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安徽省教育廳 2022-07-20 相關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繼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圍繞“潛心立德樹人”和“執著攻關創新”兩大核心任務,強化思政引領,優化規劃設計,細化改革任務,深化科教融合,堅持內涵式發展,著力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
強化思想引領,把好“風向標”。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明確學校黨委書記思政工作第一責任人責任,校長和其他校領導班子成員“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校領導班子成員帶頭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進社團、進宿舍、進網絡,深入一線聯系學生。校黨委書記為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為畢業生上畢業思政課。加強制度建設,制定《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創優、師資創優、教法創優、機制創優、環境創優。創新工作形式,組織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把思政工作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通過公開招聘、其他學院轉任、管理崗遴選考核轉任等方式打造專職思政教師隊伍,實施課程思政教師專題培訓計劃。遴選名家大師講授思政課。建設學校網絡文化研究中心,推動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科研成果評價,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作品。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組建全校思政課程組,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科學與社會”新生研討課、“科學家精神”等示范課為龍頭,發揮“一院一課”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打造思政“金課”,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
優化規劃設計,繪好“路線圖”。實施基礎學科“率先一流”行動計劃,明確行動方向,支持物理、化學、材料等優勢學科發展,大力推進“新醫學”“新工科”“特色文科”等建設。注重規劃引領,以入選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制定實施《研究生教育“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圍繞導師隊伍建設水平、生源選拔質量、思政教育及課程教學培養體系、科研實踐創新平臺、學術及綜合文化環境、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等六大方面提出18項改革舉措,重點實施“研究生思政管理提升計劃”“基礎學科高峰人才培養專項”“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升計劃”“德創導師學校”“科教融合創新機制建設”“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平臺建設”等專項行動。注重政策銜接,根據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任務要求和研究生教育形勢變化,緊密結合“德創”計劃目標任務,出臺或修訂20余項管理制度文件,全面優化研究生教育管理。
細化改革任務,找好“突破口”。加快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面向國家急需、重大區域發展需求,深化并豐富與行業企業的產教融合,探索實施項目制、訂單式招生模式。試點“國家關鍵領域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工程博士項目”,完善“科研項目經費分擔博士研究生培養成本招生計劃”,開展與多個國家級科研機構聯合招生、培養博士生。不斷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積極落實分類培養改革,持續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分類建設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成立專業學位指導組,設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專業學位教育辦公室。持續鞏固壯大“集團式”應用型專業學位人才招生培養基地,面向國內大型企業等遴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導師近1000名。深化各層各類課程體系建設,推進研究生課程“提質、增效、培優”。建設“科創試點班”,努力培養“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實施“優秀博士生出國留學資助計劃”,擴大國際聯合培養范圍。注重導師隊伍能力提升,規范研究生導師遴選和管理,強化導師育人第一責任人意識,依托“德創”導師學校,面向新晉導師、在崗導師等,組織開展分層次、分類別的個性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和交流活動,著力提升研究生導師的師德師風、政策水平和學術指導能力。完善學位論文質量監管體系,成立學位論文質量監督委員會,充分發揮兩級學位委員會和學科點質量把關和監督作用,持續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深化科教融合,用好“助推器”。堅持與中科院相關研究院所共建院系、互聘院系兼職領導和導師,開展學生聯合培養。自2013年起,在“所系結合”工作基礎上,學校先后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沈陽金屬所、紫金山天文臺、蘇州納米所、蘇州醫工所、長春應化所、廣州能源所、贛江創新研究院等開展研究生教育整體融合,實現校所研究生教育統一管理。學校依托優質教育資源,為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招生、教學、學位授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研究院所利用一流人才和科研平臺為學校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國家重大項目申報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多年來,校所雙方以人才培養為深化合作的著力點,全力推進專業課程、師資隊伍、重點學科、重大科研平臺的共建共享,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近年來,校所聯合面向科技創新主陣地、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培養輸送博士畢業生1989人、碩士畢業生1656人,為國家相關領域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