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簡章 來源:湖北民族學院 2010-08-23 相關院校:湖北民族學院
一、學校概況
湖北民族學院是1998 年經教育部批準,由原湖北民族學院和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而成、以本科教育為主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也是湖北省政府和國家民委共建學校。
學校地處神奇美麗的湖北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里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鄰渝黔,北靠陜渝,享有“世界硒都”、“華中藥庫”、“鄂西林海”的美譽。滬蓉高速(宜昌至重慶)、宜萬鐵路(宜昌至萬州、重慶)橫貫境內。校園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與龍洞河美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校園面積1500余畝,校舍總建筑面積達46萬平方米,圖書資料100萬余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2億元,教職工近 1400 余人。
湖北民族學院的歷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聯中鄉村師范分校,后改為湖北省立七師,1950年更名為恩施師范學校,1958 年開辦專科,1977 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學院恩施分院,1978 年成立恩施師范專科學校。198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在恩施師專基礎上籌建鄂西大學,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為鄂西大學題寫校名。1989年經原國家教委驗收,定名為湖北民族學院,成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創辦于1958年,并于1977年開始醫學本科教育。
學校現設有文學與傳媒學院、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法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育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等 14個二級學院和一個按民營機制組建的獨立學院--科技學院,另有三級甲等附屬醫院和二級甲等附屬醫院各一所。共 49個本科專業,涵蓋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 9 大學科門類。
學校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民院精神和“博學博愛,立人達人”的校訓,引領著民院人不斷奮發圖強。改革開放特別是近20年以來,學校辦學質量和層次不斷提升,1999、2004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和本科教學水平評估,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國家級特色及省級品牌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有文藝學、基礎數學、應用化學、民族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中醫基礎理論6個碩士點,憲政與法治、林學和中醫學3個專業與外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湖北省高校優勢和特色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碩士點立項建設學科19個,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2個。
學校經過多年來的科學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已形成了一支教授近百人、博士80余人的共800余人的專任教師隊伍。教師隊伍中,博士、碩士生導師80余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5人,省級各類專家30人。另聘有“楚天學者”2人,國內外知名大學兼職教授5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 1 人,外籍教師 6人。
2000年以來,學校科研人員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50多項(其中僅2008年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2項)。完成技術開發項目50多項,鑒定成果40多項,獲國家專利24項,獲國家、省部級獎18項,出版專著、譯著、教材180 部,公開發表論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論文近300余篇。建有湖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和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先后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0000余人,畢業生分布于全國各地,他們中有的在中央國家機關任職,有的在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任職,有的在世界著名高校和跨國公司任教任職,有的長期扎根于鄂渝湘等省市的民族山區,許多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專業骨干,為國家特別是湖北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現有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普通本、專科學生 22000多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5000 余人。
學校注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管理辦法,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近幾年,學校應屆畢業生考取全國名牌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類高校的前列。在校畢業生的英語四、六級,計算機過級率均高于省屬院校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共獲湖北賽區一等獎1次,二等獎 3次,三等獎8次。在近四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共獲湖北賽區一等獎2次,二等獎7次,三等獎1次。在2006、2007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4人獲一等獎,8人獲二等獎,20人獲三等獎。在近三屆湖北省翻譯大賽中,5人獲一等獎,15人獲二等獎,26人獲三等獎。2007年在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會上,我校運動員取得4金、2銀、3銅的好成績。學生吳娟參與的“土苗兄妹組合”在2008年舉行的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原生態唱法金獎和觀眾最喜愛歌手獎。由我校21名學生參加演出的湖北民俗歌舞《山鄉春來早》亮相中央電視臺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受到海內外觀眾一致好評。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經常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并先后與英國、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部分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互派訪問學者。
學校務實的辦學成就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多次受到國務院、國家民委及湖北省委和省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體育模范集體”、“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和“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等。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先后報道了學校的辦學事跡。黨和國家領導人、教育部、國家民委以及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多次來校視察,對學校的辦學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有著70多年輝煌辦學歷史的湖北民族學院,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校教職員工正積極落實“十一五”發展規劃,搶抓湖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民委共建學校之機遇,切實走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內核的內涵發展道路,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學院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有特色的民族大學!
