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研招新聞 來源:三湘都市報 2014-04-30 相關院校:湖南大學
本科→碩士→博士→留校任教,這是許多高校學子夢寐以求的順暢人生路。湖南大學近日出臺規定,每年從本校畢業的博士生中遴選8-10名佼佼者,與學校簽訂助理教授聘用合同。但助教須在海外研究2年以上并通過考核后,方能回校正式上崗。湖南大學校長趙躍宇表示,此舉有利于消除學術“近親繁殖”,保持大學的獨立精神。
這不是該校第一次做出類似決定。從2011年1月開始,該校便不再允許本校畢業的研究生直接留校任教。
爭議:形成一個好學派不易
據湖南大學人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之前,學校每年新聘教師中,51%以上來自本校畢業生。該校相關負責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師資“學緣結構”是“三三四”比例:即30%來自本校畢業生,30%來自外校,40%來自海外。目前,該校的教師隊伍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世界各地一流大學。
但學術“近親繁殖”現象在我國高校十分普遍,例如招聘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本校學生,研究生錄取時也傾向于招收本校學生。
湖南大學在2011年剛執行不準留校任教政策時,曾遭到不少二級學院的院領導反對。該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師對規定就頗有微詞:“一所大學要形成一個好的學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實證明選擇優秀畢業生留校對學術傳承是有好處的。”還有老師認為,學校花大氣力培養的好苗子,到最后卻讓他到別的地方去發光發熱,實在無法理解。
優點:利于學術的爭鳴合作
趙躍宇坦言,“本校畢業生不能直接留校”的規定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過去在選留本校畢業生時,關系擺不平、學生專長水平相當難以選拔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盡管在一些學科建設過程中,短期內不留本校畢業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學術近親繁殖”制約著學術的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該校建筑學院柳肅教授認為,留校學生沒有到外面“闖蕩”的經歷,容易在學術上造成對導師的依賴,也直接影響著高校學術創新成果的匱乏。因此,過于強調師承,不利于學術爭鳴和團結合作,有可能傷害學術自由。此外,對學生來說,教育經歷越豐富的老師越能帶來多元化的知識。
業內人士分析,近幾年,許多高校因擴招急需教師,大量引進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同時,通過國際學術交流方式,大量派遣教師赴國外著名大學進修。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畢業生要直接留校任教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背景知識
所謂學術“近親繁殖”,是借用生物學現象指出高校師資學術隊伍建設中的“學緣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它一方面容易導致一所高校或某一學科發展滯后,視野狹窄,更易形成一個排擠外來學術力量的團體,最極端時可能形成一個“學霸”;但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形成一個相對高水平的學術團體,甚至產生“名師效應鏈”。
教育部曾在《全國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學校教師“學緣結構”,逐步減少和消除“學術近親繁殖”現象;鼓勵高等學校大幅度減少或者不從本校畢業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師,并逐步形成制度規范。
湖大新規:每年留校優秀博士畢業生上限為10人
按照該校近期出臺的《湖南大學選拔優秀博士留校任教實施辦法》,學校每年將選拔優秀畢業生留校擔任助教,上限為10人。
選拔標準也十分嚴格,首先是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須為本學科前沿課題,具有創新性;在本研究領域發表過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具備較強的獨立科研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真正適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經過層層選拔的博士畢業生也只能與學校簽訂助理教授聘用合同。聘用期內,畢業生必須赴海外高校或科研機構從事2年以上博士后研究工作,開拓國際視野、強化國際交流能力,達到學校副教授崗位的學術水平及教學能力后,才能回學校任教。
特別強調,助教在回校之前,不能與學校有任何一種學術上的聯系。學校給予助教的待遇是年薪10萬元,在海外研修期間學校另補貼5萬元/年的生活補貼和國際差旅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