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8-14 相關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導師詳細信息
姓名:張麗
性別:女
出生年份:1959
職稱:教授
院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首次聘任導師時間:2005
現聘任導師一級學科名稱:管理科學與工程
現聘任導師二級學科名稱:管理科學與工程
聘任在第二學科培養博士生專業名稱:無
聘任在自主設置學科培養博士生專業名稱:廣義虛擬經濟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廣義虛擬經濟;經濟史;中外經濟發展比較。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史和廣義虛擬經濟上,特別是從歷史的視角看今天全球化中的國家間經濟競爭,廣義虛擬經濟發展,國際勞動分工和國際資源財富分配等。在對全球化的研究中,強調國際勞動分工體系在世界經濟體系建立中的作用,強調國家廣義虛擬經濟實力的競爭,以及由國際勞動分工帶來的國際不平等交換,國際資源和財富的不平等分配等。本人把“經濟全球化”定義為一個有中心和有邊緣、有主導和有附庸、有權力等級結構的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其本質是國家競爭和國際財富分配,并將今天的經濟全球化追朔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以西方為中心,并由西方所主導和致力推動的世界近代經濟體系的建立上。在這個大框架下,本人特別關注的是近代西方的崛起和中國明清經濟在世界生產貿易中的由盛到衰,并將未來幾年的研究計劃定在“全球化”、“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研究和現實發展”、“制文化權與國家虛擬實力”、“政府和商人的關系”、“近代國際海洋貿易競爭”以及“軍事技術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等具體問題上。
電子信箱:lzhague@yahoo.com
辦公電話:82313867
辦公地點: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人文學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區學院路37號,北航人文學院經濟系
個人簡介:
所在工作單位和職稱: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
曾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導。
最后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史博士
研究方向:經濟史(全球經濟史主要側重于1500年之后),廣義虛擬經濟,中外經濟發展比較。
曾經主講課程:
1.《世界經濟500年》(南開大學本科生,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博士;北京大學國家戰略發展研究中心雙學位課程)
2.《外國經濟史著作選讀》(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博士)
3.《外國學者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博士)
目前主持的課題: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國際不平等交換”,廣義虛擬經濟專項研究辦公室2013年重點課題,項目批準號:GX2013-1012(Z)
主持過的課題:
“廣義虛擬經濟的歷史實證研究”,廣義虛擬經濟專項研究辦公室2010年重點課題,項目批準號:GX2010-1012(Z)
“第一次經濟全球化與西方大國的崛起”,國家985工程,“中國市場經濟創新基地”下的子課題。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視角:經濟全球化與資源競爭,產業分工和財富分配”,中國社科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06BJL050。
“中國近代農村經濟再討論:近代國際貿易擴張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批準號:06JA790058。
出國留學前所參加的課題研究:
1990-1991年:“一五時期的國家經濟發展”,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國家重點課題。
1986-1989年:“無錫、保定地區六十多年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國務院農村發展所國家重點課題。
主要著作和學術論文:
著作: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林左鳴著,張麗譯(中譯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部,2013。《非平衡化與不平衡:從無錫近代農村經濟發展看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轉型》,中華書局出版社。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視角:第一次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1492:中西大分流”,撰寫中。
主要學術論文:
“Net Income per capita in Rural Wuxi, 1840s-1940s”,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 57 (2014): 291-325。
“中國土地革命的學理論證和調研”,《中國社會科學學報》,2014/04/18: A04.
“從文化、意識形態到制文化權: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政治經濟學解讀(II)”,《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3年第4期,與關永強合寫。
“1929-1948年無錫農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變化趨勢”,《中國近代鄉村研究的理論與實證》,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政治經濟學解讀”,《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2年第1期,與關永強合寫。
“17、18世紀歐洲中國潮潮起潮落的廣義虛擬經濟學分析”,《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年第3期。
“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視角看明清商幫的興衰”,《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4期。
“Chinese National Raw Silk Output Prior to 1840”, Intra-Asian 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Routledge,pp.169-186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生絲產量和近代生絲出口對中國近代蠶桑業發展的影響”,《中國農史》,2008年第4期,pp.32-48。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基于國際勞動分工與不平等交換的視角”,《新華文摘》,2008年8月,pp.53-55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基于國際勞動分工與不平等交換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6期,pp.66-74。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全球化與世界政黨變革》,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pp.62-67。
“Involution or Pursuit of Profit: A Reassessment of Chinese Sericulture, 1840s-1940s?”,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7, Vol. 2, Number 4, pp. 558-593.
