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10 相關院校:蘭州大學
李菁,1981年8月生,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2013年7月作為蘭州大學“萃英計劃”四級教授引進),哲學博士(浙江大學,2008年6月),曾任同濟大學歐洲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暨助理研究員。E-mail: li_jing@lzu.edu.cn
A版紹介
A.1 研究方向
純粹哲學:是之學(Ontologie/Lehre vom Sein),是之思(Denken des Seins),目前“分別”側重于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形而上學、現象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和比較哲學等。
A.2 思考興趣
純粹哲學的“‘非-全息’地球儀”:……非純粹哲學-當代中文哲學-先秦哲學-儒學-道學-佛學-中外哲學比較-西方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學-實踐哲學-神學-詩學-美學-知識學-意識哲學-心靈哲學-身體哲學-語言哲學-邏輯哲學-形而上學-德國古典哲學-近代哲學-中世紀哲學-古希臘羅馬哲學-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未來哲學-非純粹哲學……。思考興趣聚焦于“Sein”(是/在)問題,尤其關注從“舊是學”到“新是思”的轉渡問題,主要交道的哲學家是維特根斯坦、康德、胡塞爾、馬克思、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等。期待能在“任何一種‘后-是學之是思’(Meta-ontologisches Denken des Seins)如何可能?”這個當代世界哲學之問上開展深入思考,并堅信如是的工作將最終有助于當代中文哲學的建構。
A.3 學術兼職
中國維特根斯坦學會(國家二級學會)理事會理事。
A.4 學術榮譽和獎勵
1. “上海市晨光學者”(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養計劃,2011CG2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與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筆者系2011年度同濟大學人文社科類唯一入選者。
2. “同濟大學文科卓越青年學者”培養計劃(全校共遴選了10位40歲以下的人文社科類青年學者,筆者系最年輕的一位入選者,也是哲學類唯一入選者)。
3. 同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4.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09045148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
5. 浙江省博士后2009年度擇優資助,浙江省人事廳。
6. 浙江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
A.5 目前獨立主持的科研項目
1. 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存在思想比較:翻譯與研究”(12CZX045)。
2. 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主義、現象學和分析哲學比較研究的一種新視域——后存在學的存在之思”(11YJCZH083)。
A.6 主要著作(獨立作者)
1. 論文:《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刪節版),《世界哲學》(編輯部約稿),2009年第2期“青年哲學家論壇”;后全文收入《走近哲學》(第三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編:2012年。
2. 論文:《<邏輯哲學論>思想結構之謎——從“語言的球(囚)籠”到“諸對象的邏輯建筑學”》(刪節版),《哲學研究》,2012年第1期。
3. 論文:《任何一種后-存在學的存在之思是如何可能的?——勘探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歷史位置》(刪節版),趙敦華主編《外國哲學》第23輯“北京大學紀念熊偉誕辰100周年現象學專號”(編輯部約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4. 論文:《什么是真理?——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不同應答》(刪節版),《世界哲學》,2011年第3期。
5. 論文:《維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邏輯哲學論>的一種現象學素描》(刪節版),《世界哲學》,2008年第2期。
6. 論文:《維特根斯坦的“千高原”——<哲學研究>的一種現象學素描》,《現代哲學》,2011年第4期。
7. 論文:《掃帚與講臺——語言的和現象學的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8. 論文:《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比較研究述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5期。
9. 論文:《維特根斯坦與梅洛-龐蒂“語言觀”的一種嘗試比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1期。
10. 論文:《怪圈:“它是”之思》,《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
11. 論文:《論馬克思對古典存在論的二重超越》,《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2. 論文:《哲學與科學的可能性之閒的循環證明——從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視域看》,《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后全文收入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5卷)“德國古典哲學”專欄,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年。
13. 論文:《略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真理”的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改革的一種黑格爾式方案》(刪節版),《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2期。
14. 專著:《任何一種后-是學之是思是如何可能的?——在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之閒》(即出)。
A.7 主要譯作(獨立譯者)
1. 譯文:Jacques Taminiaux:《列維納斯與海德格爾:接近現象學諸論題的一條后海德格爾式道路》(英譯漢),載于《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楊大春,Nicholas Bunning,Simon Critchley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譯文:Mohammad El-Sayed Selim:《不同文明閒對話的模式:一種有效對話的先決條件》(英譯漢),載于《文明和諧與創新》,龐學銓,陳村富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譯著:海德格爾:《興有》(Heidegger, GA71: Das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09)(德譯漢),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中。
A.8 受邀參加的主要學術會議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TTGENSTEI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Wittgenstein Society(October, 2013, Beijing), read my paper Wittgenstein in Heidegger's "Eyes".
