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綿陽師范學院是四川省省屬本科院校,座落于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成渝經濟區西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區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迪拜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中國最佳宜居城市、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綿陽市。綿陽享有“富樂之鄉”、“蜀道明珠”、“西部硅谷”美譽。
七十余年來,學校堅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服務面向,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體,干部當好后勤兵和服務員,全心全意為學校謀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的辦學理念,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質量較高、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本科院校。
學校始建于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創辦的四川省立綿陽師范學校;1958年更名為綿陽大學;200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原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綿陽教育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校2006年成為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7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來,學校在奮進中重生,軟硬件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創新教育成果豐碩,國際化辦學步伐加快,多科性大學格局逐步形成;2011年10月,獲準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
學校現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專科高等教育、成人本專科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及留學生教育的多種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18個二級學院,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留學生16000余人;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九大學科門類的88個全日制本專科專業,132個繼續教育本專科專業。建設有省級特色本科專業7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精品課程18門,建有教育實習實訓基地156個,非教師教育實習實訓基地96個。學校教師獲得國家級、省部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0項,承擔國家級、省級教改項目32項。
學校現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1個,省武術散打訓練基地1個,中德文化與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龍門山地震帶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各級各類科研機構28個。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283人,專任教師997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教師331人,碩、博士學位教師54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6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教學名師2人。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生態學、化學、藥學、中國語言文學、心理學及應用經濟學等特色學科。近五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各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項目77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6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190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獎項120余項。
學校堅持走國際化辦學道路,與德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烏克蘭、坦桑尼亞和臺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進行了互派專家講學、教師進修和互派留學生的交流活動。與德國埃森富特旺根音樂藝術大學合作開展音樂2+2本科學士學位聯合培養項目。與烏克蘭哈爾苛夫航空航天大學開展2+2本碩聯合培養;與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國立大學共建孔子學院;與烏克蘭基輔大學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等國際教育合作項目。
學校校園占地面積近2000畝,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建有體育館、網球場、游泳池等各類現代化服務設施。圖書館藏書138萬余冊,建有電子期刊數據庫26個,固定資產總值近6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億元。
學校堅持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學生立項校級科研項目800余項,每年申報國家專利達200余項,在參加國際及國家、省、市級比賽中獲得各種獎勵600余項。大學生代表隊連續四年榮獲全國大學生VEX機器人大賽冠軍;連續兩年獲得世界大學生VEX機器人錦標賽冠軍和科學技術工程(STEM)冠軍;“夢之聲”大學生合唱團榮獲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銀獎2項,捧得首屆中華紅歌會“黃河杯”獎,榮獲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合唱組二等獎。學校建有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室、亞洲機器人聯盟教育培訓基地、中國科協創新人才培訓基地、中國創造學會實驗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基地。
學校生源質量連續9年穩居四川省同類院校前列,畢業生就業率連續9年保持在90%以上,學校連續8年被評為“四川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七十余年來,學校始終以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9萬余人,為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在省內外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先后被授予“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全國三八紅旗先進單位”、“全國預征入伍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綠化100佳單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授予“人才工作先進單位”、“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平安校園先進集體”、“統戰工作先進單位”、“外事工作先進單位”、“高校離退休工作先進集體”、“高校后勤管理先進集體”、“科普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