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2023-06-13 相關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科技小院學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充分發揮學校學科特色優勢,在組織領導、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探索實踐等方面聚力用勁,積極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努力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工作高站位布局。成立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堅持高站位謀劃、全方位部署,統籌推進學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成立鄉村振興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積極發揮智庫作用,在政策咨詢、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發力,加快構建完善學校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格局。制定《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9—2022)》,對標鄉村振興戰略需求,以研發重大科技成果為引領,以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重點,以支撐優勢產業振興為核心,以打造鄉村振興創新試驗示范區為抓手,全面實施鄉村產業科技支撐、鄉村生態環境建設、鄉村協調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四大專項行動,推動實現學校“雙一流”建設、高質量發展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全面落實幫扶責任,自2013年起,共派出7批13名掛職干部及5批碩士研究生支教團赴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不斷創新幫扶舉措、拓展幫扶項目、完善幫扶機制,助力鎮康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創新培養模式,造就強農高素質人才。持續完善“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旗建立139個科技小院,堅持科研理論與生產實踐、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著力打通學校與社會、學科、教學與科研、教與學之間的“墻”,架設高校對接鄉村、師生深入基層、人才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橋”,培養更多常駐生產一線參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農業科技人員。印發《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重要回信精神的意見》《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重要回信精神的行動方案》,切實將回信精神及時轉化為進一步強化科技小院建設、推動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具體行動。與海南省和相關高校共同實施“雙壹計劃”,探索“一鄉(鎮)一名研究生”訂單式鄉村振興專項研究生培育模式,為海南省打造一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提供有力支持。聯合全國50余家涉農學院,持續開展“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圍繞“幫學支教”“支農增收”“農技推廣”等方面開展系列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努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培養、儲備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加快科技創新,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始終堅持“四個面向”,聚力打造服務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參與河北省曲周黃淮海平原鹽堿地治理,創新建立鹽堿地治理“曲周模式”,將千年堿灘變為米糧川,示范推動全國涉及3.8億人口、4.7億畝耕地的低產田治理。積極推廣農業高效用水模式,在甘肅省武威市建立我國首個農業水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石羊河實驗站”,為區域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綠色發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撐,相關技術在甘肅、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推廣應用,實現年節水10億多立方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洱海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成立探索流域農業綠色轉型模式的科技小院,對洱海流域開展“洱海科技大會戰”,助力當地流域環境保護與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黑土地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高家村設立黑土地研發基地,推出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模式),實現增產5%至20%,節本20%以上,水土流失減少60%以上。
積極探索實踐,打造鄉村高水平標桿。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完善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體系。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布局建設由5個地方產業研究院、4個地方鄉村振興研究院、139個科技小院、178個教授工作站、24個校外實驗站及94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組成的“三院兩站一體系”新型社會服務體系,覆蓋全國1000多個縣及百余家企事業單位,著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沿陣地。積極探索科技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機制新模式,在吉林、河北、云南等地建設10個校級鄉村振興創新試驗示范區,河北省曲周縣、雞澤縣,吉林省梨樹縣獲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設立“四川成都中農大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建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幫助四川省“10+3”現代農業產業升級和綠色食品產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提升。聚焦數字鄉村建設,在重慶市建設巴南“三融”研究中心、墊江教授工作站、墊江數字鄉村研究中心等,助力當地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體系。在云南省昆明、昭通、怒江、臨滄、曲靖、大理等地建設近30個鄉村振興示范點,探索推出產業增值收益留村哺農機、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鄉村特色文化傳承保護、村政服務體系和鄉村治理等8項機制,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助力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生動局面。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