2. “現象學與中國思想”全國學術研討會暨2013年中國現象學年會(2013年9月,蘭州,蘭州大學),宣讀論文《何謂Ereignis?——略論作為興有的Ereignis》。
3. “‘存在哲學與中國當代思想’學術研討會——暨張志揚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會”(2012年6月,上海,同濟大學),宣讀論文《真與在:超越還是穿越?》。
4. “當代現象學的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2012年4月,杭州,浙江大學),宣讀論文《<邏輯哲學論>思想結構之謎:一門關于“我”的純粹現象學?》。
5. “當代歐洲馬克思主義:借鑒與啟示”全國學術會議(2011年12月,上海,同濟大學),宣讀論文《略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真理”的科學社會主義》。
6. “北京大學紀念熊偉誕辰100周年”現象學研討會暨2011年中國現象學年會(2011年10月,北京,北京大學),宣讀論文《任何一種后-存在學的存在之思是如何可能的?——勘探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歷史位置》。
7. “詮釋學與當代及其文化反思”國際研討會(2009年9月,澳門),提交論文《疏敞地與世界圖景——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原始真理觀》。
8. 全國第5屆分析哲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杭州,浙江大學),宣讀論文《掃帚、講臺與足球——語言的和現象學的分析》。
9. “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2008年年會(2008年10月,杭州,浙江大學),提交論文《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
10. “現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象學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中國現象學年會(2007年11月,杭州,浙江大學),宣讀論文《維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邏輯哲學論>的一種現象學素描》。
A.9 教授課程
1.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哲學系本科生),“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哲學系碩士生)與“西方哲學通論”(萃英學院人文班)等。
2. 今后擬新開設“形而上學”、“現象學”、“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專題課程。
B版紹介
以上紹介中,原本鮮活具體的“哲學-生涯”(philosophieren-leben)被瞬閒“異化”為死板抽象的“科研-聚置”(Studie-Gestell)了。
每一個小朋友原本都是天真的“愛智者/哲學家”(Philosophierende)。可惜隨著時閒的生長綿延,天真的愛智者大多脫落為老成的“智者”(Weise)了。
“愛智/哲學”作為一種“是”(Sein)的原初“技藝-道路”,作為一種“生活”(Leben)的原初“形式-方式”,作為一種“身體”(Leib)的原初“玩具-積木-腳手架”,原本就是精細常新的“純思-游戲-空閒”(Denken-Spielen-Raum),氣象萬千,縱橫交錯,曲折幽隱,具體而微。
有多少種“是-生活-身體”,就會有多少種相互“親緣著-離閒著”的哲學,一種哲學如果遭遇的不是有著類似先行精細思索的哥們兒,極有可能等待它的將是粗暴的誤讀、嘲笑和棄之不顧了。
要想做一個地道的哲學家,須具備最佳的寬和-剛毅品質。
謹守純粹哲學的當下邊緣姿態:“閒-是”(Da-sein)——“諸家族閒性”(Familienähnlichkeiten)——“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而這個“閒”(Da)歸根到底也就意味著“他者”(Andere)對“他者”的源源思情:原初的“哲思”(Gedanken)難道不就只是原初的“聚-恩”(Ge-danken)也即“感恩和施恩”嗎?
C. Li Jing's Profile
Li Jing, born August, 1981 in Chin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hilosophy, Lanzhou University, China. Fellow of Chinese Ludwig Wittgenstein Society. E-mail: li_jing@lzu.edu.cn Address: school of philosophy, Lanzhou University, 222 Tianshuinanlu,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a. Post codes: 730000.
C.1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1. Ph.D. 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ejiang University(June, 2008), China.
2. Post-doctor,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June, 2010), China.
C.2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Metaphysics, Ontology, esp. Martin Heidegger and Ludwig Wittgenstein.
C.3 Areas of Competence
Phenomenology, Analytic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4 Academic Honors and Fellowships
1. Chen Guang Scholar(Grant No.2011CG23), support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Shanghai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2.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 of Arts, Tongji University.
3.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 Tongji University.
4.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Grant No.20090451481).
5. Zhejiang Province Outstanding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6. First-class Scholarship, Zhejiang University
C.5 Recent Research Projects(independent project director)
1. Comparison Betwee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s Thinking of Being,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12CZX045).
2. Meta-ontological Thinking of Being, supported by the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Grant No. 11YJCZH083).
C.6 Selected Publications(independent author)
1. The Wormhole?-- Heidegger's Travel to Being, in World Philosophy, March, No.2, 2009.
2. The Mystery of Thinking Structure of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From "the Cage of Language" to "the Logical Architecture of Objects", in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January, No.1, 2012.
3. How Is Truth?-- O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s Respective Answers, in World Philosophy, May, No.3, 2011.
4. Broom and Platform: Linguistic and Phenomenological Analyses, in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June, No.6, 2010.
5. Wittgenstein's Thinking of Being-- A Phenomenological Sketch of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in World Philosophy, March, No.2, 2008.
6. Wittgenstein's "A Thousand Plateaus"-- A Phenomenological Sketch of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in Modern Philosophy, July, No.4, 2011.
7. A Review of Comparisons Between Heidegger and Wittgenstein, in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May, No.5, 2008.
8. A Comparison Between Wittgenstein and Merleau-Ponty's Viewpoints of Language, in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January, No.1, 2006.
9. On Marx's Double Transcendence of Classical Ontology, i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No.1, 2007.
10. On the Circular Demonst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October, No.5, 2007.
11. The Strange Circle: Thinking of "It Is", in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ember, No.6, 2003.
12. How is Any Meta-ontological Thinking of Being Possible?-- An Exploration of Wittgenstein'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Being, in Foreign Philosophy, No.23,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