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研招新聞 來源:人民網 2015-06-15 相關院校:西安交通大學
最近,西安交通大學的馬曉波正在研究國產機床“形似神不似”和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這也是他攻讀工程博士學位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馬曉波是2012年我國招收的首批243名工程博士中的一員,相當于“黃埔一期”。
相對于傳統的工學博士,工程博士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才批準了清華大學等25個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工作,2012年正式招生。
和工學博士不同的是,工程博士更注重工程實踐,而前者側重于理論研究;前者一般是全日制學習,而后者基本上是在職攻讀。
三年過去,那些率先吃“螃蟹”的工程博士研究生,究竟怎么樣了?
怎么教不簡單 學生個個是“大拿”
和其他200多名博士一樣,在攻讀工程博士之前,馬曉波在本行業內已經“出人頭地”,在沈陽機床集團實驗室擔任主任一職。
同樣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工程博士的李軍是“黃埔二期”,他現在的身份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科技委主任。
對于這些已經在行業內取得一定成就的精英來說,給他們做導師選課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軍告訴記者,西安交大的導師團隊是跨專業、跨學科的,導師們在如何找到問題,提煉問題,給予了方法上的很多啟示。
北京機床所的常文芬,2012年進入天津大學攻讀工程博士學位,她說,學校針對每個工程博士制訂了結合個人、單位和國家需求的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據常文芬介紹,天津大學導師團隊是由校內導師、企業導師以及國外導師組成的;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理論方面的指導,以及與企業導師溝通制定研究方向和論文題目,企業導師主要負責研究方向和論文題目,以及與企業實際工作的結合。
“我們的一般研究生有時很羨慕他們。”西安交大前校長、中國工程院士鄭南寧接受采訪時說,由于工程博士往往是在技術上已經做出了很大貢獻,并且在某些領域是領軍人物,能接觸到一般人很難接觸的東西。“學校會經常開展不同類型研究生之間的交流,這對于學校的學科建設來說,本身也是一種促進。”
在鄭南寧看來,工程博士更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其創新能力,特別是結合所承擔的工程任務。工程博士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一些問題的分析,對實際問題的討論,可能更容易深入一些。
據此前媒體的報道,首屆工程博士報考人數581人,錄取243名,絕大多數來自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知名企業,培養領域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制造、能源環保等4個板塊。當時,國務院學位辦負責人曾明確表示,工程博士的培養要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學位論文工作應與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實現企業技術進步和推動產業升級緊密結合。”
與實踐不脫節 帶著問題來學習
工程博士大多是帶著問題而來。李軍在單位里從事工程管理、技術攻關等工作,承擔的是國家項目,比較復雜,管理線條比較長。“工程博士是培養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工程管理,我希望多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識。”
他告訴記者,學校非常重視國際交流,“經常請一些大師來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很前沿,比如以前有院士來跟我們說信息與傳統制造業如何結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互聯網+’。”
馬曉波也表示,能獲得工程博士點的學校都是底蘊深厚的一流高校,導師均為知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同學多是行業精英和技術骨干。不但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來自沈陽機床集團的他在對比國際先進水平時,發現國產機床行業具有“產業空心化”和“形似神不似”的特點,其背后原因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術的缺失,“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研發實力,并不能盡快解決深層次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希望通過攻讀博士學位,理論聯系實際,探索一條新的技術來源。”
鄭南寧說,工學博士是一個很好的高層次領軍培養人才方式,創建創新型國家,確實需要一大批在工程領域具有領軍能力的人才;從國際上看,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對工程博士都是很重視的。
拿學位不輕松 目前尚無畢業生
對于這些業界精英來說,在職攻讀工程博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時的工作本來就忙得不可開交,如何上課就成了一件麻煩事。李軍在幾年前報考工程博士時,曾接連收到三所高校的邀請,最終他選擇了“工程管理專業比較強,離單位近,請兩天假加上周末就能上課”的西安交通大學就讀。而對于馬曉波來說,則相對困難,雖然每年面授的次數不多,但從沈陽到西安將近2000公里的距離,著實讓他飽受舟車勞頓。
雖然首屆工程博士招生迄今已經三年,但據記者了解,西安交大、天津大學、中南大學,都還沒有博士畢業。這里面既有學制原因,比如西安交大的培養大綱要求四年以上,也有課題進程的關系。不過,這些高校的工程博士大多已經完成了開題報告這個程序,現在已經在做畢業設計了。
“目前看來今年畢業可能有困難,主要是論文和目前開展的課題有相關性,可能需要在課題驗收后得到驗證和完善;畢業設計已經開題,正在做。”常文芬說。
李軍也在忙著準備畢業設計,對于選題,他的原則是“既不能提煉成一個純學術性問題,也不能提煉成一個工程上的具體問題。而是把工程上一個復雜問題提出來,結合學校學習經歷,從理論、從技術上提升一步。”
而對于馬曉波來說,還能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也很不錯,“工程博士多為各個單位的技術骨干,工作任務較為繁忙,集中學習的時間難以保證,稍不注意,課題研究就被延誤。所以更要積極努力,充分利用時間,順利完成學業。”
有一個好消息在等著他。六月份,學校要在大連設流動課堂,這對于家在沈陽的馬曉波來說,學習更方便了。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