二、學科專業介紹
(一)民族學
民族學學科2001年被批準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2007年成為 “楚天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2008年成為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2010年成為湖北省一級學科重點(培育)學科。
本學科自1998年起先后與中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2006年1月,民族學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科現有骨干研究人員48人,平均年齡40歲,其中正高職稱14人,副高職稱23人,博士12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有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余項,省部級項目30余項,研究經費400余萬元;出版學術專著42部,發表學術論文405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251篇。
本學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區,以土家族研究為重點,兼及西南地區其他民族研究,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扎實的田野工作為學科發展的基礎,已經形成了民族歷史與文化、民族地區行政管理、民族社會發展、民族經濟、民族藝術五個特色鮮明、發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土家族歷史文化研究、土家語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區綜合研究為學界所矚目,具有較大影響。
民族歷史與文化方向:本研究方向以歷史文獻為基礎,結合田野調查,主要運用民族學、歷史學的方法,研究南方民族地區歷史與文化,重點研究土家族歷史與文化。
民族地區行政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區的現實需要,依托特殊的區位優勢和學科優勢,研究西部民族地區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重點研究民族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內容,突出區域特色,探索適合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模式。
民族社會發展方向:本研究方向將民族地區視為有獨特歷史文化聯系和生態背景的整體,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與變遷;密切關注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與政策,重點研究民族地區的社會問題,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事實依據。
民族經濟方向:本研究方向結合民族學與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在經濟全球化和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之下,從可持續發展、文化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角度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重點研究民族生態經濟建設與發展、民族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民族旅游經濟、民族經濟理論與實踐等,具有較強的應用性。
民族藝術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運用民族學和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包括對各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以細致深入的實證研究推動學科理論的發展,深入理解少數民族藝術的特質,把握其發生與發展的規律;致力于民族藝術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開發研究,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發展前景良好。
(二)文藝學
文藝學學科是湖北省特色學科和湖北省重點建設學科。1996年被評為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同年與湖北大學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檢查驗收為湖北省重點學科;2006年再次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同年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008年成為湖北省特色學科。本學科至今有15年聯合與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歷史。
文藝學學科現有教師23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講師6人,其中7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具有碩士學位。有湖北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津貼1人。近三年來,承擔(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國家民委課題2項,教育部課題2項,省教育廳、省民委課題近20項,橫向聯合項目及其他課題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3 00余篇;有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獲得者10余人次。
文藝學學科主要培養有扎實的文藝學理論功底和學術研究能力,能夠勝任文學和文化研究,教學工作,文藝策劃、宣傳及采編等工作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十二年來,本學科已形成五個穩定的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研究方向:主要運用美學方法觀照、透視文學基本問題,揭示文學深層規律。
文藝創作與批評研究方向:立足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多元立體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學(包括影視藝術)。
中西詩學研究方向:立足于中國古代詩學和西方詩學,強調“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突出經典闡釋。
文藝與傳媒研究方向:研究文藝在傳媒中的主要形式,變遷過程,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原理和策劃操作等,注重文藝研究與社會生活,與傳媒的結合。
民族文藝學研究方向:立足于民族文藝現象及文藝成果,結合地域特性進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藝學的民族性和民間性。
(三)基礎數學
