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研招新聞 來源:廈門晚報 2010-09-19 相關院校:廈門大學
隨著大眾對“非遺”保護的熱情逐漸升溫,國內高校紛紛設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學位。記者了解到,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已進入了高校,比如廈門大學就設立了閩臺民間戲曲的碩士點和博士點。
據了解,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專業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甲戲和歌仔戲,都有較深入的研究,研究內容包含了劇種的保護。目前已培養出兩名高甲戲研究方向的博士,并已進入相關單位工作。在讀的歌仔戲方向博士生也有三名,都是來自臺灣的知名歌仔戲演員、劇作家和作曲家。
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世雄指出,戲劇戲曲學專業未來會更加系統地介入劇種的保護研究,劇團的非遺傳承人也可以通過短期的講習班或研討班等,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李曉紅教授認為,學者的眼光與從業人員的眼光不一樣,從業人員更多關注當下的問題,而學者會對某一個劇種從歷史開始研究,以歷史上的經驗作為一個借鑒,可以更好地解決戲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除了戲曲之外,一些手工技藝類的非遺項目也在往學院化的方向努力。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平表示,學院培訓應該是未來非遺保護的一個方向,惟藝漆線雕與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已進行過多次探討,希望未來能開設相關專業,更好地對漆線雕這門技藝進行保護。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認為,廈門的非遺項目中,民間信俗有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內涵,需要學術界、院校從哲學、心理學、宗教學、文化學等多個角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現在非遺保護通常只有兩招,一招仿古,一招仿西方,沒有自己,”他說,“200年前老祖宗創造了高甲戲,100年前老祖宗創造了歌仔戲。到了今天不應是簡單的傳承,要學到老祖宗創造的基因,并有新的創造,這是非遺保護最核心的東西”。(記者:龔小莞)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