“人口、土地和農業生產力:二十世紀初無錫農村地區人口壓力的測量”,《中國農史》,2007年第3期,pp. 47-56。
“非平衡化與不平衡—中國近代農村經濟”,《南開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pp.103-122。
“經濟史研究的全球化與荷蘭烏特勒支GEHN會議評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pp.113-116。
“Employment of Wuxi Peasants in Cities and Its Effect on Wuxi Rural Economy, 1920s-1940s”《世界經濟體制下的民國時期經濟》(The Chinese Economy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ic Framework)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2005年, p393-420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1840s-1940s" UCLA History Department, ProInformation Learning, 2002
“關于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探討” 《中國農史》,1999年第2期,pp.3-11.
“柏瑞德教授談中國和東歐的經濟改革” 《今日東歐中亞》,1995年第4期。
“江蘇省近代棉業發展概述,1840-1937”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夾在都市與農村之間,河北保定薛劉營村農村調查” 《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0年第3期。
1991年3月“六十年來無錫農業生產中的政府行為”, 《農村經濟與社會》,1990年第1期。
英文著作:
“Wuxi, China and the World: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ese Sericulture,1840-1949”,修改中。
“Transition of Wuxi rural Economy, 1840s-1940s”,修改中。
參加的主要國際會議和在國內外會議上所宣讀的論文:
2011年4月1-5日,會議論文,“Trad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從《紅樓夢》中的資料看18世紀的中歐貿易),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國際亞洲研究會議(AAS-ICAS Conference at Honalulu, Hawaii)。
2011年7月8-12日:會議論文,“1929-1948年無錫農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分析”, 河南開封,《中國近代鄉村研究的理論與實證——生產·消費·地權·租佃關系》學術研討會。
2010年9月16-17,Why Aisa will be rich and powerful(為什么亞洲將會富有和強大),Clingendael Asian Studies主辦。
荷蘭烏特勒支舉行的世界經濟史會議(The 2009 WEHC at Utretch)。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紀念坎尼斯•索科洛夫學術研討會:Understanding Long Run Economic Growth: A Conference Honor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Kenneth Sokoloff。2008年11月。
“Changes in the Wuxi Rur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nto a Modern Economy, 1840s-1940s”,2008年9月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行的經濟史會議(The 2008 EHA at Yale)上的宣讀論文。
“無錫近代農村農民生活水平的變化”,2008年7月在中國桂林舉行的中國經濟史會議上宣讀的論文。
“人口、土地和農業生產力:二十世紀初無錫農村地區人口壓力的測量”,2007年5月在臺灣臺北中央大學舉行的第11屆經濟發展研討論上宣讀的論文。
“Estimate of National Raw Silk Output prior to the Opium War”,2006年8月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國際經濟史會議(The 2007 IEHC at Helsinki)上宣讀的論文。
2005年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舉辦的全球經濟史小組研討論(The 2005 GEHN meeting at Utrecht)。
2004 年9月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全球經濟史小組研討論并做論文評論人(The 2004 GEHN meeting at NIAS in the Hague)。
“Effect of Rural Labor Emigration into Cities on Wuxi Rural Economy”,2004年6月在南開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史會議上宣讀的論文。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召開的世界史聯合研討會(World History MRU Meeting at Irvine),2003年2月。
“Price Ratio of Raw Silk to Rice in Jiangnan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1930s”,2002年1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116屆美國歷史學會年會上宣讀的論文。
“Correlation between Raw Silk Exports and the Chinese Sericultural Production, 1860s-1940s”,2001年8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CAS at Free University Berlin)上宣讀的論文。
“Surveys on the Rural Economy of Wuxi and Baoding”,1998年6月在荷蘭萊頓大學舉行的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CAS at Leiden)上宣讀的論文。
學術獎勵:
2009年南開大學優秀學術論文獎
1997年美國中國時代基金會青年學者獎
學術會員:
美國亞洲研究會會員
美國經濟史學會會員
美國歷史學會會員
美國中國歷史學家聯合會會員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