基礎數學學科點所在數學系具有60多年辦學歷史,是湖北省重點學科。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已建成為湖北省品牌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該學科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5 人、副教授12 人、博士7 人、碩士19 人。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學院還聘請了一批兼職教授和名譽教授。該學科長期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保持著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并在本學科領域內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三年來,本學科梯隊成員共發表SCI、EI、ISTP收錄論文70余篇,承擔國家數學天元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湖北省教育廳等其它項目20余項,擁有可支配科研經費近50余萬元。目前本學科已形成了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代數學方向:該方向重點研究同調代數、代數表示論和邏輯代數。在代數表示論方面,側重于對擬遺傳代數的研究,重點探討一類特殊的擬遺傳代數的Ringel對偶問題;在同調代數方面,側重研究環和模的同調性質及同調維數;在邏輯代數方面,側重研究模糊邏輯代數的結構理論。
非線性動力系統方向:該方向研究常(泛函)微分方程、脈沖微分方程的理論及應用。重點研究由生物、經濟、物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產生的非動力系統的動力學行為及其復雜性。研究領域包括種群動力學、藥物動力學、微生物動力學以及生物信息學。主要目的是發展和研究可行的數學模型,揭示其動力學行為,預測研究對象的發展規律,為社會決策部門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模糊數學方向:該方向通過把模糊數學理論與代數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形成了模糊代數的重要研究方向。模糊代數在信息處理、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及知識發現等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
優化理論及算法方向:優化理論及算法是迅速發展并獲得廣泛應用的熱點研究領域,是數學及計算機應用于高科技領域的有機結合。該方向側重于研究排序問題的復雜性與近似算法和應用軟件的研究與開發兩個方面的問題。
(四)應用化學
應用化學學科是湖北民族學院重點學科,化學專業已建成為湖北省品牌專業。該學科現有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含在讀博士)12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5%;教授7人,副教授19人;武漢理工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華中師范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5人,本校聘碩士生導師12人;校級學科帶頭人2人,學術帶頭人7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人選1人,留學回國人員1人,享受省政府專家津貼1人,被聘為核心期刊、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會刊及中國精細化工協會會刊《精細化工》雜志編委1人,在大連化物所、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外聘客座教授4人。自1999年以來本學科研究人員已在《中國科學(B輯)》、《Chemistry of Materials》、《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A》、《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Talanta》、《Food Chemistry》、《化學學報》、《分析化學》、《應用化學》、《精細化工》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出版專著(教材)3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2項,武漢市科技進步貳等獎1項,湖北省政府“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三等獎各1項,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10余項,獲恩施州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受理發明專利16項,已授權3項。主持和完成科研項目8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子項目1項,意大利 - 中國大學國際合作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省科技廳攻關項目2項,武漢市科技攻關1項,國家民委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廳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項目1項,省教育廳重大項目2項,現有研究經費200余萬元。另外,本學科擁有教學和科研實驗室面積2000余 M2,萬元以上儀器設備44 臺(件),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值600余萬元,本學科現有美國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葉紅外光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6890N氣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6890N/5975i氣-質聯用儀、日本島津UV-25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美珀金埃爾默AA800原子吸收光譜儀、日本島津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等教學科研設備,完全滿足培養碩士研究生條件。應用化學學科目前有4個研究方向。
材料化學及應用:該研究方向立足于學校所在地武陵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學科優勢,主要進行天然產物的改性和功能材料的合成、應用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1)用溶劑熱法、氣-液-固催化技術等方法設計和制備具有特殊結構的納米功能材料;(2)利用武陵地區極為豐富的魔芋資源,采用化學與物理改性的方法對魔芋葡甘聚糖進行改性制備增稠劑和水處理絮凝劑;(3)利用武陵地區極為豐富的生漆資源,采用化學與物理改性的方法對漆酚改性制備高分子催化劑、阻燃劑、吸附樹脂及新型裝飾涂料。
精細化學品化學與應用:該研究方向主要內容有:(1)武陵地區特色天然香料植物和食品香氣成分研究及新型天然香料香精的研發;(2)新型香料的合成及新催化劑在合成香料中的應用;(3)多羥基化合物在食品風味物質產生過程中的化學行為研究;(4)其它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究開發。
資源與環境化學:該研究方向主要內容有:(1)生物活性成分的篩選與分離鑒定;(2)豐產天然產物的化學改性及改性產品的應用研究;(3)天然產物的化學全合成研究;(4)環境分析化學。
有機及生物電分析:主要研究藥物、水體有機污染物的電化學性質、食品中有機物的電化學分析等方面開展研究。
