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2022-07-28 相關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及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定點扶貧、定點幫扶工作的有關部署要求,牢記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的回信精神,以“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為原則,創新幫扶舉措,砥礪奮進,全力做好定點幫扶工作。學校四次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幫扶典型項目;2017-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2019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2021年,我校李小云教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農學院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校堅決扛起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充分發揮人才、專業、科研優勢,整合資源,賡續前行,奮楫爭先,將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區域從定點幫扶的鎮康縣,不斷拓展到云南省及全國各地,形成“點、線、面”的服務鄉村振興格局,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顯著成績。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新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助力鄉村振興合力。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工作重心的轉型,我校將“中國農業大學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中國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雙組長,并成立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統籌協調全校鄉村振興工作;聘請國內“三農”領域頂尖專家組成鄉村振興戰略咨詢委員會,為學校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建言獻策;學校積極統籌全國高校資源,聯合國內42所高校形成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學校發布《中國農業大學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2019-2022)》,謀劃《中國農業大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行動方案》,形成了中國農業大學服務鄉村振興較為完善的組織架構、制度建設和行動方案。
第二,賡續幫扶措施,投入新資源,多管齊下,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學校嚴格按照中央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繼續做好定點幫扶云南省鎮康縣工作,以“鎮康之所需、農大之所能”為原則,通過科技小院、教授服務團等路徑,圍繞茶葉、干果、甘蔗、肉牛等當地支柱產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干部和農技人員;積極選派13名精銳干部赴前方掛職,派出8批次47名碩士研究生支教團;加大對定點幫扶縣鄉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依托我校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部,與鎮康縣開展結對共建,開展“紅色1+1”等黨支部活動,助力鎮康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第三,創新工作方法,打造示范區,探索路徑,形成鄉村振興新模式。學校創新工作方法,以幫東村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為核心,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通過示范引領,為地方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此外,為了響應教育部和云南省的要求,學校將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工作拓展到云南省臨滄市、怒江州、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等地,已經建設了近20個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形成了昆明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模式、臨滄小農戶發展驅動鄉村振興模式和昭通市脫貧致富示范區先導工程實踐模式等一批實踐經驗,這些鄉村振興新模式的探索為云南省乃至全國鄉村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第四,發揮學科優勢,開創新渠道,科技賦能,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學校發揮在生物種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科研優勢,將“單兵作戰”變為“組團協助”,搭建多方共同參與的研究平臺,科技賦能地方鄉村發展,例如,學校與云南省科技廳、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共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與鄉村振興研究院”;與云南省科技廳、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建“中國農業大學云南現代種業研究院”;與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農業大學共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此外學校還創建了由5個地方產業研究院、4個地方鄉村振興研究院、480個科技小院、178個教授工作站、24個校外實驗站和121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科技推廣隊伍組成的“三院兩站一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積極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久久為功,堅守初心使命,做好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轉段銜接,發揮高校特色優勢,進一步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