意、語言創(chuàng)意的基本形式、方法及技巧
(九) 平面廣告創(chuàng)意概述、報紙廣告創(chuàng)意、雜志廣告創(chuàng)意
(十) 全書的策劃案例賞析和創(chuàng)意鏈接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