(五)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湖北省重點學科,省內唯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2004年成為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2008年成為湖北省優勢學科。現有團隊成員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相當職稱9人,講師8人;有博士8人,碩士13人;有碩士生導師13人。是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相對穩定、團結進取、樂于奉獻的學科團隊。
該學科現有“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固定資產3000余萬元;有星斗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3個校外科研基地;有1個面積為20公頃的校內實習基地,包括森林、茶園、果園、樹木標本園、藥用植物展示園、苗圃、科研試驗區;有1個面積2500m2的智能化溫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學科平臺(基地)和獨特的資源優勢,為本學科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提供了優良的條件。本學科所屬的園藝專業,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廳授予“湖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為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現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基礎理論”、“ 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技術”和“野生植物資源利用與天然產物開發”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培養具備生物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以及生態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可在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環境保護、林業、農業、園林等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相關大型企業從事產品研發和市場策劃等方面的工作。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基礎理論研究方向:主要在兩個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區野生植物及特色植物資源的基礎理論研究。二是武陵地區特有植物硒資源的基礎理論研究。該方向率先進行了該地區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相關基礎研究、薇菜生理生化與生態學研究、滕茶的化學與營養成分研究,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本研究方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論文30余篇,有13篇被SCI、EI收錄,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
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技術研究方向:主要在三個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區野生植物資源研究;二是武陵地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技術研究;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該方向率先研究了該地區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室內培養技術,開創性地建立了“薇菜孢子繁殖‘三段式’育苗及培蔸方法”技術體系,獲得了系列成果,其中絞股藍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研究方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22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在國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野生植物資源利用與天然產物開發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區性特色資源的食品加工適應性和功能性食品基料的可行性、或作為其它工業加工原輔料的可用性以及作為藥品開發的潛力等,在三個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率先系統研究了葛仙米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蛋白質和多糖的分離提取、理化性質和功能評價以及葛仙米系列食品的研究開發,在葛仙米資源的研究開發方面,涉及最廣泛、研究歷史最長、體系最完善,填補了國內外研究的空白,經組織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二是在茶多酚、植物多糖、黃酮、皂甙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和功能性研究方面有重大理論創新,成績卓然。三是在食品貯藏加工技術研究方面成績突出,“鳳頭姜系列產品開發”獲得2006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本研究方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在國家重要或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70余篇,在國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六)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湖北省特色學科、重點學科。2007年起與湖北中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前后經歷了2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梯隊合理、手段完備、教學成果豐富、基礎研究與生命科學前沿密切關聯、應用研究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該學科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9人,在讀博士3人。現共有師資2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形成了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能夠適應學科發展需要的、穩定的教學、科研隊伍。本學科點設立了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研究室、中醫藥實驗室和文獻資料室,下屬中醫藥研究所和風濕病研究中心,專業實驗室面積4800㎡,儀器設備價值510萬元。近幾年來,該學科點人員共出版學術專著12部,發表學術論文21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0篇,獲省部級科研獎8項,獲得發明專利4項,科研成果轉化創造經濟效益2700余萬元。目前承擔有國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共計50余項。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現有四個研究方向。
