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5-29 相關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張積家(1955-),男,山東蓬萊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心理學報》編委,《心理學探新》編委,《心理學進展》副主編。2010年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為心理學家。
張積家教授198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2-1994年在波蘭華沙大學心理學系作訪問學者;2001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歷任煙臺師范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1988-1994)、教務處副處長(1995-1996)、科研處處長(1997- 1999),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主任(2000-2005)。1994年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曾被評為華南師范大學A級崗位教授(2002-2004)、一級崗位教授(2005-2011),2011年被確定為二級教授。2012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工作。
張積家教授的主要研究專長為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在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史、青少年心理、特殊人群(盲、聾、弱智和口吃)心理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詣。在漢語和漢字認知心理,語言與認知的關系,顏色、空間、時間、親屬關系的認知,早期文字(東巴文和甲骨文)認知,第二語言習得,語言缺陷心理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他率先對漢字義符在漢字詞認知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漢字詞認知的“兩個網絡系統”理論;他對顏色詞與顏色認知的關系進入了系統探討,提出了顏色認知的相互作用理論;他對語言與認知的關系進行了長期考察,在此基礎上,修正了國際上著名的“語言關聯性假設”(即“Sapir-Whorf假設),認為語言塑造大腦,語言影響認知,語言塑造民族。語言影響認知方式、認知過程、認知速度、認知策略和認知結果,被稱為“新版的語言關聯性假設”,在學術界引起了重要的反響。
張積家教授著述頗豐。他出版了《人生的契機-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1992)、《心理學》(1994)、《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學》(1994)、《大學心理教育導論》(1999)、《普通心理學》(2004)、《語言認知心理研究》(2007)、《高等教育心理學》(2009)、《語言認知新論》(2010)等專著和教材。他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80余篇,僅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上就發表了論文70余篇,是國內在《心理學報》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學者之一。他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一、二、三等獎10項。他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學界、語言學界、民族學界和教育學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張積家教授知識淵博,文理兼攻,思維敏銳,見解獨到;他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教書育人。2007年被評為“華南師范大學教書育人優秀教師”。他指導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很多都在國際國內的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