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星系宇宙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 上海天文臺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1872年建立的徐家匯天文臺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臺。目前總部設在上海市徐家匯,天文觀測臺站位于松江佘山。有四個研究部門: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VLBI研究室和天文技術研究室。擁有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觀測臺站(2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和VLBI數據處理中心、1.56米口徑光學望遠鏡、60厘米口徑衛星激光測距望遠鏡(SLR)、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多項現代空間天文觀測技術。上海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VLBI分部和中國科學院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佘山基地。 上海天文臺是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單位之一,其科學目標是應用現代空間天文觀測技術監測和綜合研究地球整體運動和各圈層變化的相互作用、探索有關重要的自然災害預測的天文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和深化星團、銀河系結構及其演化的研究,活動星系核致密結構的觀測研究,星系動力學數值模擬以及星系形成、演化和宇宙學研究;以及VLBI技術研究、氫原子頻標和時頻技術研究、天文望遠鏡及光學技術研究等。
上海天文臺目前承擔有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等部門的重要研究課題。參與3項國家重大專項的有關工作;主持科技部973項目,主持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工作,主持3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主任基金項目、面上項目、聯合基金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參加中科院方向性項目等。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其中“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ApJ. MNRAS等發表了重要的科學論文。
上海天文臺與國內外研究機構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在國內:主持中國科學院天文地球動力學聯合研究中心;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成立了星系宇宙學研究聯合實驗室;與上海師范大學共建上海市天體物理聯合研究中心;與上海市科委共建上海市空間導航定位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天文博物館;上海天文臺是中國VLBI網和中國衛星激光測距網的總體技術支撐和觀測運行責任單位。在國際上:上海天文臺是國際合作項目“亞太地區空間地球動力學研究計劃APSG”中央局所在地;共同主持中德馬普伙伴研究小組;是歐洲VLBI網(EVN)和國際VLBI在測地學和天體測量服務(IVS)的成員。
上海天文臺擁有一支精悍的科技隊伍,在編職工二百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0人,研究員39人,專業技術人員147人。近年來,上海天文臺加大力度進行人才引進和培養,有1人獲國家二等獎,2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9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人被評為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天文臺是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天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在讀研究生110名,在站博士后9人。
上海天文臺連續兩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注重園區環境改造和創新文化建設。目前已擁有23層的科研大樓,還配有研究生客座公寓和高級訪問學者公寓,觀測基地地處上海佘山地區。建有佘山天文博物館,科普網站“上海網上天文臺”,開展天文知識科普宣傳,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精勤司天、誠信修文”已成為上海天文臺精神。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