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5-06 相關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
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研究所博士
主修:中亞語言文化學
副修:比較宗教學,漢學
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專業:中國古代史
歷任:
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員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佛教學專業外國人共同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代理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州Macalester學院歷史系代理助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印度梵文系合作研究員、尼泊爾蘭比尼國際[佛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
學術領域
西藏學、中亞學、佛學、中國古代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主要學術興趣在于中國西域諸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史,特別是藏傳佛教于中原、中亞之漢、回鶻、西夏、蒙古、滿等民族之間的傳播的歷史。近年積極倡導以漢藏佛經對勘為主要內容的漢、藏佛學比較研究。
主講課程
1、西藏文明與藏學研究 2、漢藏佛學比較研究 3、國學與西藏研究方法導論 4、國外藏學名著選讀
獲獎情況
09/02-09/04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招聘研究員獎助金。
03/95-12/96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博士論文獎助金。
03/92-02/95德國科學研究協會博士生獎學金T。
03/90-02/91中國國家教委博士生聯合培養獎學金。
主要學術出版物:
主編《漢藏佛教研究叢書》,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西域譯叢》,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科學出版社,北京
1.專著
I.德文
Leben und historische Bedeutung des ersten Dalai Lama dGe ’dun grub pa dpal bzang po (1391-1474)---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dGe lugs pa-Schule und der Institution der Dalai Lama, 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XLIX, P. 1-476, ISBN 3-8050-0469-9, Styler Verlag, Institut Monometa Serica, St. Augustin, Germany, 2002.
II.漢文
《〈圣入無分別總持經〉對勘及研究》,與邵頌雄、談錫永合作,臺北:全佛,2005年。
《幻化網秘密藏續》,寧瑪派叢書,修部6,香港:密乘佛學會,2001年,頁1-199,ISBN962-8189-13-1。
《幻化網秘密藏續釋:光明藏》,寧瑪派叢書,釋部6,香港:密乘佛學會,2001年,頁1-323,ISBN962-8189-14-X。
《一世達賴喇嘛傳》,蒙藏學術叢書,6,臺北:唐山書局,1996年,頁1-276,ISBN957-8900-44-9。
1.論文
I.English
“Background books and A Book’s Background: Images of Tibet and Tibetan Buddhism in Chinese Literature”,Volume thematiquefranco-anglais de l'EFEO : L'IMAGE DU TIBET AUX XIX-XXe SIECLES, Paris (forthcoming, 2006)
“Religious faith and its environmental necessity: a case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m in KharaKhoto area”, Project Report on an Oasis-Reg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forthcoming, Dez. 2005)
“Study of Chinese manuscripts concerning Tibetan tantric practice found in Khara-khoto of the Tangut empire: Essentials for the Dream Yoga”, Cahiers d’Extrême-Asie, No. 15, 2005, pp. 189-232.
“The first Dalai Lama Gendündrup”, The Dalai Lamas: A Visual History, Edited by Martin Brauen, Chicago: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5, pp. 32-41.
“Tibetan Tantric Buddhism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Mongol Khans”---Saskyapanita and ’Phags pa’s works in Chinese during the Yuan Period, QuestionesMongolorumDisputatae: Journal of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Ed. By H. Futaki and B. Oyunbilig, Tokyo, 2005, pp. 61-89.
“On the history of the Glingtshang Principality of mDokhams duri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Dieter Schuh’s Sixtieth Birthday, Ed. by Professor Peter Schwieger, Bonn (Forthcoming October 2005)
"Magic Power, Sorcery and Evil Spirit: The Image of Tibetan Lamas in C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260-1366)". Proceeding of Semina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tate (chossridzung 'brel) in Traditional Tibet, March 4-7, 2000, Lumbini, Nepal.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2003, pp. 151-186.
“Notes on the four Tibetan Si tu conferred by the Ming emperor Yongle in 1413”. ZentralasiatischeStudien(ZAS, forthcoming, October 2005).
“The Thirteen Myriarchs of dBus and gTsang and the Mongol-Yuan Institution in Tibet”, Tibeta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Tibet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 2, Lhasa 1989, pp. 46-74.
I.德文
“Der erster Dalai Lama Gendün Drubpa“, Die Dalai Lamas. Tibets Reinkarnationen des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Hrsg. Martin Brauen, Völkerkundmuseum der Universität Zürich, Stuttgart: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 2005, S. 32-41.
“Review of Alice Sarkoezi, Political Prophecies in Mongolia in the 17-20th Centuries”.MonumentaSerica 44 (1996), St. Augustin, pp. 530-537.
II.日文
“11-14世紀における西域佛教史の再構築——カラホト文書を中心に——“,《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國際秩序と交流の歷史的研究ニエスレタ》,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2006年,No.4,頁3-6。
“元、明代ドカムのリンシアン王族史考證——《明實錄》チベット史料研究(一)“,《東洋史研究》,卷LXI,第4號,2003年,頁76-114。
III.漢文
“重構十一至十四世紀西域佛教史“,《歷史研究》,北京,2006年第5期,頁23-34。
“元明兩代朵甘思靈藏王族歷史考證“,《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頁144-159。
“序說有關西夏、元朝所傳藏傳密法之漢文文獻-----以黑水城所見漢譯藏傳佛教儀軌文書為中心“,《歐亞學刊》,第6期,北京,2006。
“元代漢譯卜思端大師造《大菩提塔樣尺寸法》之對勘、研究“,《漢藏佛教藝術研究研究——第二屆國際西藏藝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頁77-108。。
“再論《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卷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頁697-727。
“近代西藏宗派融合派大師密彭尊者傳略“,《民族學報》,第24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05年,頁11-45。
“無垢友尊者及其所造《頓入無分別修習義》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臺北: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5年,頁81-118。
“懷柔遠夷話語中的明代漢藏政治與文化關系“,《國際漢學》,第13輯,太原2005年。
“西藏文文獻中的和尚摩訶衍及其教法:一個創造出來的傳統“,《新史學》,卷16,第1號,臺北,2005年,頁1-50。
“西夏黑水城所見藏傳佛教儀軌文書研究I:夢幻身要門“,《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蒙藏委員會,2003年,頁383-473。
“神通、妖術與賊髠:論元代文人筆下的番僧形象“,《漢學研究》,卷21,第2號,臺北,2003年,頁219-247。
“幻想與現實:西藏死亡書在西方世界“,《賢者新宴》,第3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寂忿尊密意自解脫:論西藏死書之歷史源流“,《賢者新宴》,第2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69-91。
“評宿白先生的《藏傳佛教寺院考古》“,《賢者新宴》,第2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簡述西方視野中的西藏形象:以殖民主義話語中的妖魔化形象為中心“,《西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蒙藏委員會,2000年,頁135-166。
“關于一世達賴喇嘛的三種傳記“,《賢者新宴》,第1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頁179-210。
“明封司徒鎖巴頭目剌昝肖考“,《故宮學術季刊》,卷17,第1號,臺北,1999年,頁103-136。
“一世達賴喇嘛傳略“,《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王堯主編I,II,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808-878。
“扎什倫布寺建寺施主考“,《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韓儒林先生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525-543。
“吐蕃七賢臣事跡考述“,《中國藏學》,1995年,第1期,頁29-43。
“明代烏思藏大慈法王釋迦也失事跡考“,《兩岸蒙古學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蒙藏委員會,1995年,頁273-314。
“論烏思藏十三萬戶的建立“,《元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頁76-96。
《聯邦德國的西藏學研究和教學》,臺北:蒙藏委員會,1994年,頁1-65。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