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2021-10-29 相關院校: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以“四個面向”為指引,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聚焦機構、制度、平臺、隊伍、路徑等關鍵環節,推動科技成果高質量高效益轉化應用,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轉型升級及企業科技創新。近年來,學校先后入選“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和“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設立一個專門機構,統籌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成立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專職負責學校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管理、橫向科技項目等產學研合作、校外科技合作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讓及投融資、相關資產管理等工作。中心對內服務于師生知識產權申請、科研項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需求;對外協調對接地方、企業與學校的科技合作事宜,集聚校內科技資源,推動產學研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等提供優質服務和大力支持。
實施兩大轉化策略,推動科技成果高效應用。堅持特色項目群和高價值專利包的“雙輪驅動”轉化策略,依托學校建材建工、交通、汽車等學科優勢,積極與行業重點企業和戰略新興行業企業聯合開展重大項目策劃,形成一批特色項目群,直接服務于行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面向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重點區域的高科技企業發展需要,著眼科技自立自強,開展“卡脖子”技術協同攻關,培育高質量專利,形成高價值專利包,并將科技成果轉化效益反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可持續發展。
完善三套政策制度,激發轉移轉化內生動力。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重點針對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3個方面,完善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專利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無形資產管理辦法、校外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管理辦法、教職工離崗創新創業管理辦法等25項規章制度,著力構建系統配套、科學適用、操作性強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完善涵蓋機構設立、管理、考核、人員推薦選聘的系列制度,進一步規范和推動校外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內涵發展;以高質量高價值專利培育為導向,大力推進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建設,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權”改革,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比例,并將專利“零費用”許可用于支持大學生創業。
搭建四類合作平臺,打造多方協同合作網絡。統籌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基地、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資源,建強校內科技成果轉化綜合平臺。緊抓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點戰略發展機遇,與地方政府共建40余個校地科技合作平臺。依托建材建工、交通、汽車行業董(理)事會,與“三大行業”大型骨干企業共建260余個校企科技合作平臺,與地方政府、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武漢智能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武漢氫能產業促進聯盟、建材建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創新聯合體、長江游輪游艇產業創新聯盟等4個產業創新聯合體平臺。引入8個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和10個科技成果投融資機構,構建為科技人員提供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盡職調查、商務談判等服務的第三方市場化合作平臺。通過四類平臺建設,形成以校內綜合平臺為核心,校地、校企和第三方科技合作平臺相互補充、協同聯動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網絡,為重大科技項目的策劃和落地提供系統化平臺載體。
建強五支骨干隊伍,壯大科技成果轉化團隊。設立校院兩級科技成果轉化專職管理崗位70余個,重點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規劃設計、綜合協調、服務保障、精準對接等工作。設置科技成果轉化特聘人員崗位100個,聚焦區域、立足平臺、匯聚資源推動轉移轉化工作。選派科技副縣長、副鎮長、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等社會服務專門人才150余人,直面企業、暢通渠道、擴大宣傳。配置產學研合作特聘專家崗位100個。遴選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團隊100個。通過加強“五支隊伍”建設,著力打造專兼結合、分工明確、協同高效的專業化工作團隊,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
探索N條轉化路徑,助推高質量轉移轉化。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生最大價值、創造最大效益,探索形成多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成功路徑,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如,在碳中和技術方面,探索形成作價投資、現金轉讓、實施許可的科技成果組合轉化模式;在光纖傳感技術方面,探索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全程跟蹤、持續培育、衍生企業的科技成果迭代轉化模式;在智能交通技術方面,探索形成增強成果轉化意識、優化高價值專利組合、成果轉化受讓單位多元化的科技成果分銷轉化模式。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