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4-27 相關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一、簡介
1964年8月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浙江紹興。1985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現更名華東政法大學),1991年、199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先后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留校任教至今。1998——2000年留學于日本東京大學。2002年被評為教授,同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及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判解研究》雜志執行主編、《法學家》雜志副主編。社會兼職主要包括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法律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副會長、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查專家咨詢委員委員、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特約專家、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仲裁委仲裁員等。2002、2003年連續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2001年10月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3年9月獲首屆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所主講的《民法學》在2004年度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的《21世紀民法精品課程建設》在2005年9月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二、開設課程
碩士生:
民法總則
物權法
債與合同
人格權法專題研究
博士生:
民法學主文獻研讀
民法學方法論
民商法學專題研究
三、研究領域
民法總則
人格權法
侵權行為法
四、主要科研項目與課題
《中國侵權行為法理論與實務研究》(教育部)
《民法總則基礎理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
《法律視野下的奧運會》(司法部)
《中國信用體系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市科委)
《民法學方法論研究》(教育部)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
1.《人格權法論》,(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2.《中國侵權行為法理論與實務》,(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3.《侵權法三人談》,(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4.《民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5.《新版以案說法:民法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6.《民法》(參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7.《人格權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8.《民法的精神》,(獨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9.《民法總論案例教程》,(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9年1月出版。
發表論文:
1.《人格權的研究》,載《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楊與齡主編,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2.《中國人格權法的發展及其現狀》(日文),載日本《比較法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編輯出版,第34卷第1號(2000年)。
3.《宇乃月溫泉案》,載《判解研究》2000年第1期。獨立撰寫。
4.《侵權法的危機:帶入新時代的舊問題》,載《人大法律評論》,2000年卷,第二輯。獨立撰寫。
5.《法律:法官的還是法學家的》,載《法學前沿》第4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獨立撰寫。
6.《internet與表達自由》,載《判解研究》2001年第1期。獨立撰寫。
7.《關于人格權的兩個日本判例》,載《人大法律評論》2001年卷,第一輯。獨立撰寫。
8.《“大學湯”案》,載《法學前沿》第5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
9.《堅硬的婚姻》,載《法學前沿》第5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
10.《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與擔保物權法的課題》,載臺灣輔仁大學《首屆兩岸民商法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臺灣2001年出版。
11.《法官要講理》,載《律師文摘》,2002年春季號。
12.《逝者如斯夫》,載《判解研究》2002年第1期,獨立撰寫。
13.《權利不能承受之輕》,載《民商法前沿》,創刊號,2002年第1期,獨立撰寫。
14.《悠著點兒》,載《法學家茶座》,創刊號,獨立撰寫。
15.《誠實信用:民法的“帝王條款”》,載《前線》2002年第7期。
16.《民法上的“停止侵害請求權”》,載《檢察日報》2002年6月25日。
17.《消費者是否有權對酒店說“不”》,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8月27日。
18..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LAW:FOCUS ON DRAFTING THE CIVIL CODE AND JUS REREM , 載香港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VOL.5,No.2,2001-2002.
19.《走近“隱私”》,載《人民日報》2003年1月8日,第14版。
20.《2003年民商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4年第1期。
21.《法典化的趨同與鴻溝》,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2期。
22.《“人車之爭”的民法解讀》,載《判解研究》2004年第5輯。
23.《2004年民商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5年第1期。
24.《期待物權觀念深入人心》,載《法制日報》2005年7月20日,第1版。
25.《觀念比法條更重要》,載《法學家茶座》第9輯,2005年10月出版。
26.《房屋承租人優先購買權之研究》,載《判解研究》2005年第5輯。2005年11月出版。
27.《論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6日出版。
28.《讓與擔保規制模式的立法論闡釋》,載《法學家》2006年第6期。
29.《關于民事權利的憲法學思維——以一般人格權為對象的觀察》,載《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30.《對話辨共識爭鳴求精進》,載《法學家》2007年第1期。
31.《人格權:何以可能》,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5期。
32.《企業征信體系的構建與法律規制》,載《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33.《物權立法的若干法政策學觀察》,載《判解研究》2007年第3輯。
34.《論民事法律淵源的擴張》,載《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
35.《民商法學的突破與堅持》,載《法學家》2008年第1期。
36.《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斷》,載《政法論叢》2008年第2期。
37.《動情,以法的名義》,載《判解研究》2008年第一輯。
38.《中國民法的近代化及其當代課題》,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39.《論特許經營權的法律屬性》,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0.《震后重建中的若干民法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7月8日,第五版。
41.《情事變更重述》,載《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42.《單雙號限行中的所有權限制》,載《法學家》2008年第5期。
43.《過錯原則的批判與堅守》,載《法學論壇》2009年第1期。
44.《侵權責任法視域下的人格權》,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45.《責任分擔,抑或風險分擔?——現代侵權法歸責基礎的再審視》,與段睿合作,載《判解研究》2009年第3輯。
46.《不動產登記機構賠償責任》,載《法學》2009年第5期。
47.《侵權行為法上損害概念的梳理與抉擇》,載潘維大、鄭冠宇主編《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臺灣東吳大學2009年4月出版,第35——56頁。
48.《侵權行為法上損害概念的梳理與抉擇》,載《私法研究》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0——45頁。(D412《民商法學》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49.《產品代言人侵權責任研究》,載《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50.《〈物權法〉上的業主撤銷權及其適用》,載《法學論壇》2009年第6期。
51.《物業服務合同履行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0年第1期。
52.《侵權責任法的關鍵字》,載臺灣《月旦民商法雜志》第27期;2010年3月。
53.《賠禮道歉與“最后的手段”》,載《法制日報》8月11日,第11版。
54.《人大民商法學:學說創見與立法貢獻》,與王利明合作,載《法學家》2010年第4期。
55.《使用人責任相關問題探討》,與梁展欣合作,載《政法論叢》2010年第5期。(D412《民商法學》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
56.《侵害人格權的責任方式研究》,載韓國慶北大學法學研究院《法學論考》,第33輯,2010年6月出版。
57.《論人格權法與侵權法的關系》,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58.《中國合同法的制定及其發展動向》,載韓國釜山大學《法學研究》第52卷第2號。2011年5月出版。
59.《關于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若干問題》,載《法學論壇》2011年第6期。
60.《文藝批評中的名譽權界限》,與雷震文合作,載《東方法學》2011年第6期。(摘載于CUAA《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1期)
61.《民事指導性案例的方法論功能》,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62.《“賠禮道歉”的異化與回歸》,與段睿合作,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63.《關于人格權性質的再思考》,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64.《人格權的文化啟蒙》,載《檢察日報》2012年5月3日,“學術”版。
六、聯系方式
rdyaohui@vip.sina.com
010-82500818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