中醫抗衰理論與老年病防治研究方向:本方向著重研究中醫基礎理論與衰老的關系,全面闡述衰老的發生機理,探討中醫學延緩衰老的特點、方法、技藝及藥物,在挖掘、整理、研究過程中,將傳統中醫學、現代生物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科整合優勢,突出“產、學、研”一體化,把中醫學延緩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藥物、食物與現代生產工藝結合起來,使臨床治療、保健、科研、產業開發同時并舉,造福老齡病患者。
民族醫藥的文獻整理與臨床應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立足于民族醫藥的基礎理論整理與臨床應用研究,對瀕臨失傳的民族醫藥特別是土家族醫療手段與醫藥文化進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間的醫療方法和有效方藥能夠被傳承弘揚,運用現代醫藥學研究方向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展多學科、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頭傳承的土家族醫藥這一民族瑰寶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為土家族醫藥的推廣和地方藥物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風濕病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方劑的開發應用方向:風濕類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有些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難治之癥。該研究方向側重于研究風濕病的發病機理和臨床治療藥物的配伍應用,挖掘民間醫藥驗方,觀察、總結臨床療效,探討其作用機理,研制開發新的抗風濕藥物制劑。
《內經》婦科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研究方向:對《內經》中關于婦科病的成因、發病機理以及證治方藥進行理論探討和臨床應用的研究,挖掘中醫藥和民族藥物治療婦科病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藥物。
三、招生簡章
(一)考試方式及科目:
2011年我校只以全國統考方式招收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詳見招生專業目錄,其中政治理論、英語、數學一、數學二、數學三、數學四,醫學類的中醫綜合或西醫綜合,農學類的數學或化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由全國統一命題,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題。
(二)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的體檢標準(參見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
4.考生還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①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或應屆本科畢業生;
②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后經2年或2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的當年9月1日),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我校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③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生,可以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三)報名:
1.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部實行網上報名,通過互聯網提交報考信息,所有報考人員都必須在教育部規定的報名時間內登錄指定的網站進行報名,并在規定的時間內憑報名號到報考點確認網報信息、繳費、照相。
具體報名時間和報名網站以教育部公布的為準。
2.網上報名時須按照規定選擇報名點:
①設立了報考點的學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通過該校報考點報名;
②在外埠的考生須選擇所在省(市、區)招辦指定的報名點就近報名;
3.考生須認真核對網上提交的報名信息并牢記網上報名系統自動生成的報名號和密碼,如因提交信息有誤產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負責;
4.報考人員的報考資格審查在復試階段進行,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被取消復試資格。
(四)考試
1.入學考試分初試和復試。
2.初試具體時間由教育部統一公布,初試科目詳見招生專業目錄。
3.復試時間、地點、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在復試前通過我校研究生招生網站公布。
4.復試包括英語聽力、口語測試和綜合復試。綜合復試將采取面試+專業知識綜合筆試方式。
以同等學力資格報考我校的考生,在復試時須加試所報考專業大學本科兩門主干課程,加試科目詳見招生專業目錄或與招生學院辦公室聯系。
5.復試成績實行百分制,復試成績不合格的考生不予錄取。
(五)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在復試期間進行,具體時間、地點、要求等在復試前見我校研究生招生網站通知。
(六)錄取
研究生錄取類別分為非定向、定向培養、委托培養、自籌經費四種類型:
1.錄取為非定向和自籌經費研究生的考生須將人事檔案轉入我校。
2.錄取為定向和委托培養研究生的考生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在錄取前由用人單位、考生及我校三方簽訂協議書。
(七)學制
目前我校各專業學制均為3年。
(八)其他事項
1、我校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為研究生設立了各類獎助學金,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
2、我校不舉辦任何形式的專業課考前復習班;
3、單位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學院路39號,郵政編碼:445000;
4、聯系電話:0718-8437422,聯系人:金老師、李老師。
招生專業 | 招生學院 | 聯系人 | 聯系電話 |
民族學 | 法學院 | 劉倫文陳心林趙 楊 | 18971889303 15971712729 13477870812 |
文藝學 | 文學與傳媒學院 | 毛正天李 莉 | 15629228999 15971703473 |
基礎數學 | 理學院 | 向大晶楊 芹 | 0718-8960710 15926135550 |
應用化學 |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胡衛兵周紅艷 | 15671883828 18971872318 |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 艾訓儒 羅興武 | 13477918666 13872702977 |
中醫基礎理論 | 醫學院 | 袁德培郜紅利 | 13337497880 13872706916 |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