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海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022-07-26 相關院校:海南師范大學
從海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獲悉,2022年海南師范大學616新聞傳播史論考研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內容如下
海南師范大學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616] 考試科目名稱:新聞傳播史論
﹡﹡﹡﹡﹡﹡﹡﹡﹡﹡﹡﹡﹡﹡﹡﹡﹡﹡﹡﹡﹡﹡﹡﹡﹡﹡﹡﹡﹡﹡﹡﹡﹡﹡﹡﹡﹡﹡﹡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結構
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分析論述題等
二、考試目標:
1.掌握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2.理解新聞學、傳播學、新聞史以及新媒體發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三、考試范圍:
(一)傳播學部分
1、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傳播的定義和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2、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展
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
3、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與意義交流
4、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傳播的基本過程和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果
5、傳播類型
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6、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
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傳播制度的規范理論
7、傳播媒介的性質與作用
作為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媒
8、大眾傳播的受眾
大眾社會理論、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使用與滿足”理論
9、傳播效果研究
傳播效果研究的領域與課題、歷史與發展、傳播效果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
10、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課題
11、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12、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抽樣調查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等
(二)新聞學部分
1、緒論
新聞學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現了新聞思想發展史上的革命、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重大發展、新聞學的研究對象、學習方法和意義
2、新聞本源
新聞的起源和定義、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的基本特征
3、新聞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前提、在新聞工作中堅持真實性原則、杜絕虛假新聞
4、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的內涵、新聞價值實現的過程、新聞價值取向
5、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的演變、新聞媒體的類型、媒體融合發展
6、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新聞事業的性質和功能、新聞事業管理
7、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和基本方針
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
8、新聞宣傳
新聞宣傳的內涵和特點、新聞宣傳的理念和內容、新聞宣傳效果和檢驗標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9、新聞輿論
新聞輿論的內涵和特征、新聞輿論導向的基本要求、新聞輿論導向的原則和方法、新聞輿論監督的含義與特點、新聞輿論監督的原則與方法
10、新聞出版自由
新聞出版自由的內涵和歷史發展、新聞出版自由的具體性和相對性、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新聞出版自由
11、新聞法治
新聞法治的內涵、新聞傳播活動主題的權力和義務、依法規范網絡媒體傳播秩序
12、新聞道德
新聞道德的內涵與特征、新聞道德的發展、新聞道德與媒體社會責任
13、新聞人才與隊伍
新聞人才的內涵和價值、新聞人才培養、新聞隊伍建設
(三)新媒體導論部分
1. 認識新媒體
新媒體的源流、新媒體的多層影響、新媒體時代傳媒人面臨的“變”與“不變”
2.新媒體的技術動力與技術變遷
數字技術、互聯網、手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物聯網
3.新媒體信息傳播模式的演變
網絡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手機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模式的新可能
4.新媒體的用戶
用戶在新媒體中的生存特點、新媒體用戶的需求、作為信息消費者的新媒體用戶、作為新聞生產者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互動對新媒體用戶的影響、
5.新媒體中的數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
數字化信息格式、新聞照片的數字化加工、音頻的數字化加工、 視頻的數字化加工、新媒體中的信息發布技術
6.新媒體信息的組織
新媒體信息的層次化組織、新媒體信息的結構化整合、新媒體平臺信息的多媒體融合、新媒體信息的頁面組織與設計
7.新媒體信息的可視化傳播
與信息可視化傳播相關的概念、信息圖表的應用方式及在新聞中的作用、數據新聞及可視化中的數據收集與處理、信息圖表的制作要點
8.新媒體中的主要社會化媒體形式
論壇、博客、維基、SNS、微博、微信
9.社會化媒體的應用策略
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新思維、社會化媒體傳播的新策略、專業媒體的社會化媒體的應用、政府機構的社會化媒體應用、企業的社會化媒體應用
10. 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的互動
新媒體與輿情、輿論、新媒體文化及其影響、新媒體技術與“數字鴻溝”、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
(四)新聞史部分
1.外報在華的產生與發展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概況。
外報在華的壟斷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國人辦報活動及其民族報業的勃興
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的特點、代表報刊及其重要意義。
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的三大基地、代表報刊及其特點。
3.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表現。
4.報業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發展與無產階級報業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其代表人物。
《新青年》與《每周評論》等報刊概況。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誕生的標志及其表現。
邵飄萍的新聞經歷及其貢獻。
5.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發展、成熟與全面勝利。
紅中社、《紅色中華》等的基本情況。
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的特點。
《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的基本概況。
反“客里空”運動。
黨的城市工作方針的提出。
6.新聞統制下民營新聞事業的艱難發展
國統區民營新聞事業的代表性報刊《申報》、《大公報》、“世界報刊”系列的基本概況。
國統區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代表性新聞記者范長江和鄒韜奮的經歷和貢獻。
“拒檢運動”和“第三條道路”的基本情況。
7.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立
建國初社會主義新聞體制與方針的確立。
建國后我國新聞報道業務的建設情況。
1956年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8.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曲折發展
我國新聞事業的超前發展與全面調整。
1956年以后新聞工作在挫折中改進的基本情況。
9.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日趨繁榮
新聞事業的撥亂反正與真理標準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的形成。
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情況。
四、主要參考書目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第一版)(馬工程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彭蘭:《新媒體導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二版)(“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黃瑚,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原文鏈接 http://yjsc.hainnu.edu.cn/html/2022/gongzuoxinxi_0708/9348.html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